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普通人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寫這篇東西的之前,看到幾個北京大妞朋友鼓搗的“A幫生活”的公號推送題目,叫《好的時代,是讓人擁有做普通人的權利》,提到陳丹燕把女兒送到美國,

是讓她有當普通人的機會。我覺得普通人這個話題挺有意思的。

這期被下架了的奇葩大會其實不像上一季,跟怪物海選似得,來的多是N倍奇形怪狀版的肖驍、範湉湉和姜思達,從外形上就奇葩感覺至上,一看就怪人類集結號。這一屆重在分享,不選奇葩辯手,無論從節目氣質還是嘉賓咖位,都比前一季主流多了,上一季還在,這一季沒播完就被下架,只能說,管控此一時彼一時。

做個普通人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分享者分兩類,一類是身體和職業上的少數人和偏門,比如發作性睡病患者,特別能吃的但很開心的女孩,特別胖但很愛美的女孩,經營死亡體驗館的人,在伊拉克蹲過監獄的北大考古博士,Bbox牛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口技傳人,防止女性被性侵公益人,女童保護公益人……另外一類是各行成功人士和名人,比如世界冠軍女排隊長惠若琪,跳水奧運冠軍何衝,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還有金線馮唐等等。總的來說,是蒐羅來一些珍奇人類,內涵外延比以前遼闊很多。這些很不普通的人,不約而同都提到普通人這個詞。

做個普通人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跳水冠軍何衝說,從加入專業隊做運動員這一天,教練就告訴他們,你們再也做不回普通人了。從此,何衝最大的恐懼,就是當普通人。有次腿受重傷,造成肌肉萎縮,兩條腿一粗一細,運動生涯差點終結,他每天茫然地被綁在椅子上,枯燥地茫然地練抬腿,練了六個月,終於又能上跳臺,又能拿冠軍了。這六個月所有支持的信念就是,我不要做個普通人。後來面臨所有運動員都很害怕的退役,最怕的還是這三個字,普通人。何衝雖然去過很多國家,除了比賽,除了拿冠軍,拿完走人,連機票都沒自己定過,普通人這三個字,對他來說,就是世界的另外一界,充滿陌生大魔怪。後來真的退役後,去學了一直喜歡的唱歌,做了很多沒做過的事,像一個新生嬰兒一樣一點點探索麻瓜的世界,得出的結論是,做個普通人,其實挺好的。

做個普通人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女排隊長惠若琪分享的主題乾脆就是“運動員也是普通人”。她表示:“四肢發達後面,難道一定要跟頭腦簡單嗎?沒有一個運動員是簡單的。”她現場講解了一段關於輪轉換位的排球規則,反正我是沒聽懂。惠若琪說平時備戰比賽的資料可能都會有10cm那麼厚,她的結論是:“如果真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人,是不可能應付下所有這些東西的。”漂亮的女排隊長澄清的普通人概念,是聰明伶俐人,不粗笨不簡陋的意思。

那個隨時會睡著,有發作性睡病的女孩,代表這種全世界2000箇中間有一個會發病的稀有病人人群,呼喚一種對自己病人的接納,給自己的心理暗示是,我也是普通人,別人有的生活,我們都可以有。這個普通人的訴求跟何衝的普通恐懼不一樣,何衝從一個封閉的被保護的體制裡走出來,他不知所措的是過一種沒人安排你起居和行程的生活。睡病患者,還有胖女孩心中渴望的普通人境界,更多有正常的意思。排除自己是病人,是不正常人的心理暗示,自我接納,過一個正常的精彩的人生。

就像你身體哪個部分出什麼問題了,你才會特別地感覺到這部分的存在,

我頸椎病犯的時候,我可真是知道我有條脖子啊。所有這些為做普通人而努力或者證明的人,都是極其不普通的,他們只不過在追求一種對自己的確認和重新構建。

而真正的普通人,也就是芸芸眾生,絕大多數都在為不再普通,不泯然芸芸眾生而奮鬥呢。有的自己普通了一輩子,決不能讓孩子再普通下去,孩子是他們所有的希望,所以瘋了一樣逼孩子學習。

做個普通人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這次回國太忙,只看了一部片子,《後來的我們》。井柏然和周冬雨,基本就是北京版的《甜蜜蜜》中的張曼玉和黎明。他們為過上不再一眼望得到頭的普通的安穩的小鎮生活,什麼代價願意付出,包括真愛,普通對他們來說,毋寧死。那種改變命運,出人頭地的動能,誰也沒資格批判。投胎手氣好,一出生就資源環繞天生比別人起點高遠的人沒資格批評,滯留安穩舒適地帶,無意他鄉異鄉旅途的人也沒有資格批評。

做個普通人到底是個什麼概念

因為任何一種生活,都是代價換來的。視野是代價換來的,財富是代價換來的,舒適帶也是代價換來的。每個人得到一些,失去一些,不能只看到別人的得到,不想想別人的失去。每個人的選擇和意願,都是值得尊重的。井柏然和周冬雨不想做的普通人,跟走遍世界的陳丹燕想讓她女兒做的普通人,不是一個概念,這期間相隔兩三代人的蔭祉。陳丹燕的意思是,女兒可以在福利和法制更周全的地方,有相對鬆弛的人生,,包括進取奮鬥還是平靜一生,這都並不是一個生死選擇,會被全社會更加寬容以待。總之陳丹燕口中的普通,是有素質基數和文明水準兜底的。

這兩年,我生活在幾乎沒有華人的紐村小鎮。觀察相對安穩和靜止的小鎮人生,人和人之間,沒有太大落差,沒有大富大貴,沒有赤貧,就算拿時薪週薪的藍領,大多數也有簡樸而體面的生活,和代際這種生活背後的文明和教養。說白了,就是上層人摸不著看不見,底層人比較體面,大大小小都有個house住,有個二手車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便沒存款,該泡咖啡館咖啡館,該休假休假,做普通人也不會太不平衡,沒啥妄念。

不過隨著富有的中國人大量湧入紐村都市,有點打破了他們的心理平衡,這種失衡,就是我們在國內常常體會到的,就是權勢和財富離我們都好近,但不是我們的。你看到有人活得光芒萬丈金磚鋪地,作為普通人的我們看得到光芒,感覺不到溫度,乾著急。所以針對華人,民粹的東西,全世界都有抬頭。你打破別人的心理和生活平衡了嘛。

至於陳丹燕,她把女兒送出國讀書,應該是希望女兒更人性地成長,不被過於激烈的競爭所扭曲性格,被太大的成功壓力所迫,活得更恣肆更多選項一些,她未必真的能承受女兒做一個西人價值觀內的普通人。就好比我,看著我家13歲的當娜放學就去騎馬,一副要和馬廝混一生的架勢,有點焦慮一樣。我們的DNA裡有生存和不進則退焦慮基因。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努力,可不是天天刷馬鬃餵馬騎馬,是要學文化,學技能,獲取有全球化視野……在國內時候,我算是散淡異數,又普通又自我。現在擱置紐村小鎮,激烈競爭的國度留給我的烙印凸顯,滿眼普通人,還是常常情不自禁為當地人的不思進取小安即安發愁。

後面的私貨

普通人這個話題,還是挺多層次的。想不做普通人不容易,但也不是你想普通就能普通。從歷史上看,西人踏實時間比較長,精英階層和普羅大眾井水不犯河水,上升通道狹窄,意味著穩定和踏實。中國的階級固化的階段不是沒有,很總是快會被動盪打破,一旦打破,清晰上升通道就會出現。有通道就有鯉魚來跳甚至仙人來跳,傳統價值觀裡,普通是弱勢象徵,而世界冠軍要當的普通人,是巔峰過去如何面對的心理暗示,不是一回事。

所以做個字面意義的普通人,是一個很沉重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