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兒時年味濃

最憶兒時年味濃

程惠琴:最憶兒時年味濃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吃了臘八飯,快把年來辦”,這是我聽了幾十年的一句民間俗語。以前,人們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只有等到過了臘八節甚至小年以後,才開始忙活著置辦年貨。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彷彿一年四季都在過年,所以在我心裡總感覺年味兒比過去淡了些許。

兒時,一到年關,我們這些小孩子最盼望的就是過臘八節了。因為這天除了能吃到香甜軟糯的臘八粥之外,我們村裡還會舉行一個重大的活動,叫做“捕年魚”。記憶中,村子的正前方有一個大大的魚塘,約七八個籃球場那麼大吧!池塘四周綠樹成蔭,邊緣還鋪著許多長長的玉石板,供家家戶戶浣洗衣物之用。

臘八這天一大清早,村裡的年壯男丁就會穿好捕魚專用的膠鞋膠褲,排成長隊站在池塘邊等候村長的號令。而我們這些小孩子也會混在其中,與其說是在看熱鬧,不如說是有著自己心裡的小九九。這個時候,我就會拉著父親的手,央求他在捕魚時一定要記得給我抓只烏龜或是泥鰍,好拿來當做在小夥伴面前炫耀的資本。

一陣噼裡啪啦的鞭炮聲過後,“捕魚能手”們紛紛下水了,他們按照先前的分組,撒網,拉網,捉魚,裝簍……一般要忙上一個上午的時間,塘裡的魚才會被基本清空,有時候一些比較小的魚被捕捉上來後,老人們會將它們再一次丟進塘裡。那時,我小小的心裡充滿了疑惑,並不明白他們為什麼那樣做,只好跑回家問太奶奶,太奶奶告訴我:“這些魚太小了,等來年長大了再吃。”

捕捉上來的全部的魚會用板車拉到村裡的倉庫,並讓一些婦女將它們平均分成32份,村長再按序號寫上標籤貼在魚堆上面,全村每一戶派一個代表去抽籤,抽到幾號就拿哪一堆魚。我家的這個“光榮任務”通常都被我給包攬了。每次抽到好的標籤,拿到一籃肥魚,我都會高興好一陣子。

分到每家每戶的魚基本上都被做成了臘魚晾在在屋簷下,等到來年開春農忙季節,這可是一碗味道鮮美的好菜。不過,我家都會留上一條又大又肥的鯉魚作為年飯上的一道菜,用母親的話來說叫做“年年有魚”。

最憶兒時年味濃

當年魚在屋簷下散發出一陣陣濃郁的香味時,每家每戶都開始著手做餈粑了。餈粑是我們那裡一種特有的食品,它是用糯米制作而成,聽大人們說過年吃了餈粑就會走好運,發大財,所以很多人家都要做。每到做餈粑的時候,母親早早地就忙起來了,頭天晚上就把糯米泡好,這樣做是為了第二天節省時間。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是幾家幾戶合在一起做,因為這是一項體力活,不僅要時間,還要人力。

等到開始做的時候,女人們起了個大早,洗米,蒸米,而我們這些小孩子呢,則幫著大人燒火,順便往灶堂裡扔幾個大大的紅薯,心裡想著有這麼多的好吃的,所以做事特別認真,還記得太奶奶總跟我說的一句話是: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等到米蒸好了,大人就把米倒進又大又笨重的石臼裡,這時候就是男人們的活了。父親和幾個叔叔輪番上陣,用特製的又粗又長的棍子將糯米碾碎,使它變成一團,軟軟的,粘粘的.等到米看起來很細膩的時候就可以起臼了。起臼後的餈粑會放在簸箕裡,母親會拿一把刀割出一些來,請大家品嚐,剩下的就會把它壓成三四釐米厚的圓餅,讓它放涼,變硬,然後將做好的餈粑放進裝有水的缸裡,等到想吃的時候隨時都可以去取……

最憶兒時年味濃

年前除了要做餈粑之外,家裡還要炒各種各樣的乾貨,像炒花生,紅薯幹,高粱麵皮等等,母親都會準備得十分豐盛,好讓全家能過一個快樂祥和的新年。

大年三十的上午,噼裡啪啦的爆竹聲,如同團年飯的開飯鈴聲一般,讓父親和母親在廚房裡忙得不可開交。大家圍著八仙桌坐好,我和太奶奶坐在上席,三個妹妹分別坐在偏座,下席是留給父親和母親的。在那生活還被貧困包圍著的年代,父母們總是想方設法將團年飯儘量做的豐盛一些,生怕桌子小了,雞鴨魚肉、各種美味菜餚一股腦地全端出來。

父母入席後,團年飯正式開始,父親和母親首先向太奶奶敬酒,並祝她老人家健康長壽。接下來我們姐妹四人按大小順序依次向太奶奶敬酒,太奶奶從兜裡掏出早已為我們準備好的幾塊壓歲錢,送給我們。然後我們又向父親和母親敬酒,他們同樣會送給我們十塊壓歲錢。屋外的爆竹聲連接不斷,家家戶戶的祝酒聲、划拳聲交織在一起,縈繞在充滿火藥味的空氣中,將濃濃的年味兒推向了高潮。

最憶兒時年味濃

除夕的晚上,吃過餃子,父親就會帶著我們姐妹幾個一起放煙花,賞煙花.然後我們一家人就圍坐在暖洋洋的爐火旁,看著黑白屏幕的春晚,拉著家常,一直要等到農曆新年的到來……

兒時的大年初一我們起的特別早,聽到炮聲就起來了。穿著母親給我們準備的新衣服跑了出去,和幾個同齡的孩子去給長輩們拜年了。

小時候拜年我們叫磕頭,那是真的跪在地上磕頭的,大人有時候故意逗我們,不把頭磕響了不給禮物的,說是禮物,其實就是幾顆糖或者一把花生什麼的,但是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很特別的禮物了。

農村拜年很講究的,先給自己最近的親屬拜年,然後是一姓的其他親屬,最後的外姓的鄰居,但是不給輩分比自己低的人拜年。我小的時候對鄰居的輩分老是分不太明白,經常和同伴們去比自己輩分低的鄰居家拜年,惹得大人們笑話。

初一這一天孩子們都是解放的,幾乎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人不干涉的,我經常是和同伴們去做我們之間的遊戲了。

初三是閨女回孃家的日子,外婆家離得很近,翻過一座小山就到了。那時候去外婆家可沒現在這麼方便,我和妹妹一大早就被媽媽叫起來,穿好衣服,等媽媽交代了幾句,我們就上路了。一路上,我們一邊玩,一邊唱歌,二十多分鐘就到了。在外婆家,又是無拘無束的一天。

初八以後,親戚走得差不多了,年也基本拜完了,可另一項重要的活動又將年味兒延續得更濃了,那就是走鄉竄村的舞龍舞獅表演。記得每年的初十,我們這些小孩子就會在老人的帶領下,坐在村口期盼著舞龍隊伍的到來。

村前的稻場上,大人們也早已做好了迎接的準備。大大小小的方桌上擺滿了五花八門的食物,有炒好的肥豬肉,煎好的整條魚,煮好的紅雞蛋,各色水果,還有各種糕點之類的。聽母親說這些是犒勞那些舞龍人的,如果他們看到這麼多豐盛的食物,就會覺得我們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十分的歡迎,他們也就會鼓足勁頭多舞幾個來回,這樣我們村就會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福澤眾生。

最憶兒時年味濃

舞龍隊一般是傍晚時分到達,整條龍一般由12節或13節組成,具體多少要看農曆的月份了,閏月扎13節,不閏月扎12節,紮好的龍長約百米,看起來張牙舞爪、威風凜凜。

十幾個身強力壯的舞龍人身著短卦,腳穿草鞋,下身著紮腳褲,頭束紅布巾,每人都用力的在稻場中間揮舞著。旁邊的空地上,村裡安排了專門的人負責放鞭炮,煙火。鞭炮聲越大越響,舞龍隊舞得越熱烈。我們這些孩子總會跳過大人的視線,爬到附近的紅磚堆上,以便看得更加仔細。

舞龍隊的表演每次差不多要持續一個多小時才會離開,如果碰到當年村裡有人家蓋了新房子,那麼那家主人就會邀請龍頭去他家裡溜達一圈。以此好討個吉利。

舞龍隊是逐個村子表演的,所以對於我們這些愛湊熱鬧的孩子來說,自己村裡看了還不夠,往往是一群孩子和老人跟著隊伍走上幾個村子才肯罷休。看完,我們回到家裡,常常都是半夜三更,精疲力盡了,但內心深處的那種快感是無法言說的……

最憶兒時年味濃

正月十六以後,年味兒逐漸淡淡地散去。一夜春風,人們從酒醉中甦醒,又投入到新一年的生計當中,奔波、操勞、忙碌……等待著下一個年的到來。

年味兒,作為中華民族一道永恆的風景,傳承著中華民族古往今來太多的民俗文化。如今,時代在變,傳統也在變,但人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願望沒有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家對年味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有人說越來越淡,有人說依舊很濃。

人到年中的我,在這年關將至的時候,靜靜回憶過去那濃濃的年味兒,內心深處始終有種揮之不去的眷戀。

最忆儿时年味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