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都說讀不懂《百年孤獨》,30歲的人怎麼讀懂?有什麼感悟?

博書


團結、奮鬥、拼搏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題,而不是荒誕、命運和孤獨。

作者用冷靜直至於殘酷的筆法,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刻畫了拉美國家社會中荒誕離奇的現實。文字的背後潛藏著作者對民族命運深深地憂慮與期盼。

\r

男性成員的孤獨寂寞,女性成員的縱情聲色。\r

馬孔多這個地方是拉美國家的縮影,二十世紀之前一直都是殖民地社會,在之前就是原始社會,當地的人民並不是沒有反抗,卻因為不得要領而徒勞無功。在此之前,拉美的人民更多的則是渾渾噩噩,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巨大的科技革命席捲浪潮來到了拉美,人們在科技中獲得了巨大的震撼,希圖跟上腳步,然而這個夢想還沒有開始就被殖民主義無情地打破了,絕大多數了消沉了,他們繼續渾渾噩噩,少部分覺醒者繼續革命卻無濟於事。

\r

團結、奮鬥、拼搏才是這本書真正的主題,而不是荒誕、命運和孤獨。我們也許沒有辦法逃脫自己的命運,但我們千千萬萬的人齊心協力,必然可以改變民族和國家的命運,這也是馬爾克斯對於拉美人民的一種企盼吧。

\r

事實上最後馬孔多被颶風捲走,就表達了:作者其實希望有一股力量可以把舊的拉美捲走,使他重獲新生,而生於中國的我們也知道,除了人民,還有誰有這樣的力量呢?



橋北江南


諾貝爾文學獎1982年的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百年孤獨》就是他寫的小說。


《百年孤獨》中磅礴的敘事,龐大的人物譜系讓他獲得了許多讀者的讚譽。但許多人看完第一遍之後第一反應就是太難讀。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裡虛構了一個加勒比海岸邊一個叫馬孔多的小鎮上,恩迪亞家族期待人在這個小鎮上生活的傳奇經歷,以及馬孔多的百年興衰。書中每個人的故事都能讓人感覺到孤獨的影子。馬爾克斯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手法,將各種神奇怪誕的情節、人物,甚至超自然的現象,都插入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幻覺和現實混淆在一起,讓人感到如墜雲裡霧裡。


此外馬爾克斯收到了威廉福克納的影響將意識有的創作手法融入了《百年孤獨》之中。意識流,就是說想寫到哪就寫到哪,通過人物意識的活動,自由聯想來組織故事,跟傳統小說,按照敘事邏輯講故事的方式,有很大的區別。

而且,書里人物的名字一般都很相似而且很長,再加上運用了一些倒敘的手法《百年孤獨》難以讀懂就不奇怪了。

年輕的讀者只需要跟著作者的思路走,把從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到家族第七代人以及主要的人物爾蘇拉.伊瓜蘭.麗貝卡等每個人的身上發生的事情當做一個獨立的故事來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每個人理解故事的角度不同,看書的著眼點也會不同,對《百年孤獨》的理解也不可能相同。

喜歡這本書的人可以多讀幾遍,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能促進理解。


總叨叨


首先,這個問題第一問有點那個。

我們是不是應該讀哪一本書,要看自己的喜歡和選擇,不能因為某個人說了某句話而來決定,不管他是誰!第二問值得一答。的確是每個年齡段去讀,每本書都會給你不同的感覺。 比如我們最熟悉最喜歡的名著《紅樓夢》,那是讀幾次就會有幾次不同收穫和感悟的。

 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寫的是布恩地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貢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 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深刻反映了歌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初讀還是二十年前大學時期,當時讀的的確是比較困難,讀完只感覺與孤獨並無多大關係,而是一大堆人物你方唱罷我登場,雖然文字又點繁瑣,但還是看很熱鬧。上班後過了很多年偶然重讀,忽然感覺完全不一樣。也許是因為重讀,對人物的情節發展不太新鮮,所以有點別的方面的看法。也許是因為自己年齡漸長,對人生的感悟更多,那一種孤獨感明顯襲來。

感覺書中人不管生活多繁華熱鬧,但每一個人都是極端孤獨的。從家族第一人霍賽塞,到最後一個有著家族明顯特徵的奧雷良諾。從精力充沛的烏蘇拉老媽媽,到純潔如天使的俏姑娘雷梅苔絲。幾乎所有人都是如此,從一出生他們就是孤獨,然後越成長越孤獨,有人在對抗孤獨中失去自我、有人清醒的知道自己的孤獨,可卻無能為力、有的人孤獨一生卻不自知、還有人在生命的最後幡然悔悟,可惜為時已晚,比如最喜歡的人物奧雷良諾。

反觀自己,我們又何嘗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父母親友,有很多知心知己,但內心深處,何嘗不是每個人都只是一個孤獨的行者?

有的人永遠和許多人一起玩一起鬧一起瘋,可是心中的孤獨感有誰能通過眾人K歌就能拋卻?一個人的獨處並不是孤獨,熱鬧的人群中的孤獨才是孤獨。越長大越孤單!這句歌詞初聽時不懂得,再聽時,已是詞中人!

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孤獨?個人認為這才是百年孤獨最終的意義所在。無論是否孤獨,生命總會成長、會不斷延續。不要為了不孤獨而去追求熱烈,也不要因為孤獨而更孤獨,理解孤獨反而坦然。就讓我們在這個孤獨而寂寞的世間,率先敞開自己的胸懷,坦然平淡地走過。


華銳陽光


一千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紅樓夢》成書幾百年,至今沒有人敢說看懂了《紅樓》,包括那些知名紅學家。所謂名著就是可以超越時間和時代,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解讀。

《百年孤獨》拜讀了兩遍。之前特意打印一張人物關係表對照來讀。真是魔幻現實主義,明明有了現代革命卻又出現了美人昇天的神蹟。看得我五迷三道精神分裂。

中國人讀國外名著有一個很大缺陷,不瞭解作者寫作時的時代背景和文化底蘊。對於理解書中深刻內涵造成很大盲區。《紅樓夢》雖一知半解,至少不影響普通讀者享受語言的精妙和韻味。對於普通中國觀眾來說,《百年孤獨》更像一個大雜燴似的作品,所謂百年曆史更像一個百年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人物之間除了血緣看不到任何內在聯繫。


痴人妄言方家勿笑。


私家書評


懂與不懂是相對的。大凡經典名著,若說真懂全懂不可能,否則就不會魅力無窮,引得人們經久研究不息。但若說真不懂全不懂,也不合實際,因為沒人看得懂的書,也就沒人讀了,也成不了名著。《百年孤獨》我讀了兩三遍,首先魔幻的故事很吸引人,作者的想象力與敘事的奇妙令人震驚,這樣的閱讀本身就是享受,也是一種懂。再者其講述的家族演變歷史不僅影射拉美大歷史,而且其對人性與人的命運的思考更有普適性,所以,其深層意蘊雖未必理解,其藝術特色未必欣賞到位,但還是得到了閱讀的快感與心智的提升。總之,就像讀《紅樓夢》,每讀一遍都有收穫,可以永遠讀下去,懂又不懂,正是經典名著的魅力無窮的奧妙所在。至於陳丹青先生說他讀不懂《百年孤獨》,想來還是出於對名著的尊重,是讀到了一定的深度而面臨更深沉的思考所致。


大洲文苑


百年孤獨是一部集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想象世界,成為20世紀重要的經典文學鉅著之一。

不同人想解讀出不同的含義,不管年齡多少,讀出你看到的便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