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清政府全國有多少軍隊,爲什麼一定要用北洋軍,當時北洋軍有多少人?

粗淡1


滿清也很無奈,當初,之所以編練新軍,就是因為以前的八旗綠營等軍隊都成了廢物!

【先說八旗】八旗兵到康熙年間,就成了廢物了。到清末時期,八旗兵只會抽大煙,溜鳥,逛窯子了。這都要感謝“八旗制度”,讓這些兵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老爺兵。


讓八旗老爺們去打仗?你的給他們找兩個人扛槍。一個扛火槍,一個扛煙槍!雖然有二三十萬人,但是,不如沒有。

【再說綠營】這些兵,戰鬥力本來就低於八旗兵。他們最初在滿清扮演的角色就是“偽軍”。偽軍有戰鬥力?別開玩笑了。


太平天國時,綠營也成了擺設,遇敵既潰!於是,綠營被裁撤,從四十多萬人減為十幾萬人。

【然後說說團練】綠營和八旗不能對抗太平軍,於是,滿清讓各地自練團勇。例如,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左宗棠的楚軍。

但是,因為怕朝廷以為自己擁兵自重,這些團勇後來大都被裁撤。沒有被裁撤的,很多都被被洋人滅了。剩下的建團勇,也隨著領導者逝世,也紛紛退出歷史舞臺。

【還有巡防營】慈禧覺得各地總督擁兵自重,不如朝廷自己練兵。於是,從綠營中選精銳,組建巡防營,成軍40萬。但是,其負責維持地方治安,分散在各地。

滿清兩次訓練新兵,第一次是組建武衛軍;第二次就是編練36鎮新軍。

【第一次練兵】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慈禧讓榮祿編練武衛軍,分成5部分:前,後,左,右,中。


結果,慈禧向十一國宣戰。武衛軍在和八國聯軍交戰中,損失,前,後,中三軍;左軍遭受重創,只剩下袁世凱右軍。

【第二次組建新軍】慈禧在八國聯軍進北京後,讓袁世凱任北洋大臣,編練出北洋六鎮新軍,共計7.5萬人。

1904年,清政府為進一步統一軍制,將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鎮(軍區),將軍隊編為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武昌起義爆發時,清政府只成立了二十六鎮。共有軍官11463人,士兵168544人。其中,北洋六鎮擁兵7.5萬人。


由此可以看出,滿清能用來打仗的只有大約17萬新軍,北洋佔了不到一半。

那麼,為什麼只能讓北洋去鎮壓起義呢?因為,另外一半新軍就是起義軍!

清朝當初想依靠在各地組建講武堂,編練新軍,來穩固統治。豈料,新軍軍官大都是留日學生,進步青年,他們傾心革命!正是這些新軍,打出了起義的第一槍!

武昌起義爆發後,各地新軍紛紛效仿。一時間,除了北洋六鎮等少數新軍外,都成了推翻清朝的武裝力量。清朝等於是自掘墳墓!

在這裡,要說下雲南講武堂。開辦之初的47名教職員中,同盟會員就有17人,革命分子11人,傾向革命者8人。剩下的人,也不支持清朝統治。朱德,葉劍英等人,也是出自於雲南講武堂。


勇戰王聊歷史


清末兩個厲害的人物。一個是袁世凱,一個是慈禧。

清朝打天下的是八旗,以及吳三桂、洪承疇等人的漢軍。

1.八旗,就是八種顏色的旗子。

上馬為軍,下馬為民。在明末,每到春天,天氣轉暖,青黃不接之時,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就帶著八旗男子,不論年齡大小,到明朝境內四處搶掠,如同狩獵一般。八旗人人會騎射,勇猛衝鋒,虎狼一般。

八旗為世襲制,入關後分散駐紮在各省省會,在省城內建立旗城。出生便有俸祿,太平日久,逐漸由武轉文,不習弓馬,而學習經書,字畫,演戲,花鳥魚蟲等等。

清末,八旗具體人數已不可考,因為是按戶統計的,大約23萬戶,俱不能戰。

2.綠營(後轉為巡防營)。滿清入關收編的漢軍,因為旗幟是綠色的,稱為綠營。

綠營從一開始戰鬥力就有限,因為是收編投降的軍隊,俗稱帶路黨,與偽軍無異。人數眾多,搖旗吶喊壯聲勢,真打仗完全不行。要命的是綠營也是世襲制,父死子繼,一代不如一代。太平天國起義時,綠營是一觸即潰。

慈禧裁汰綠營。選其中壯年男子,成立巡防營,為地方保衛部隊,主要任務是剿匪。各地巡防營在剿匪時收編了不少義匪,如東北張作霖、廣西陸榮廷等。

巡防營有一定的戰鬥力。人數眾多,全國大約有40萬。但是他們屬於地方部隊,建制分散,不易集中。

3.湘軍、淮軍等團練部隊。這在鎮壓太平天國時屬於主力部隊。然而在中日甲午戰爭時,卻被日本打的潰不成軍。而且核心人物曾國藩、李鴻章等人失勢後,團練部隊約等於0。

4.慈禧第一次整軍練兵。

慈禧是一個很厲害的人物,她心中有數。所以甲午戰爭失敗後,她提拔榮祿編練武衛軍。

武衛軍分成5部分。

中軍,榮祿自己兼領。

前軍,聶士成。甲午戰爭時打得不錯。

左軍,宋慶。

右軍,袁世凱。新軍。

後軍,董祥福。甘肅部隊,平回亂時出力甚多。

隨後的三年裡,武衛軍蒸蒸日上。

慈禧心中高興。在1900年,對八國聯軍亮劍!

結果,武衛軍前軍、中軍、後軍幾乎全軍覆沒。左軍重創。

只有右軍保留下來了。這右軍正是袁世凱。原來袁世凱帶著右軍去當山東巡撫了。

5.慈禧的第二次整軍練兵。

對八國聯軍失敗後,全國僅存的正規軍只有袁世凱一支。榮祿生病了,很快就死了。

慈禧順水推舟,任命袁世凱為北洋大臣,編練軍隊。名為北洋軍。

袁世凱領命後,2年練成兩鎮。一鎮大約1.25萬人,有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



慈禧一看,袁世凱太能幹了,不放心。於是提拔了滿人鐵良,選旗人練兵。名為京旗軍。京旗軍也練成一鎮。1.25萬人。

袁世凱也很聰明,他把練成的兩鎮北洋軍上交慈禧。慈禧提拔旗人鳳山掌管這兩鎮人馬。鳳山接管後,進行擴編,兩鎮變三鎮。

袁世凱無事一身輕,把自己的老部下,就是原來的右軍重新整理,成為一鎮。又把原來當山東巡撫時的山東部隊整理,成為一鎮。

到1908年時,北洋六鎮已經形成。鐵良一鎮,鳳山三鎮,袁世凱兩鎮。共7.5萬人。

6.慈禧也很明白,那鳳山帶的三鎮,分明是袁世凱練得。她又提拔滿人良弼,編練禁衛軍。良弼年輕有為,很快編練成型。禁衛軍規模也是一鎮,約1.25萬人。

7.1908年,慈禧死了。袁世凱、鐵良、鳳山等人全部失勢。要麼回家,要麼外放。

8.在北洋練兵的同時,各省地方上也沒閒著。辛亥革命前練成新軍總數近7萬人。然而辛亥革命爆發後,地方新軍全部站到了革命黨一方。





總結:

1. 八旗23萬戶,不能戰。大部分潰散逃跑改姓。當然也沒人追查他們,散了就散了。

2.巡防營40萬人。革命派和保皇派,一半對一半,自相抵消。

3.禁衛軍1.25萬人,屬於保皇派,用於守皇宮,不能出征。

4.新軍14萬。地方新軍近7萬人全站到革命一方。北洋六鎮7.5萬人,除了第一鎮京旗軍為天然保皇派,其他五鎮暗潮洶湧,極有可能倒向革命黨,比如吳祿貞、蔣作賓等等。

一旦北洋五鎮倒戈,後果不堪設想!其時鳳山已死(半年在廣州被同盟會刺殺),慶親王、攝政王等召回袁世凱,即考慮由他統領五鎮,而清廷和平退位。


草墨之家


大清陸軍以前的主力軍是八旗,八旗有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後期這些軍隊實力大不如以前,政府開始用綠營兵和八旗兵互為補充,一起維護統治。到了清末國家的歷次對外戰爭都是一敗再敗,除了器不如人很大一部分是人不如人,好吃懶做,抽菸喝酒完全是為了當兵吃糧而當兵,而且兵制有嚴重問題,貪汙剋扣軍餉已成習慣(官場已腐敗不堪),於是湘軍淮軍紛紛走向了民眾的視野,成為了晚清的中流砥柱,於是大清政府就默認了這些地方軍團,湘軍被遣散後,淮軍和政府軍一起挑起了大梁,湧現了許多軍事將領,到了後來,淮軍久了戰力也不如以往,那些將領也已老去,國家的各批留學生也紛紛歸國,政府開始著手改革,有一項就是編練新軍,直隸地區的六鎮歸袁世凱訓練,其餘的各省自己編練新軍,該怎麼舉例子呢,北洋六鎮是中央軍,其餘各鎮為地方軍,武昌起義後湖北新軍起義,北洋新軍奉政府令前往鎮壓,大清能派的動的軍隊能抗擊南方新軍的只有北洋新軍能壓得住,事實北洋三傑的攻勢湖北新軍也著實頂不住,大清也知道袁世凱的野心但是為了能夠延續大清的壽命只能讓袁世凱坐鎮指揮六鎮士兵。








史地菌


清朝絕大部分時期,軍隊只有兩種——八旗和綠(lù)營,這是清朝打天下的基礎。清末迫於形勢又有了團練和新軍。

八旗

八旗最初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努爾哈赤整頓後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後來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

八旗制度是上馬為軍,下馬為民的制度,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使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除了滿洲八旗以外,努爾哈赤又增設了蒙古旗,至皇太極時期編成蒙古八旗,接著皇太極又編成漢軍八旗。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合稱八旗,至此八旗的制度臻於完善。

清軍入關伊始,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一般是省會和重鎮)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佈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

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大批良田劃歸旗人,並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世襲的旗人只要在戰時參與作戰就行了,但承平日久,根本不需要作戰,再加上優惠政策造成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都後來旗人騎射荒廢,幾成廢物。

清末,八旗的人數有多少不知道,湊起來也有幾十萬人,但毫無戰鬥力。

綠營

綠營是清朝的常備軍,由清朝入關後在統一全國過程中收編的明軍及其它漢兵組建的,以營為基本單位,以綠旗為標誌,稱為綠營,又稱綠旗兵。

綠營兵的數量時有增減,在咸豐年間大約60萬左右。在清朝前期,綠營曾起到重要作用。但綠營士兵也為世兵制,父死子繼。

清朝中期以前,綠營尚稱精銳,但以後承平日久,營務廢弛,日趨腐敗。在嘉慶初年鎮壓白蓮教起義時就已經很廢,到太平天國時,更是屢戰屢敗。

所以在同治至光緒年間綠營被改編為警察性質的巡防營,失去了常備軍的作用,綠營之制僅存空名。

清末巡防營人數眾多,大約有40萬,但是警察的特點就是分散,關鍵時刻怎麼可能找到這麼多人。

團練

團練是中國古代地方的民兵制度,在鄉間的民兵,亦稱鄉兵,起源於周朝的保甲制,可謂源遠流長。在宋朝還有團練使的職位,明朝取消此職,清朝再次設立。

嘉慶時期,在面對白蓮教起義時,嚴重腐化的八旗和綠營擾民有餘,禦敵無力,清朝開始實行團練。

鴉片戰爭時, 林則徐在廣東三江各鄉鎮組織鄉勇及民團抵抗英國海軍,取得成功,團練開始被收編於正規軍隊。

以上這些還是小規模,真正大規模團練是在太平天國起義時期,由於八旗和綠營沒用,清廷只得允許地方團練。在這種情況下, 曾國藩以團練為基礎,加上兵勇、伕役工匠等編成陸軍十三營六千五百人、水師十營五千人,共一萬七千人,人稱湘勇或湘軍。

曾國藩後來將此法進行推廣,又出現了淮軍等,這些都是鎮壓太平天國的主力部隊,但仍屬舊式部隊,在中日甲午戰爭中,面對現代化的日本軍隊,根本無法對抗。隨著核心人物的離去,團練逐漸消弭。

新軍

甲午戰爭的慘敗,終於讓慈禧意識到編練現代化軍隊的重要性。於是清廷開始編練新式陸軍,其武器裝備購制洋槍洋炮,編制和訓練效仿西方軍隊,又稱新軍。

到1899年6月,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在鎮壓戊戌變法以後,為加強京師防務,命軍機大臣榮祿為統帥,編組各路新式陸軍為武衛軍。

清廷改聶士成的武毅軍為武衛前軍、董福祥的甘軍為武衛後軍、宋慶的毅軍為武衛左軍、袁世凱的新建陸軍為武衛右軍,榮祿新募的部隊為武衛中軍,榮祿總領武衛軍。

隨後幾年,武衛軍蒸蒸日上,結果1900年跟八國聯軍一打,武衛軍前軍、中軍、後軍幾乎全軍覆沒,左軍也遭受重創。只有袁世凱的右軍保留下來了,因為此時右軍在山東,袁世凱響應張之洞提出的”不奉亂命“,沒有趕去跟八國聯軍死磕,這就是北洋軍的前身。

1901年清廷簽訂《辛丑條約》後,決心推行新政,進行軍事改革。慈禧任命袁世凱為北洋大臣,編練軍隊,北洋軍因此得名。

1903年,清廷成立總理練兵處,令各省成立督練公所,負責訓練新軍,並實行裁軍,精銳留為常備、後備軍及巡警營。

按照清政府的計劃,是以北洋新軍為中央軍、各省的新軍為地方軍,一共在全國編練三十六鎮新軍。但直到滅亡,清朝只成立了二十六鎮,練成十六鎮,約有18萬人。

唯有北洋軍

1911年武昌首義是地方新軍起義,隨後響應的陝西、湖南二省,也是新軍起義。接下來響應的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還是新軍起義,只有上海、廣東和廣西三地是以民軍商團為主,其他各地均為新軍起義為主,也就是說,清廷自己建立的新軍將之推進了墳墓。

辛亥革命,幾乎所有地方新軍都倒向了革命黨,清廷能夠依靠的軍隊,八旗,廢物;巡防營,廢而且散,並且不一定支持皇帝,那麼就只剩下中央的北洋軍和禁衛軍了。

禁衛軍人數少,顯然也不可能外出征戰,只能依靠北洋軍,不是一定要用,而是沒得選。畢竟袁世凱的北洋六鎮裝備與訓練都是最好的,遍佈直隸、山東與東北,實力也最強。


平沙趣說歷史


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夜晚爆發武昌起義,由此拉開了幸亥革命的序幕。當時的清政府在全國有八旗軍、綠營軍、淮軍、湘軍、北洋軍等,能調動的約和有63萬人。


甲午戰爭戰敗後,八旗軍、綠營軍,淮軍、湘軍等老弱病殘,腐敗不堪,整天只知道吃喝嫖賭抽,又沒新式樣的武器裝備,於是由李鴻章牽頭舉薦了袁世凱操練一支新式軍隊,也就是後來的北洋新軍。清政府購置當時西方先進的武器裝備新軍,新軍的操練和編制效仿德國、日本陸軍建制和模式。北洋軍練成後,袁世凱統一新軍全番號建成北洋六鎮,共計七萬多人。

武昌起義後清政府命袁世凱的北洋軍前去圍剿鎮壓,袁世凱一面領著聖命,一面和革命黨人周旋談判著條件,其實袁世凱是支持共和的,但是他的野心也很大,袁世凱手握新軍兵權和革命黨人就有了談條件的資本。


我們學過歷史課本都熟知,辛亥革命最後由袁世凱帶領起義軍逼迫皇帝退位,推翻了清政府的統治,而最終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可見袁世凱一開始並沒有真正想為清政府效力,袁世凱所帶出來的北洋軍不認清政府,只認他們的最高統帥袁世凱,袁世凱當時掌管了全國最先進的新式陸軍北洋軍,所謂兵權在手,一切皆有啊!袁世凱成了辛亥革命最大的贏家。


有篇故事


清政府軍隊前期主要是八旗兵和綠營兵,八旗兵就是由滿族人組成的部隊,這些部隊在大清的建立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他們在清朝前期比較驍勇善戰,是整個清軍的主力部隊,但是在乾隆後期,戰鬥力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原因就是滿清制度,決定了這些八旗子弟不用怎麼努力就可以大富大貴,所以自然沒有人努力,再加上咸豐和光緒年間,八旗兵吸食大煙,身體弱得連兵器都拿不起。


綠營兵就更不用說,從成立之初就比八旗兵低一個檔次,無論從地位上,還有裝備上,軍餉上都比八旗兵差很多,就像不是親生的一樣。這些完完全全由漢人組成的綠營自然不會心甘情願為清朝賣命。

清朝晚期,慈溪太后意識到軍隊素質低下,下令組建武衛軍和北洋新軍,這些在當時都是清朝的主力部隊,戰鬥力絕對比老式部隊高了幾個檔次。但是慈溪太后同時向十一國宣戰之後,武衛軍在對抗八國聯軍侵華過程中基本已經損耗乾淨了。

剩下的主力部隊就是36鎮新軍了,這36鎮新軍包括總計部隊接近16萬人,其中北洋新軍7.5萬人,接近新軍一半人。而辛亥革命的起義部隊就是除北洋新軍剩餘的新軍,這些人大都受西方文化影響,對腐敗的清王朝早就非常反感。

清政府為了對抗起義軍,必須就要用到北洋軍,因為放眼中國,除了北洋軍,還有其他軍隊能和他們對抗嗎?顯然沒有。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這裡有一個繞不開的人物——袁世凱!

之前有人問過我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太平天國,清政府能不能打過西方列強。

我想通過回答這個問題來說明為什麼要用北洋軍。



這麼說吧,在沒有太平天國的時候,清朝能打得過西方列強嗎?答案很明顯,是打不過的。所以有沒有太平天國和清朝能不能打的過西方列強沒有多大關係。

要說清朝開始自強,準備和西方抗衡,那也是太平天國之後,洋務運動開始後的事情。

太平天國運動被鎮壓後,當年鎮壓有功的漢族士大夫,尤以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為主,逐漸掌握軍國大權,並開始了自強振興從而抗衡西方的洋務運動。但從軍事上來講,仍然沒有一支可以和西方抗衡的軍隊。



雖然四人都是以領軍平賊起家的軍人出身,但太平軍平定後,朝廷出於自身統治需要,很快解散了湘軍,而且就算沒解散,這隻並不現代化的軍隊也無法和西方列強抗衡。

要說中國軍隊完全可以和西方較量一下了,或者說完全算的上近代化軍隊的,那就是袁世凱編練的北洋新軍了。



北洋新軍從訓練,編制,管理,作戰……等各方面來看,都是一隻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軍隊,毫不吹牛的說,袁世凱才是中國現代軍隊之父。


真歷史


清政府大概在全國擁有90萬左右的軍隊,對於如此龐大的帝國來說,數量不算多。

但是,這90萬大多數用來充當治安警察還可以,要打仗,對不起,不行!英法聯軍當初打進北京時也就三萬多人,十萬的八旗子弟兵頃刻間潰敗,這樣的軍隊能打仗嗎?

經過英法聯軍進京、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清政府意識到要想強國必先強軍,開始了洋務運動,於是抽調了鎮壓太平天國中淮軍、楚軍、湘軍的精銳部隊組建了北洋水師。



但是後來,甲午戰爭一戰把清政府的北洋水師打得名存實亡,水師無法再控制黃海和東海,僅剩下了地面部隊。這一站可算是把清政府打醒了,如果沒有一支現代化的機械部隊是不可能在強國之列立足的!1895年開始,袁世凱上疏皇帝開始籌備訓練一支能夠作戰的正規現代化軍隊,也就是北洋新軍!北洋新軍開始時只有幾千人,後來壯大到幾萬人,最後袁世凱當總統後擴大到了三十萬人。袁世凱去世後,北洋軍閥內部分裂,各自也都壯大隊伍,具體數據難以統計。



辛亥革命爆發後,清政府無力鎮壓,於是想到了調動新軍前往戰場,可是攝政王也就是溥儀的父親無法調動新軍,後來清政府內部開始妥協,袁世凱出任輔政大臣,調動新軍鎮壓辛亥革命。


當時的戰況打得非常激烈,全國遍地風煙,南方各省相繼宣佈獨立,但是沒多久,革命軍由於財政匱乏無力北伐,而袁世凱也並不想真正的消滅革命黨,雙方僵持住了。

最後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清帝遜位,孫中山下野,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開始了北洋政府的時代。


夢三七夜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要想弄清辛亥革命時清朝還有多少軍隊,軍隊的構成,以及新軍的情況,就得先說明白清朝軍制的發展,一切自然就清楚了。


清朝入關的時候基本靠的八旗兵,這種兵制由努爾哈赤創立,分為正黃,鑲黃,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正紅和鑲紅八旗,全軍總兵力旺盛時達到二十七萬餘人,是清朝入主中原的主力,在清初時戰鬥力強悍,但是清朝平定天下以後,執行以國家養八旗的政策,就是八旗兵每月什麼也不幹就可以去戶部領糧米,這種政治經濟上的特權迅速導致八旗腐敗墮落,還沒有出康熙朝,戰鬥力基本就消失了。

隨著清朝統治時間越來越長,八旗的二十來萬人也發展到五十多萬人,他們只會空領國家糧米,遛鳥,喝茶,鬥蛐蛐,到乾隆後期,基本失去作戰能力,成為國家沉重的特權負擔,所以這支部隊到辛亥革命已經可以忽略了。

接下來就是綠營。綠營組建於清初,最初的任務是維繫被清朝征服的關內之地的防守和治安,逐漸成為清軍的主力之一,全國共有六十八萬餘人。這支軍隊基本是康熙以後的清軍主力,但是到了鴉片戰爭前後,綠營也腐敗了,成為了沒有戰鬥力只知道吃空餉的部隊,清朝後期無奈,只能把他們編到了輔助部隊。



太平天國起義以後,鑑於八旗和綠營都成了擺設,根本無法對抗義軍,清朝開始允許地方編練民團,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開始成為清朝軍隊的主力,但是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徹底失敗,洋務運動終結,湘軍和淮軍也退出了歷史舞臺。


甲午戰爭後,清政府接受教訓,開始編練新軍,新軍不僅僅是軍事器械和軍事思想的現代化,更是配合以先進的政治制度,但是清政府在立憲上進度緩慢,使得新軍發展很不順利和極不平衡。原計劃全國訓練新軍三十六鎮,實際上真正訓練出來裝備好的只有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共七萬五千人和地方上裝備器械不完全的十萬新軍分置各地。在加上地方輔助新軍的四十萬綠營兵,這就是當時清朝所有的武裝力量。

辛亥革命爆發後,傾向於革命的南方新軍基本都造反了,十八個省有十四個省獨立,這就是因為清政府的政治改革不成功所致!這時候清政府除了北洋六鎮的新軍,他根本就沒有別的部隊了,他不靠北洋新軍去鎮壓革命,他還能指望誰?提籠掛鳥的八旗子弟?別逗了!

所以,推翻清王朝的都是他自己訓練出來的軍隊,他在政治上的腐朽是他滅亡的根本原因,他只能調動表面上還聽他的北洋新軍,實際上,滅亡他的也是這支部隊。



感謝您的閱覽,喜歡本蛇回答的請記得點贊和關注哦!


史書上冬眠的蛇


辛亥革命時,已經是公元1911年了。慈禧死後,清政府中央已經沒有一個有威望,有能力的人去統合各方意見。因此,此時的滿清政府內焦外困,面對辛亥革命的熊熊革命之火,更加手足無措。此時能依仗的力量,就是袁世凱的北洋軍。



清政府此時的武裝力量一共分為幾部分

第一部分,八旗和綠營兵的舊式軍隊。這是對清政府最真忠誠的部隊,八旗和綠營兵人數最多,但已經徹底墮落,毫無戰鬥力,因此清廷完全指望不上。


第二部分,就是當年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人所建立的湘軍、淮軍、楚軍等殘部。但這些大漢族地主武裝經過了圍剿太平天國,圍剿捻軍,平定回亂,收復新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一系列戰爭的消耗,以及清廷的分化瓦解,已經不是一個整體勢力,不僅戰鬥力較弱,而且掌握在各個軍頭手裡,已經軍閥化。清廷並不能有效指揮。

第三部分,就是袁世凱練的北洋新軍和各地督撫所練的新軍。

清廷原計劃,以北洋軍為中央軍,各地督撫所練的新軍為地方軍,共建立新軍36鎮。但由於辛亥革命的爆發,在1911年的時候,只練成了二十六鎮,新軍約有16萬人。而被清廷所倚仗的北洋軍,就是袁世凱在小站所練的北洋六鎮。北洋六鎮約有近8萬兵力。是全國裝備最精良,戰鬥力最強的部隊。

新軍完全按照西方列強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方式,因此他的軍官多為歐美或日本留學歸來、受過西方教育的人。而這部分人大多受到了西方教育和民族思潮的影響,普遍同情革命,甚至本身已經是革命黨。




所以雖然這部分部隊戰鬥力最強,武器最為精良,但是清廷卻無法信任。辛亥革命本身就是由湖廣總督所訓練出的新軍起義引發的。而清廷的唯一救命稻草,就是手握北洋六鎮的袁世凱。也只有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才有實力去撲滅辛亥革命起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