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親王:靠搓麻將討慈禧歡心,並因此由「罪宗後」逆襲成鐵帽子王

“波雲詭譎”、“權勢熏天”這些詞,用來形容慶親王奕劻的一生,是再合適不過了。慶親王奕劻在晚清政壇中,扮演者極其重要的角色。也正是他,用“貪腐”這把毒劍,讓搖搖欲墜的大清,徹底走向了毀滅。

慶親王雖出生皇族,是乾隆第十七子永璘之孫,但奕劻這“貴二代”偏偏有個不爭氣的爹,在奕劻六歲這年,他爹因過被處罰。也正因為其父犯過的這宗罪,所以他最初的起點是非常低的,嚴格說起來,算是:“罪宗之後”。

如此出身,在最初的政壇自然是混得艱難。從現存的資料可知,直到奕劻18歲時,他才得以靠其宗室的身份進入皇宮為散秩大臣。此後又任內大臣、御前大臣等職,負責隨扈皇帝、參與各種皇室祭祀、守護皇陵、辦理皇室的婚喪嫁娶等事。

慶親王:靠搓麻將討慈禧歡心,並因此由“罪宗後”逆襲成鐵帽子王

奕劻

這些職位,說起來都是不痛不癢的閒職。就在所有人都以為奕劻這輩子就只能這樣混吃等死詩,他卻來了個逆襲,請看奕劻的升遷履歷:三十四歲郡王、授御前大臣;四十六歲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五十六歲晉升為慶親王,六十歲更是榮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

這是什麼概念,即使是乘火箭筒,也趕不上這奕劻的升官速度啊。奕劻的升官速度,完全可以和“光速”相提並論啊。是奕劻能力過人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且,奕劻此人的能力,不僅絲毫不出眾,而且還可以稱得上“非常一般”。也因此,伴隨著他“光速”般升遷一道前來的,還有數不清的彈劾。

但這些彈劾,絲毫未能影響到奕劻。奕劻在歷清末數次政治風波後,依然如“不倒翁”一般巋然不動。不僅如此,他還在長達近30年的時間裡,始終充當著慈禧的“第一心腹”。那麼,這位馳騁官場50年的“極品不倒翁”,到底憑藉什麼屹立不倒呢?

答案很簡單:奕劻會揣摩主子的心思。換句話說就是,奕劻之所以能在晚清政壇混得風生水起,全因:他備受慈禧太后寵愛。


因為自幼經歷過起落,所以奕劻從小就知道了世間的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是在這種生活的鍛鍊下,奕劻很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從政以後,這招幫了他很大的忙。

慶親王:靠搓麻將討慈禧歡心,並因此由“罪宗後”逆襲成鐵帽子王

奕劻與長子載振

這招也讓他成功拿下了慈禧的歡心,奕劻在送慈禧她喜歡的奇珍異寶之外,還貼心地奉上了一款“減壓神器”。

這神器不是別的,正是今天還在流行的“麻將”。與今天的麻將不同的是,晚清的麻將是達官貴人才有的清閒方式。但在奕劻之前,這麻將也只在宮外流傳,宮內並沒人知道“麻將”為何物。

奕劻自己是搓麻將的好手,搓著搓著,他忽然想:這老佛爺也是人,這人人都喜歡的東西,她自然也會喜歡,我何不把這麻將引入宮中,既能舒緩老佛爺的心情,又能和她巧妙套近乎,豈不一舉兩得。

於是,奕劻立馬著手將麻將引入了宮中,為了把搓麻將技藝推廣到人,奕劻當真是不辭勞苦啊,他不僅親自為太后講解麻將,就連宮女、太監,他也不遺餘力地“手把手”教。

在奕劻的努力下,很快,麻將就由宮外引入到了宮內,一時間宮裡宮外,竟全是搓麻將的“嘩嘩”聲。此舉自然得到了慈禧的賞識,話說,當時大清正是內外交困,奕劻在這種時候貼心引進這“減壓神器”,慈禧能不歡喜嗎!

慶親王:靠搓麻將討慈禧歡心,並因此由“罪宗後”逆襲成鐵帽子王

老年奕劻與慈禧

見慈禧對麻將如此熱衷,奕劻馬上啟動了第二步。

慶親王不時讓他的一個小老婆和兩個女兒進宮,不是陪老佛爺、就是陪老佛爺身邊工作人員來兩圈。她們每次進宮陪打,隨身帶去的銀票總是不夠輸。功夫不負有心人,慶親王因此不斷得到提拔重用。

而慈禧每次和她們打牌都贏的原因,也和慶親王的“貼心”安排有關。為了讓愛打麻將的慈禧贏得高興,慶親王暗中拜託站在慈禧背後觀牌的兩位宮女做內應。具體是:看慈禧需要什麼牌而向她們打手勢,她們就裝作無意打出那些牌,讓慈禧“一馬當先”胡牌。胡了牌的慈禧不僅贏了錢,必定還要被慶親王的兩位格格和小老婆誇讚“技藝超群”,如此一來,慈禧不高興也難。

前面我們講過,奕劻工作能力非常一般,如此資質的人屢次被提拔,自然引起很多人不滿。再加上,奕劻貪汙受賄,甚至開了公司將官位明碼標價地進行買賣,很快,有人就看不下去,鄭重向慈禧彈劾奕劻。結果,這慈禧完全不以為然地說:"他啥水平我能不知道嗎?但是看來看去,還是他貼心。"

這裡的貼心,很大程度上與“麻將”有關。善於知人的西太后當然知道奕劻很貪,但跟人一談起來,藉口總是在宗室親貴之中,還就是這個奕劻比較明白事理,辦事放心

1907年,因為“歌妓楊翠喜案”,以貪瀆聞名的慶親王奕劻因收受100000兩買官給段芝貴,而受到政敵的猛烈攻擊。

然而,在如此風波面前,因為慈禧的庇護,這樁震驚全國的大案,最終也不了了之。風波後,奕劻依舊大旗不倒,始終是一人之下的第一號人物,首席軍機大臣。

慶親王:靠搓麻將討慈禧歡心,並因此由“罪宗後”逆襲成鐵帽子王

奕劻

奕劻雖貴為首席軍機大臣,平日卻極少幹正事,他的人生幾乎都被吃飯、打牌、掙錢這三件事佔據著。這三件事,耗去了他的大量精力,也耗掉了大清最後一點生機和希望。

英國《泰晤士報》駐華記者莫里循披露,慶親王奕劻的銀行存款高達712.5萬英鎊。對此,連老外都看不下去了,莫里循毫不客氣地寫道,慶親王的所作所為,簡直是在坑害這個國家。力主徹底改變現狀的湖北省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則仰天長嘆:“釜水已沸,而魚竟不知!”他說這句話的時候,日曆已經翻到了1911年6月。

辛亥槍響六年後,慶親王奕劻壽終正寢。已經丟了江山的清皇室對奕劻怨恨不已,他們給他加的諡號是“密”,意思是“查找不足,認真整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