黑格爾認爲孔子的倫理道德缺乏哲學思辨,不少中國學者也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對嗎?

國產第一艘航空母艦


簡潔的說,中華文化哲學不單有易經,與儒學一樣如果只侷限於易經的高度,就無法真正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的深刻內涵。如果黑格爾把道德經研究了,理解的如易經一般的程度,如果他在論述中國哲學時,還抱持以上的態度,我們就會什麼也不說了,我們就認可他及其他西方哲學家對中國哲學的差評。如果誰在論述中國哲學時不以道德經為基準,我們都可以說他不是真的懂得中國哲學,只能說是一知半解而已。

儒學之所以能夠興盛幾千年,是因為它生長在中華文化這棵大樹之上,有中華文化哲學中道學根脈的滋養和支撐。如不能整體的看待中華文化哲學的體系性關係,研究中華文化哲學就會陷入有盲點的角度。例子比比皆是,軸心時代的中國春秋時代的百家爭鳴的基礎就是三皇五帝起積累的文化厚土,集大成者就是“易經”,自有“易經”起,到現代的中華文化,無人能夠否定“易經”的思想智慧,各家都是在“河圖洛書”,“易經”等經典理論的框架內闡發應用哲學的智慧,比如儒家的倫理“道德”思想的根基就是三皇五帝的道學理論方面;而道學實踐方面由“老子”等道學實踐者所繼承,所以才有道學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道德經”的出現。道德經的“道”“德”,是恆道、恆德,具有終極性。道德經難懂是因為字數少簡潔,是以三皇五帝之實踐和理論學脈為基礎的,不懂三皇五帝之學的基本關係,比如陰陽五行,術數等的理論基礎,不懂道學練功的實踐過程,僅憑道德經的文字猜測道德經的深刻含義,豈不是盲人摸象嗎?三皇五帝之學的應用可以說遍佈在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和各個歷史階段,曆法、農業節氣,軍事策略,醫藥,飲食,政治經濟,武學、人體科學等等。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這麼多的方面,一個人窮其一生未必能夠全面的加以掌握是必然的結果,但是要看到中華文化的統一性和繼承性就好把握中心脈路,這個脈路就是形而上統領的形而下的體系性中華文化哲學的性質和特點,有如此大的視野才可看清中華文化哲學之脈路走向,不能說翻書倒櫃也找不著這樣的理論模式,就說這樣的論述就是胡說八道了;真正的思想家應該慧眼識珠,在真理面前敢於正視前人未曾發現的事實真相,而不是坐守成規,人云亦云,對於新思想要勇於支持、認真思考,而不是翻箱倒櫃的忙著與已有的理論進行比對、甚至是不肖一顧一語否之,只有這樣才可能集全國全世界有識之士的力量建成中華文化哲學的體系大廈。還是看今朝我們思想者的努力,少翻故紙堆費勁的搜尋著想象中的成功理論模式,如果要有這樣的理論模式存在的話,中國古文化的體系問題不就早就解決了嗎?

還是把以前寫的一篇有關文章引述於下,與此篇文章題目有著深刻的內涵關係,也許可以作為所謂的論證的證據吧。因為任何人任何歷史時期,不以道德經為綱來看待中國哲學,都會有失偏頗的。

易經是大象有形,是形而下層次範圍的學說,是兼具說理與應用於統一一體化的學說,其理論偏重於應用方面,能佔能卜在事物的運動中尋求趨勢性的提示性的智慧指引,奧妙無窮,自證其真,無可否定。因其遨遊在有形世界,顯現的是蓬蓬勃勃的運動的陽性特徵,就是毫不奇怪的了。 道德經是在易經發展了不知幾多時間後的產物,道德經是在用形而下實踐得出的理論作為證據,用純理論的形式闡述何是“大道大德”,也就是闡述易經中反覆使用的那個道,究竟是是個什麼“道”,道德經告訴我們“大道無形”,在人類看來,它大、遠、融於萬物諸身之中,由於它的悠遠玄妙之性,老子稱其為靜,也就是所謂的陰性特徵,但體現的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和總動力來源,是事物陽性發展的依據和出處;所以易經和道德經不是在說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如果用道德經與易經所具有的陰與陽的特徵進行比較,談所謂的陰陽平衡顯然是理解上的錯誤所致的;因為兩者闡述的時空不一樣,一個是陽性的小時空,一個是陰性的大時空,一個是發展運動著的,一個在我們人類看來是相對緩慢運動著的,比如太陽系之於銀河系、宇宙及更大的時空。所以“道”的學說是真正的形而上學理論學說,是中華文化哲學道學哲學體系中的綱領和主幹。

所以說易經及其他中華理論經典是道德經理論闡發的理論證據,道德經的道是易經闡發的事物運動發展的總根源和依據,道德經是易經的理論總結和發展的終極理論形式。中華民族有了這樣的理論成果,才會使其文化哲學之流千古不息。


用戶272428725


中國哲學始終都存在一個“合法性”的問題。這方面的討論日本開始的比中國要早,但是結論是同樣的,如果我們限定在西方意義上的哲學來看,在中國,或者說東亞,確實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哲學

大家通常會說,哲學是愛智之學,這是比較寬泛的字面義。但是如果我們從哲學的成立來看,對於整個西方哲學產生最根本的影響的是蘇格拉底,那麼蘇格拉底作為哲學家的一個最關鍵的行為就是他堅定不移地選擇了哲學的生活,而這種哲學的生活又導致他自己主動選擇了死亡。蘇格拉底這一事件並不能完全從悲劇性一面來認識,因為他強調一切美德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智慧,所以當他知道德爾婓的神諭認為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之後,那麼他就要努力證明這個神諭是錯的,於是他去尋找那些有智慧的人,卻發現他們的智慧都是假的。從這裡蘇格拉底推論出來,他的智慧就在於他知道自己無知。於是最後他導出“我去死,你們去生,我們所去的哪個更好,誰也不知道,除非是神。”故此後世才有所謂哲學就是練習死亡的說法。因為哲學的確是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但是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是建立在個體存在的基礎上的,然而假如把個體存在作為哲學的先決條件的話,那麼對於生活的體認和省察對哲學家個人而言,就變成第二位的了。第一位將讓位給延續個體的存在,也就是必須使用一切手段來延續個體的生命。所以蘇格拉底不能只受制於肉身的存在與否,而無視哲學本身的使命。所以如果無法理解生死問題在哲學中的矛盾與張力,是沒辦法理解為什麼說哲學是練習死亡。同樣也就無法去看清真正的智慧與代表生存經驗的小聰明之間的分別。

我們回到中國思想。孔子也好,老莊也罷,他們當然也具有智慧,甚至孔子也表達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說法,這一說法與蘇格拉底最後的申辯在一定程度上有內在的一致性,但是我們的確無法感受到那種鮮明的張力。這就決定了東方智慧與西方的哲學從根子上來說就不完全是一回事。這就類似東西方都有宗教,但是基督教就是一神的,而作為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就會呈現出多神的傾向。我們沒有必要因為西方有基督教而就要把道教改頭換面成中國基督教。當然,我們也可以利用西哲的概念來理解和分析我們的傳統思想,從現實層面上來看,中國哲學這一學科就是這樣出現的,所以黑格爾說的對與不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國哲學以後到底要走哪一條路。究竟是變成為哲學提供中國的素材的一個課題,還是在理解自身與哲學的界限為何的情況下,迴歸文化本位?這是未來每一個關注人文領域的人們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pku小動物


這是一個既有趣又很難的問題,我來試著回答一下,不一定對,但肯定是看得懂的大白話。

首先我要說,黑格爾說得沒錯,他說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就像一箇中國人說德國沒有正宗的甜豆花一樣,完全是大實話。因為哲學是古希臘傳下來的一套特殊的思維體系,由於歷史的原因,在歐洲得以繼承、保存和延續。同樣由於歷史的原因,這套思維體系沒有在中國產生,如果不是外部的衝擊,也不大有產生和發展的可能。

但是,黑格爾說中國沒有哲學,語氣裡頗有輕蔑的意味,這就有些沒道理了。中國沒有哲學,並不等於中國沒有思想,沒有智慧。黑格爾不假思索地把哲學與思想和智慧劃等號,簡直跟庸人無異。這一點,古希臘人搞得很清楚。他們明白,哲學不是智慧,而是“智慧之友”,是接近智慧的手段和工具。當年蘇格拉底柏拉圖師徒倆拼命用“哲人”的概念反對“智者”,依據就是這個——搞哲學的人必須謙虛,不能像那些智者,老是自詡真理在手捨我其誰。

可是,仍然有些人對黑格爾的話耿耿於懷,偏要爭辯中國有中國哲學,印度有印度哲學,日本有日本哲學,印第安人有印第安哲學,諸如此類。他們中有人說,哲學最講邏輯,而我們古代的“名學”不就是邏輯學嗎?那說明中國哲學古已有之。我覺得有些好笑。邏輯只是哲學的一個特徵,不是整體概括。又有人說,儒家最講倫理,而倫理學正是哲學的一大研究內容,可見儒學就是哲學。我只能說,這些論辯都很片面,不得要領。東方的思想自有它的價值和意義,跟套不套上哲學的假髮沒任何關係。

至於晚近中國的哲學,那不過是依樣畫葫蘆。即便在西方,哲學也不是永恆的,它有中斷,有遺失,也有消亡。尤其是現當代,哲學早已不是各種知識的母親,相反,它正在成為科學的奴婢。請注意,我沒有半點幸災樂禍的意思,事實就是如此。傳統的哲學研究大致分為三部分,一是本體論,它是形而上學的基礎,研究事物的存在與本質;二是倫理學,研究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和規範;三是認識論,研究人的感知,包括經驗、直覺、信念以及知識。但是我們會發現,物理學正在取代本體論,認知科學正在取代認識論,只有倫理學這一塊兒還在勉強支撐。

不但如此,現在的哲學家對以往的哲學家也是非常不客氣。比如黑格爾的哲學,在另外一些哲學家,譬如維特根斯坦、伯林、羅蒂等人看來也是垃圾。哲學的前途實在是不妙得很。有時候我甚至認為,如今全世界都沒有真正的哲學——哲學在19世紀乃至18世紀晚期已經蛻變成管理學了。當然,要詳細闡述這一結論,不是幾百字能說清楚的。


西閃


中國不僅沒有哲學,也沒有科學,中國缺少一種刨根問底的精神,即為什麼?指南針做出來了,但是為什麼他能指北方?沒人去研究,現在我們都知道是電磁學,火藥做出來了,可是沒人知道為什麼?現在我們知道是化學反應。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很有道理,可是是什麼道理?沒人去研究,去證明!我們不是有孔子,孟子,老子,諸子百家嗎?他們那是哲學嗎?我認為不是,他們因該是統治學,教統治者怎麼統治的!

一門學問,就是提問,證明,求解。而中國只有求解,沒有證明,我告訴你一個答案,你只能膜拜,你不需要知道為什麼。水可載舟 亦可覆舟,這是給你一個答案,水什麼時候載舟,又什麼時候覆舟?我不告訴你。而馬克思在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裡就證明了這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古代中國,一個新王朝建立之初是經歷連年戰亂後,人口大幅減少,這是人少地多,大家都過得很嗨,2000萬人耕5000萬畝地,糧食怎麼都吃不完,可是150年後,人口變成8000萬人,地可還是5000萬畝,那糧食怎麼都不夠吃,糧食不夠吃怎麼辦?搶別人的唄,河北人聽說河南有糧食,大夥一起去河南搶唄,河南人不讓,殺唄,你殺我,我殺你,最後最厲害的那個當了新的皇帝,人口從8000萬又殺回2000萬,地還是5000萬,好了,萬象更新,糧食又夠吃了,盛世王朝又來了。

你說在這樣的社會規律下,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有什麼用?李世民穿越到宋末一樣會被追到跳海啊!我還是那麼多地,人口比當初多了四倍,我又不是袁隆平,我提高不了生產力,你再是雄才大略也是無用啊!

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角度去分析,你才是真正找到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而中國古代聖賢的解釋就都是錯誤的,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你對老百姓好你的王朝就能千秋萬代嗎?當人口增加四倍,四個人只能吃一個人的口糧的時候,你就是對他比自己親爹還好,他也要吃了你,這才是根本原因。

說這麼多,說中國沒有哲學,我認為就是中國的思想缺乏一個證明的過程,往往只給你一個看似很正確的答案,這是不夠的,任何結果都需要證明,這才能成為《學》!


股者不惑


關於第一個問題,孔子的倫理道德缺乏哲學思辨

首先得承認一個事實,中國哲學有個特點,即在過程中缺少思辨和邏輯,比較注重頓悟和靈感,觀點零散結構上缺少體系,很多時候直接給你拋出一個觀點,雖然很多觀點今天看起來非常具有前瞻性,而且很多觀點非常了不起。

說到前瞻性,比如,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無中生有”是不是和霍金提出的宇宙大爆炸的這個假說不謀而合,再如,孟子曾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似乎是最早的可持續發展思想,而西方國家的環保概念則是在20世紀的一系列生態災難中才出現的。中國古代像這樣今天看起來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思想觀點還非常多,這裡不一一舉例了。

而說到儒家,黑格爾對於孔子和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不是很看重的,在他的《哲學史講演錄》中談到孔子時,認為孔子沒有“思辨哲學”,認為《論語》:

“只有一些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更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

儒家的倫理道德內容十分廣,對中華民族的心理及道德行為起到過重大影響,但是儒家的學說的確結構很零散,更多是一事一議,更沒有形成體系化,也很少涉及到邏輯推論和辯論,更多隻是孔子對學生的說教。孔子告訴人如何做,很少說為什麼要這麼做,其中思辨過程很少看到。

而素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則非常注重倫理學的思想體系和辯證哲學,黑格爾的責備也不是毫無道理的,因為一是對中國哲學還是知之甚少的。二是中國哲學的主流是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倫理學的問題(也就是黑格爾所謂的“常識道德”)自然是備受哲人們關注的。而且,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和形式也不同與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家大多不倚靠“思辨”、“論理”去推導,而是靠感情的打動和突發的感悟,達到既定的目的和結果。同樣的研究道德倫理的荷蘭有一位與黑格爾差不多同時期的哲學家斯賓諾莎著的《倫理學》,他的哲學著作彷彿就是閱讀一本數學著作,因為他的著作,是用數學推理的方法來嚴謹的論述哲學問題的。黑格爾更看好的是這一類的學說。

像孔子這樣的解決回答問題的方式故不能被嚴謹的黑格爾看好,因為,西方哲學即使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也是運用研究自然的方法,採取邏輯分析的態度,作純粹的理智思辨。比如,孔子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諸如此類的話,確實是常識,不能算做哲學。尤其是黑格爾所處的時期,哲學有著一種嚴密的邏輯和思辨特點,像是數學做證明題一樣,容不得任何步驟打馬虎眼。當然,說儒學沒有哲學思辨也並沒有貶低其價值,就比如說畢加索不是科學家,這並非貶低,某些國人不必內心不適。

不僅僅是早期的儒家學說確實思辨特點,尤其是到了先秦以後,儒家也很少有大的發展和突破了,後代的大儒們幾乎是在孔孟畫的圈圈裡原地踏步。哪怕是到了2千多年後的今天,國學大師們對《易經》、《道德經》的繼承和發揚也沒有實質性的發展和突破,缺少嚴密的論和邏輯。仍然在原著道德觀點上原地踏步,仍然對原著不敢質疑,不願意批判性的繼承。

我們的先賢們很少有告訴人們他的觀點是怎麼來的,即具體怎麼推導出來的(當然,有的不排除是靈感和頓悟出來的),尤其是孔子的儒家給人感覺是說教,直接叫你應當如何如何做,比如老子《道德經》中的“無中生有”到底是怎麼得出來的,老子沒有講論證推導過程,儒家的著作中更不用說,完全給人一種說教感覺。觀點缺少邏輯和思辨過程,就好比

老師直接告訴你答案,不教你怎麼推導出答案的過程,大家想想這會帶來什麼問題?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的心裡,讓學生自己思考,教師僅僅應當像助產士那樣辦事。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直接告訴答案,而是向他們提問;逆境是人類獲得知識的最高學府,難題是人們取得智慧之門;發光並非太陽的專利,你也可以發光。

與孔子同時期的古希臘的哲學家們之間則特別注重和盛行辯論,往往為了一個觀點反覆切磋和討論,不管是師徒之間還是同伴之間,經常為了和各自觀點爭的不可開交,但是他們並沒有影響師生關係,比如亞里士多德他曾作詩讚美過自己的老師柏拉圖,然而,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亞里士多德表現出極大的勇氣:他不畏權威和傳統,毫不掩飾他在哲學思想的內容和方法上與老師所存在的分歧,毫不留情地批評自己的恩師的錯誤。這難免引來一些人的指責:亞氏是背叛自己恩師的忘恩負義之徒,亞里士多德對此回敬了響徹歷史長河的一句名言:“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因為在亞里士多德看來,追求真理和尊重老師並不衝突。亞里士多德的做法在孔子看來,哪怕是今天的中國人也是不敢想象的,因為在中國“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一直是非常稀缺的品質。

而在整個論語中我們幾乎看不到孔子和他的弟子辯論過,質疑過孔子(哪怕是到了今天,由於師生的不平等關係,也很少有哪個大學生敢對老師辯論、質疑,畢竟我們幾千年來更喜歡“聽話”的學生,不喜歡有個性特點的人),論語全篇幾乎都是孔子教他的弟子該如何如何做,有個學生向孔子請教鬼神之事,還被孔子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頓。雖然先秦時期也有公孫龍這樣的名家,當時很已經涉足邏輯學了,可惜這個以辯論擅長的名家後來沒落了,中國的邏輯學基本停止發展了。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哲學或者說中國傳統文化缺少一種質疑和批判精神,更多我們看到的是對前人及其權威的崇拜。

▲ 網友評論“孫家洲事件”,大家自己百度事件詳細過程


權威當道,盲目崇拜,個性打壓,過多的說教,缺少理性、平等、批判、懷疑、思辨特點的孔子的倫理哲學就這樣很難被西方哲學家尤其是黑格爾認同。


第二個關於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問題,其實是個關於哲學的定義問題。

要搞清楚中國有沒有哲學,前提條件我們是不是得弄清楚究竟什麼是哲學,哲學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其實,關於哲學的定義,先不說在東方眾說紛紜(不要總提高中課本上的定義),單單就是西方也至今也一直沒有一個明確且公認的標準定義。為什麼哲學的定義不明呢?因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明,哲學按照知識分類的話應當屬於人文科學類,人文科學的一大特點就是各種概念定義不是很明確,很容易受意識形態的影響。況且是哲學研究的不是具體的事物,就更難以有公認的定義了,這也正是哲學這門學科的特點(有點像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哲學的定義其實就是沒有定義。

哲學各種定義特點沒有自然科學類的中各個學科那麼精確清晰是因為物理、化學、生物等研究的對象是客觀的世界,這個客觀世界的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比如,在德國的萊茵河水分子的結構是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難道會因為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國長江的水分子的結構就和萊茵河的不一樣嗎?

如果我們退一步講,就算按照近代西方哲學的那一套特點,中國古代也還是有哲學的。老子說:“有”(存在)“無”(思維)同出謂之玄。用今天的話說:老子的玄學是研究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黑格爾的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問題,直到19世紀才成為西方哲學的主要問題。由此可見,所謂中國有沒有哲學的問題,其實翻譯問題也是原因之一。那麼中國的哲學是什麼?——玄學是也。所以,西方的philosophy一詞比較準確的對應的應當是中國的玄學一詞。

不少國人對西方哲學瞭解的甚少,畢竟課堂上我們接觸到的哲學只有馬哲,而且書本把馬哲以外的哲學全部否定掉了,課本上這種搞法我不評論。老馬在哲學上也不過是集大成者,記得高中老師曾經開玩笑的說,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其實是把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拼接到一起後搞出來搞出來了一個唯物辯證法。

最後,關於中國古代到底有沒有哲學,不過是個定義問題和翻譯問題罷了。關鍵在於怎麼看,按什麼定義看,也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我想,但凡真正愛好哲學,瞭解哲學的人,是不會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二元化思維的)。


哲思之辯


中國的哲學思想一直以來都在強調一個事實,那就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雖然過程中出現了太多的神鬼玄學之類的東西,但始終沒有跳出這個圈子。在他們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有一個不可逾越的鴻溝,人在自然面前是何其的渺小與不堪,或者你們認為老祖先說錯了,又或者說他們外用神鬼玄學糊弄老百姓。然而,隨著近代科技的發展,正在逐漸的一步步驗證他們的觀點,那就是人在自然界真的很渺小,雖然科技可以局部改變或者改善自然環境,又或者可以改善我們的生存環境,但是最後所得到卻是大環境的無限破壞,最終喪失人類生存的東西。

很多人認為這是瞎說,也有很多人認為科學是可以改善改變自然的,我不敢說不能,但是但目前為止,科技的發展基本上都是劫奪式的,每一項高精端科技,都要從自然界竊取能源和儲備,這是不爭的事實。

至於後來的黑格爾,費爾巴哈等,他們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發展基礎上的,如何發展,如何讓人類生存的更加美好,更加舒適。只可惜,他們忽略的東西太多了,小環境的改變,似的大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這就是劫奪式發現的後果,或許,這種結果立馬出現,又或者它有著自己的潛伏期,十年,五十年,一百年後才出現,都說不定。

我不敢對一個偉大的哲學家妄加評論,我所說的只是我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以及自身感受到的東西。很多人可能會說,不發展你那裡會有汽車開,飛機坐,手機玩呢?其實,這就像郭靖問鐵木真那句話一樣,你死了能佔多少地方?鐵木真的回答相信大家都知道。古人雖然落後,沒有高科技,不過他們為後代的繁衍留下了足夠的空間。試想一下,假如秦始皇統一六國時使用導彈原子彈,你們認為現在的人類是什麼樣的呢?

科技在進步,然而科技是一把雙刃劍,任何時候的高精端科技最早使用,都是作為戰爭用途的,不妨可以去看看歷史。


百年一服堂


黑格爾確實覺得中國的思想還處在歷史的低端層次,而歐洲是屬於比較高端的層次。至於他說的孔子的倫理道德是不是缺乏哲學思辨以及中國有沒有真正的哲學,這個很難一言兩語說明。如果從哲學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或者哲學的體系化程度來看,中國古代確實很難說存在哲學這樣一門學科。但是要說哲學思辨,中國古代還真不能說沒有。

孔子的倫理道德還是具備哲學思辨的,從恢復禮制,重建綱常應該可以看出來,本立而道生,為政以德,不患寡而患不均都含有這種思辨在裡面。道德經中的這種思辨體現的更為明顯。個人覺得,黑格爾的哲學是從形式上來說的,而中國古代重視行動,並未將體系化作為追求。但是在實質上,哲學思辨是存在的,至於真正的哲學,肯定不應當侷限在認識論之中,也不止是生與死、此在與彼岸的問題,它所解決的問題涵蓋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而孔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思想可以說巧妙地避開了這種討論,而更加關注現實問題,關注禮制。孔子思想中很多牽涉到家國天下的問題,像和為政者討論問題時就是這樣。而和學生討論時也多涉及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問題。

當然,這樣強行附會並沒有什麼意義,我們還是在跟著黑格爾的定義或者馬克思的定義在走。其實,孔子站在自己的時代,克己復禮,他所作的希望是改變現狀。這樣說,我倒是覺得馬克思的一句話還是很適當的:“哲學家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其實孔子或者說中國古代有沒有哲學,或者說有沒有西方那樣的哲學並不重要,我們有自己的聖人、賢人、士君子,他們或許沒有發展出自己的完整的理論體系,但是他們是思想家,也是行動者,為中國的存亡不遺餘力。


酒騎風


哲學,中國人是祖宗。但是都夭折了,或是胎死腹中,沒有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哲學上的大樹。至今我們都沒有自己的大哲學家,可惜至極!幸虧沒有問為什麼!這一點得謝謝提問者。黑格爾說的沒有錯,孔子倫理道德就是缺乏哲學辯思;中國沒有真正的哲學家。


孔子是不是哲學家,我們從其主要貢獻談起。孔子作為教育家,其教育觀點是世界級別的,至今為止沒有人可以超越。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 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和“禮”。這是對人的品德本性與品德行為的主張。孔子的“禮”說,要求人們說話辦事都要合乎禮節,與對錯無關,反正要講“禮”,而不是講理!這些與哲學無關,哲學家往往率性而為,行為藝術極多。而且哲學往往一是一,二是二,冷冰冰沒有什麼仁義道德上的一星半點。其禮數倒是合封建統治者的胃口: 不講道理,只看誰按照禮數排在前面,誰在前面誰就是無比的正確,排在後面的說什麼都是錯誤的,除非排在後面的迎合了排在前面的那個人的意思。女講師,你可好?這種思想離哲學十萬八千里。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法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也叫“ 德治”或“ 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 庶民截然區分治者與被治者。《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家看看誰排在前面誰就是尊者,而為尊者諱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就是說不用講道理,誰尊貴,誰就是對的。所以趙高就指鹿為馬了。那位大紅大紫的女講師,你近況可好?孔子的等級思想消除沒有呢?這依然與直來直去的哲學無關,哲學只認道理,不認人!哪怕你是天王老子,錯了就是錯了!孔子在晚年時期推崇最“ 大同”思想,在大同的世界裡,天下人愛天下人。這是和“理想國”“烏邦託”的想法差不多了。這個理論發展到現在就是社會主義的最終階段共產主義。這一點比較柔和一點,畢竟那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教育思想

有教無類:出自於《論語·衛靈公》,原句為:子曰:“有教無類”意思就是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為貧富、貴賤、智愚、等因素把一些人排除在校外! 不管學生是貴族還是平民,只要有心向學,都可以入學接受教育。這個在當時確實比較偉大!到現在依然具有現實意義,義務教育就是這種思想的延伸。沒有誰會因為貧窮而上不起學吧?所以孔子那麼早就提出這個思想,是偉大的!孔子還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知識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雖然只是講之乎者也,但是老百姓畢竟可以斷文識字了。

因材施教:這個更加可貴,根據學生特長培養學生。就是現在聽起來,也是做夢都能笑醒來的!孔子不主張不分青紅皂白的填鴨式教育。教什麼東西,得看清楚孩子是哪方面的材料,孩子哪方面有特長,孩子喜歡什麼,不可以生搬硬喂,摧殘孩子本來就有的天分。


孔子在學習方法上有:“溫故而知新”,“學而知之”“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主張“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學習內容與社會實踐脫節,就會畢業就失業。你看看孔子的偉大!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就是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孔子教育思想雖然偉大,但是依然與哲學無關。

我複製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說明,供大家參考:

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啟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辟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魯迅就在這個時期提出不要看中國書,趕緊看看外國書籍),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19世紀世界三大發現)馬克思主義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由此誕生了。本段括弧裡面的話是小編加的。


我國在這個時期幹什麼呢?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義和團,亂七糟八的。差點把魯迅氣死,他很可能就是被氣死的!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問題,聯繫我刪除。


哥不猜想


我覺得這個問題最好還是由哲學專業的人士來回答比較好,因為這畢竟是個哲學史問題。黑格爾的觀點現在已經成為歷史,事實上,中國哲學史不但在國內大學被教授,西方的一些大學裡面同樣有授課。本世紀初期對“中國有無哲學”的爭議跟黑格爾完全沒有關係,而是源於德里達。下面我們來主要分析一下:

黑格爾的批判

黑格爾是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者,他對孔子的評價出現於《哲學史講演錄》,這個批判的出現至少基於三個層面:

一,民族意識的覺醒。啟蒙主義最早主要是藉助朱元晦的註釋和作品來推廣啟蒙外加反對基督教神權壓迫,其中甚為有力的一個人物是伏爾泰。此時的西方,除了部分基督教神學家,總體上以孔子為尊。再加上法國傳教士白晉對康熙大帝的描述,推動了西方啟蒙主義時期對於“帝王師”的嚮往,而狄德羅、伏爾泰、盧梭都在這種風潮下佔據了一席之地。但到了啟蒙主義後期,尤其是隨著腓特烈大帝和乾隆通商的失敗,腓特烈開始從對中國的讚賞轉而走向另一個極端,從此以後,加上一些西方使臣對中國的所見所聞,令他們相信清朝統治下的中國已經走向了衰敗。那麼,伴隨著西方民族意識的覺醒,將東方外來思想徹底摒棄便成了西方不少哲學家的努力方向。所以,黑格爾常常提到他們這些“日耳曼人懂得人人自由”——但實際上,日耳曼民族與近代史下的中國真是有得一拼。

二,近代哲學的認識論轉向。近代哲學之所以和古希臘哲學有很大不同,主要原因在於哲學受到了近代自然科學的影響。經過長期的發展,邏輯學和立足於實驗觀察的自然科學也有了長足進步,這樣一來,12世紀的中國思想已經不可能再領先於西方,而必然為西方所拋棄了——畢竟12世紀和19世紀整整差了7個世紀。所以懷特海有兩個觀點比較有名,一是12世紀以後中國再無天才,這指的是朱熹,即朱熹乃中國的最後一位天才——這是批評中國的。另一句話,是西方兩千年來的哲學不過是柏拉圖哲學的註腳——這是批評西方的。可以說懷特海的話有一定道理,即中國在南宋以後就再無進步,西方則長期受到柏拉圖的壓制而無進步(另有一說是西方兩千年來受到亞里士多德的影響而無進步)。

三,黑格爾的“正反合辯證法”。黑格爾的哲學體系特點是“重新恢復哲學的無所不包”,所以,他常常把不同的學科混在一起胡亂比附,這導致他攻擊牛頓為首的科學家後,出現了西方歷史上第一次最具影響力的“科-哲戰爭”,黑格爾哲學體系以全面潰敗而告終。在辯證法上,他以巴門尼德-柏拉圖為始,以自己為終,重視古希臘哲學的概念“εστι”,即“存在”或“是”,德語為Sein,翻譯成“純有”——這在黑格爾看來是哲學的一個開端。所以,他所說的“孔子只有倫理學而沒有哲學”,指的是柏拉圖《巴門尼德篇》為首的辯證法推演(八組假言命題),這種推演不但中國沒有,後來的亞里士多德也沒有——可見,這種辯證法不是哲學的主要特點,尤其是正反合三命題乃黑格爾吸收費希特的成果而出,古希臘人也沒有這種認識。隨著科學家的反對,哲學家和哲學史家也分別出來批判黑格爾哲學,因此,“西方中心主義”也被逐漸打破,伊斯蘭哲學、印度哲學、中國哲學、日本哲學等大都獲得了承認。

德里達的讚美以及本世紀初的“中國哲學合法性危機”

西方現代哲學家都堅信“哲學已死”,譬如極為著名的分析哲學。另外還有歐陸存在主義哲學,從海德格爾開始,一直到德里達作客中國,他們都喜歡以“思想家”自居,而厭惡“哲學家”。所以,德里達來到中國以後,盛讚中國是“有思想無哲學”,卻引發了一場意料之外的大爭議。但總體而言,這並不能構成“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危機。

總結

亞里士多德曾評價蘇格拉底,說蘇格拉底不關注天上的事情,而只有倫理學的興趣。這個觀點遭到了現代學者的否定,而黑格爾對孔子的評價很明顯借用了亞里士多德對蘇格拉底的意見。

所謂的“思辨”,通常意味著“多義詞”的使用,即同一個詞卻能表達出不同的概念來。雖然我們說的多義詞未必就是思辨的,但思辨必然要通過多義詞來表達——這正是基於現代邏輯學和現代數學而產生的分析哲學對思辨哲學進行批判的原因。

即便是倫理學領域,也不可能存在“沒有思辨性”的“詞或詞組”,因為倫理學語言仍舊隸屬於日常語言,而非邏輯語言,黑格爾所說的哲學也可歸屬於日常語言。所以,他誤以為“倫理學”不存在“思辨”,那不過是顯而易見的錯誤。

其次,倫理學、物理學、形而上學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屬於“三大哲學”,而倫理學的最高對象和形而上學的最高對象以及神學對象是相通的。所以,說孔子只關注倫理學,那也應該是三大哲學之一。黑格爾明明知道這個事實,卻偏偏要以近代學科劃分來對待孔子,說明這全然是為了他的“絕對精神”而產生的私心。

再次,黑格爾不懂漢語——這是最大的硬傷。這放在當代,大概就是本科、碩士的水準。因為研究柏拉圖而不懂古希臘語,大致上就是本科、碩士的水準。現在的西方漢學家,對於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掌握也是很熟稔的。

最後,當代國內中哲基本上是承認一個事實的——即便中國和古希臘有差別,但不同學派都有對於“形上和形下的思考”。如果覺得中國人信不過,那麼美國人南樂山的觀點也可以瞭解一下,在他看來,孔子和儒家完全是有形上思想的。


肥嘟嘟的小不理


科技科普促使人們養成理性思考和理性處理事務的習慣——凱騰聚知。

作為喜歡歷史與哲學現實應用的工科生,最近兩年出於職業生涯總結(27年的技術開發,以及技術開發管理)的需要,重溫哲學思辨。 有閒時間看了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以及四書,重溫中國近代革命史以及典型人物傳記。

分享一下個人心得。個人觀點,我故妄說之,你故妄聽之,不喜一笑了之。

1.中國有哲學家,沒有哲學體系

這個觀點個人是認可的;

在1953年前,我們有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老子,孔子,知名哲學家孟子,子思,莊子,朱熹(禍禍中國宋以後儒家的禍首),王陽明 ,...,...。

每個哲學家都是一個孤島,沒有形成具有邏輯指導意義的體系或嚴謹的哲學方法論。

哲學淪為"",頓悟看智慧,漸悟看方法,我們缺少的是系統的邏輯縝密的方法論。

基於此,外國專家的批評有一定道理。

現代邏輯思辨確實有必要補上來,現實中非常有用。

2.現代哲學體系

2.1政黨哲學體系

1950年起毛澤東受中共中央委託對中國共產黨的政黨哲學體系進行系統總結和構建,中國歷史上具有現代哲學思辨與方法論相結合的哲學體系------毛澤東思想在1953年基本完成架構並付諸再實踐。

標誌性工程是1953年«毛澤東選集»第三捲髮布,並同第一卷第二卷一起指導之後的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國家建設。

2.2現代哲學的多樣與發展融合

現代哲學系統的多樣化研究主要在大學的社會學研究院/研究機構,國家社科院,國家行政學院等。

3.個人體會

掌握哲學方法論對個人實際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對歷史多樣化,哲學多樣化的修習可以提高工作,生活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