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獨》的寫作順序和思路是什麼?


《百年孤獨》和眾多外國名著給我的第一感覺一樣,內容複雜,人物眾多且名字十分雷同,寫作順序也多采用倒敘和插敘,初讀甚至一度因為暈頭轉向,理不清作者的寫作意圖而放棄深讀。但是第二次將人物對號入座後再讀,便被書中所滲透和傳達的孤獨深深的震撼了。《百年孤獨》是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雲變幻的歷史。在這樣的歷史長河中作者賦予了人孤獨,同時又認為人並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然而在這本書中反覆提及的孤獨也與我們理解的狹義的孤獨不同。帶上時代背景與作者的身世細細品味,孤獨似乎又為我們呈現出了另一番模樣。在《百年孤獨》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接受了採訪,對孤獨的解釋似乎很意味深長:孤獨就是不團結。那一刻,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我腦海中逐漸明晰起來:他渴望拉丁美洲的民眾團結起來,共同走向文明,開放與繁榮。


此外,《百年孤獨》的魅力也在於離奇的故事情節。貫穿整部作品,小說中的人物們不時會見到鬼魂。“這些鬼魂象徵著是馬孔多揮之不去的過去。事實上,這些重複出現的鬼魂根植在拉丁美洲歷史的特定發展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由於意識形態上的變化,布恩迪亞和整個馬孔多都是鬼魂。他們被自己的文化所隔離和排斥,社會發展落後於其他地區,處處依賴他人。更可怕的是他們已經完全接受這樣的現狀,不思改變。”書中的宿命論暗喻了古往今來導致了歷史不斷重複的意識形態,也正是這種意識形態使得拉丁美洲的歷史被解讀成了一個循環,一個不可能出現變革的循環。書中的旁白也加強了這種宿命論給予讀者的壓迫感。

當我讀到:當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看到被螞蟻吃得只剩下一小塊兒皮的兒子時,他終於破譯出了梅爾基亞德斯的手稿。手稿卷首題辭是:“家族中的第一個人將被綁在樹上,家族中的最後一個人正北螞蟻吃掉。”原來,這手稿記載的正是布恩迪亞家族的歷史。在他譯完最後一章的瞬間,一場突如其來的颶風把整個馬孔多從地球上颳走了,從此這個村鎮就消失了。


玄沙


《百年孤獨》的寫作順序是倒敘和插敘的方式完成的,整篇小說的開頭,那一段話,我倒目前認為是最成功的開頭詞。那就是以倒敘開始敘述了整篇故事的,在小說裡都以倒敘的方式講述了布恩迪亞家族的故事,而插敘部分基本都是魔幻故事部分。

馬爾克斯寫《百年孤獨》的決定是從他陪母親回故鄉後的所見所聞開始,他為了寫《百年孤獨》構思和準備了整整十五年,而從動筆開始寫到結尾畫上句號,只用了十八個月。其實,《百年孤獨》這篇小說寫的正是馬爾克斯家族的故事,讓我們不難看出,馬爾克斯那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以及駕馭文字的精湛技巧,奠定了他文學大師的頭銜。

然而,當你繞過《百年孤獨》那暗夜般寂靜的、恐懼的漫長孤途,回到現實裡,去了解作家本人時,你會驚奇的發現,馬爾克斯是個幸運兒(這隻從他的經歷而言),他小時候,奶奶給他講的所有的鬼故事,若干年後,馬爾克斯把這些鬼故事,成功應用在了《百年孤獨》的創作中。

從他父親領他去見“冰”的那一刻開始,他兒時的所有 記憶和經歷,終將成為了《百年孤獨》的寫作素材和整個故事鏈條。這一點,從作家的角度而言,寫作是個痛苦的經歷,漫長而孤獨的旅程。每一個作家,每一部著作,都將經歷千錘百煉而成,而不是隨隨便便、輕而易舉的完成。

所以,《百年孤獨》這部小說,其實也貫穿了馬爾克斯本人半個人生經歷。而寫完《百年孤獨》後,馬爾克斯的一生更加孤獨,生未百年,死於孤獨。然而,馬爾克斯終其一生,也通過《百年孤獨》,一直在告誡人們,人並不是生來孤獨的:“即使以為自己的感情已經乾涸得無法給予,也總會有一個時刻一樣東西能撥動心靈深處的弦;我們畢竟不是生來就享受孤獨的。”

《百年孤獨》的寫作思路是通過寫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穿插一連串魔幻故事,一次又一次露骨般的展示著孤獨,通過這種刻骨銘心的孤獨,吶喊和號召南美大陸的人民,團結起來,共同走向自由與文明的世界


一顆淚兩種味


我看到了他的倒序寫法,至於他的思路,只有其本人確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