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安:當前電商扶貧要解決好四個現實問題

魏延安:當前電商扶貧要解決好四個現實問題

電商扶貧已經從一種理念演化為一種共識,也從初期的探索演變為廣泛的實踐。從2015年春國務院扶貧辦開展試點至今,電商扶貧在政府、平臺、網商、傳統生產主體等多方面力量推動下,蓬勃發展,為脫貧攻堅注入了新動力。2017年,財政部、商務部、國務院扶貧辦實施的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項目已經覆蓋全國499個國家級貧困縣;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實現網絡零售額1207.9億元,同比增長52.1%,高出農村增速13.0個百分點。當前的電商扶貧也面臨一些現實的問題,需要正視和解決。

首先,在理念層面,需要進一步提高認識,開闊視野。

不能繼續停留在教幾個貧困戶開網店、搞幾次活動在網上賣幾次農產品這樣的淺表層次上。而是要考慮如何與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與脫貧攻堅的主要目標深度結合的有效措施,以電商來推動就業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公益扶貧,與之實現深度融合,避免為電商而電商。更不宜像《光明日報》(6月14日10版《“互聯網+農產品”不能一哄而上》)刊文批評的那樣,借電商扶貧做政績工程,一哄而上。

其次,在實踐層面,需要加快破解面臨的一系列困難。

電商扶貧面臨的困難,通常包括網絡基礎落後,快遞物流不發達,農產品不標準,人才匱乏等。推動電商扶貧,必須堅持問題導向,打持久戰,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從打基礎的事情開始。如大力加強人才培養,既授人以漁,還要營造漁場,真正扶上馬,送一程;破解快遞物流問題,必須有協同共享理念,抱團取暖,把運營成本先降下來。特別是“手”要伸得再長一些,從賣農產品延伸到改造農產品生產體系,推動供給側改革,打通供應鏈,創新產業鏈,重塑價值鏈。

第三,在評價層面,要突出貧困主體的獲得感。

不能把電商扶貧當個筐,什麼都往裡裝,不能把貧困區域的電商業績等同於電商扶貧的成績;也不能把簡單的電商活動等同於電商扶貧的長效機制,搞一陣風;更不能把空頭支票當做宣傳噱頭,吊群眾的胃口。而是必須聚焦到貧困主體,體現精準要義,讓貧困地區群眾切切實實感受到電商帶來的實惠。檢驗電商扶貧成效好不好,要看有多少貧困農戶因為電商脫了貧,平均到每個農民身上能增加多少收入,對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帶動。

第四,在方法上,要注意各方力量的有效協同。

政府、平臺、網商、服務商、傳統企業、農村經營主體及貧困戶,是電商扶貧的六支重要參與力量,缺一不可。但從實際情況看,政府各部門、各大平臺、各個網商及服務商之間還缺少有效協商,各自為戰的多,密切協作的少,本來就稀薄的電商要素在貧困地區還相對分散,難以形成合力,也不夠經濟有效。傳統企業、農村經營主體及貧困戶還缺少有效帶動和幫扶,勢單力薄。應加快建立政府引導、平臺開放、各方力量參與的電商扶貧協同機制,進一步提升電商扶貧效率。特別是地方政府,要從系統思維出發,發揮統籌協調作用,積極完善電商生態,引導各方力量擰成一股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