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遇張智真博士

幸遇張智真博士

(張智真博士與他臺南一中時的好朋友)


我的每一次外出,總有幸遇到有意思的人,他們成了我從個人世界向外眺望的一洞洞窗口。

相較於面對潮水般湧來的誇讚採取走神躲避態度的李鳴曦老師來說,來自臺灣來自美國的張智真博士也是一副淡於名外、純淨童真的面容,並更是一位被年齡所遺忘的人。於是,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個人與藝術間的意外相遇和相互選擇,是意料之外更是必然之中的。

趕赴張智真博士在漢陽物外書店的一場合唱指導,正是2017年聖誕節的前一天,街上節日的氣氛已初露痕跡,我走進物外書店大門時,發現無論聲響光線、無論人們腳步的頻率和麵色的沉靜急切,都有書店內外兩重天的效果。湖北省教育廳及湖北省文化廳將音樂活動選在書味瀰漫的環境裡進行,於音樂於書,這都是相得益彰的選擇。

幸遇張智真博士

人生的興趣點就像明珠的光芒,用與不用,它一直就亮在那裡。且,人一旦有了真心傾愛並擅長的興趣愛好,他時空裡的穿行就有了錦衣而行的意義,無論晝夜,錦衣的美總會為人所看到、為人們所欣賞所需要,張博士的音樂合唱就是這樣。

所以,不必說他早期的中原大學學士、臺灣金韻獎民歌手、德州大學阿靈頓分校碩士、聖他克拉拉大學企業管理碩士等身份,單說他為了兒童歌唱,從美國硅谷高科技公司抽身去聖托馬士大學完成的音樂教育博士,和他青青合唱團及晶晶合唱團創辦人這身份,就夠他一直這樣快樂地帶領大家“玩”下去。

見到張博士,是在物外書店一幽靜的咖啡間,乾淨單純的面容並謙和清澈的微笑,讓我們的交談隨意而輕鬆。印象特別深的是他有一雙好奇看世界的兒童的眼,彷彿世界萬物於他來說永遠都是新的,無論是在他的面上還是他的眼神裡,全沒有年齡走過時的紅塵世事痕跡。他簡略地談了音樂於人於人生、於一個人的成長的意義、談了他的合唱團,而對於自己他卻說得很少,以至於我只知道他本是理工科出身、因為熱愛音樂轉而全力於合唱藝術這一事實。隨意的交談與隨意流淌的時間一樣,沒有或冗長或突兀的感覺提示,不覺間合唱講座的時間就到了。終止了交談,張博士精神抖擻地走向了講臺,即使是在這大冬天,他的裝束仍是T恤。其時,武漢科技大學沁湖之聲合唱團團長姜瑾老師給了我一篇有關張博士履歷的文章,這才讓我對張博士的經歷有了比較明晰的印象。

幸遇張智真博士

與參與者及聽眾間輕鬆隨意的互動、帶大家扭扭脖子、甩甩手臂、轉轉腰身、做做小遊戲,張博士的合唱指導便在這一派喜樂的氛圍中拉開了序幕。他隨興選用的合唱練聲曲,讓大家很快就進入了合唱狀態。如:在相鄰音級的上下循環遞進中,他會從中選出某個音級(如 mi)讓大家在此音處休止不唱,跳過它並空出它的時值,這種有點小挑戰的訓練遊戲看似簡單,但因為它行進中對注意力的高要求,其實很容易讓唱的人出錯,但這種訓練卻很好玩;節奏模仿訓練時,他會在有規律的八拍循環節裡,選定每個循環節中某一拍或某兩拍處拍手跺腳,這個也很好玩!這使得大家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張博士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裡,隨著他在空中突然停住的手,合唱的聲音隨之戛然而止,沒有硬性的規定規矩,也沒有反覆的強調,大家的歌聲彷彿都繫有一根無形的線,而線的另一頭都拴在了張博士手裡。這些正是張博士所說合唱前的“活動”——身體的活動、大腦的活動、聲帶伸縮的活動。

幸遇張智真博士

我一直以為,人與音樂最高境界的相處是玩音樂。看張博士的工作狀態,無關埋頭苦幹、無關苦耕勤耘,就像他自己反覆說到的那樣“合唱是很好玩的”。

張博士的指揮很有特色。特色一,其指揮主動力不在動作,而在神態、在情緒,在情緒於音樂中的深融入,在情緒對合唱隊員們的感染,即使他偶爾停下了手臂的動作,合唱團員們的合唱仍能有序進行,毫釐無爽。因為音樂的行進中,他停下的只是手臂的揮動,沉浸於音樂裡的情緒卻活水般流淌;特色二,他鼓勵合唱團員們全身心在音樂裡,身體可以隨音樂輕搖起來,還可以閉上眼睛聽從自己內心的指引,忘情歌唱。說真的,忘記了表演、忘記了觀眾的合唱更深入人心、更能引人共鳴;特色三,多聲部訓練時,他讓某一個聲部聲音稍強,其他聲部稍弱,各聲部如此輪流訓練,還真是一件很有意思很好玩的遊戲;特色四,他偶爾會讓合唱團員們用不同年齡不同角色的音色去進行合唱訓練,他此時的指揮,彷彿畫家手中的畫筆,聲音傳遞出的不同畫面感、不同情感色彩歷歷可見,就是這“好玩”的合唱遊戲,愉悅了所有觀眾聽眾、及所有的合唱團員。

幸遇張智真博士

他說,合唱是有個性的,每個合唱團都有自己的個性,其個性體現在整體的個性中。同時他認為,對於音樂,每個合唱團員都有自己有別於他人的個體體驗,指揮應尊重每個團員的個性,指揮的作用只是整合。

當天下午,參加這次活動的有湖北幼兒師範專科學校的合唱團,及武漢科技大學沁湖之聲合唱團。沁湖之聲合唱團團長姜瑾老師,我應該是第三次見到她了。第一次是在宜昌聽她有關合唱的講座,沒想到這一次就欣賞到了她所帶合唱團的表演,能在一所理工科大學帶出這樣的合唱團,跟姜瑾老師對音樂對合唱的摯愛是大有關係的。我發現,沁湖之聲合唱團員們每人都有一本厚厚的合唱譜,其中現場表演的《城南送別》《貝加爾湖畔》等都是臨時信手拈來表演的。難怪張博士一再說:這是一個非常棒的合唱團。

人生長度有限,但不妨礙它的深度廣度能給人以多次的起始和多次的春天。張博士本專業是工程管理,但音樂一直都是他兩平行軌道之一的重要人生主題,他高中時便曾任合唱團指揮並團長。大學畢業後,一邊在高科技公司工作一邊堅持合唱指揮。他創辦的青青合唱團,於1981年9月19日在美國硅谷斯坦福大學成立,成員年齡跨度很大,從18歲至87歲,有二百多人,青青的辦團宗旨是以樂會友。1994年3月13日,他在美國硅谷又成立了晶晶合唱團,此團基本是由華人二代組成,共一千二百多人,因人員太多而分為25組來進行合唱訓練。現在的晶晶合唱團已經是加州最大的合唱團,多次被美國合唱協會邀請表演,是極少數的少數族裔背景卻能走入主流合唱界的團體,自晶晶成立二十三年來,張博士無論多忙,從沒有誤過一次晶晶的合唱訓練。2002年,晶晶合唱團被西區美國合唱團指揮協會選為西區最優秀兒童合唱團之一。不僅在美國,2000年他還在臺灣新竹成立了晶晶合唱團,現有四百多名團員,此團一直是臺灣最大的兒童合唱團。自2004年起,張博士退職專心從事合唱。

幸遇張智真博士

張博士說藝術不僅是歌唱,不僅是音樂,不僅是美術或舞蹈文學,藝術是無處不在的,生活中,我們從小處著眼,處處都有藝術。正說著,張博士送給我一份晶晶合唱團的節目單,他告訴我這是由一張紙疊成的節目單,從第一頁到最後一頁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我一番琢磨不得要領,他便用一張紙演示給我節目單的製作方法,竟是很簡單。有藝術參與的思考總會不經意出現在生活工作的細節裡,這是張博士語言之外的語言。

可以看出,張博士是個很有趣的人,他僅用短短几分鐘的時間就可以帶起合唱演員及觀眾的情緒,他能在訓練中隨意用上各種好玩的合唱訓練遊戲,他能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抓住每一位在場人的心,尤其是他開玩笑張口就來,他的並不在意和不做解釋,卻總讓人認真地驚歎半天。比如,他以他的年齡開的玩笑,即使是在與眼見的真實有天壤泥塵之隔的情況下,卻能達到讓人一愣一愣的效果。

有天空遼闊無涯、有白雲舒展天心、有鳥貼行水面、有風徐徐走過大地、有萬物欣欣然生長……我一遍遍聽著張博士曲調明快清新的歌《再別康橋》和《青鳥》,眼前畫面紛然交錯,心卻有種被洗滌、被從清泉中拎出的清明涼爽。以聲唱心,音樂如人,心在歌裡,美好如是。住進音樂藝術裡的,多能保鮮,心是,人是,世界更是。

微信搜索關注“讀寫大隊”。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