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检:你是不是职场中滥竽充数的那个人?

自检:你是不是职场中滥竽充数的那个人?

1

《三体》提过一个黑暗丛林法则:宇宙星体隐匿在无边黑暗中保平安,如果某个星体被照亮,暴露了自己坐标,就会被无数狙击手瞬间击毙。

很多职场老司机也奉行这种生存法则:

决不当出头鸟,随大溜最保险——他们隐匿在人群的黑色大背景里,敷衍着工作,混着工资,绝不见光……

小算盘敲得叭叭响,好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这真是利己吗?真是精明吗?

自检:你是不是职场中滥竽充数的那个人?

2

我想起海丽姐讲过的她早年的经历。

那时,她刚毕来分配,赶上公司改制,上线了一个新项目。单位的“老人”谁都不想沾手。

毕竟新项目前景不明,堪称三无:没资源、没人手、没油水。启动前期又是最苦最累的,搞不好还得担责任。大家推来推去,就推到她头上。

和她亲厚的大姐劝她:“赶紧去找领导,就说你一刚毕业的女娃,哪做得了这种大项目?抓紧把锅甩出去。”

可她接手了这个烫山芋,因为觉得“挺锻炼人”

前期吃了N多苦,没人调配,全靠自己:理货、会计、销售、策划、甚至送货……一个人当一个公司用。

但正是这种亲力亲为,也让她迅速成长,半年后,她打开了局面,销售业绩崭露头角,进入到集团视线,一年后,被调任至集团总部,为自己博得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当她带着几十人的团队,独立操盘一个大项目时,当初和她一批分配的同事,还在每天给领导刷杯子倒垃圾。

自检:你是不是职场中滥竽充数的那个人?

3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毕业后,我们的距离是如何拉开的?

有些人,如同开挂,全程保持着高速成长状态;可也有一些人,就像瘸驴拉磨,好像脚步也没停,却一直在原地转圈。

去掉家世/背景/关系等先天原因,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就是:我们用什么态度对待眼前的工作。

信奉“混世”哲学的人,每天殚精竭虑想得都是:

怎么利用公司漏洞省力气?怎么防止被戳穿?怎么能更久地混在舒适区?怎么假装努力?怎么甩锅嫁祸别人……

这些能力,哪一样能成为你日后存身立世的核心竞争力?

去年朋友公司混进去这么一位“混世魔王”。

乍见很惊艳:履历光鲜,言必“区块链”、“加密货币”等新名词。说话很漂亮,接个话超机灵,特会给领导提供情绪价值,天天在朋友圈晒加班,讲感恩。

可几个月过去了,一个渠道也没开发,一个客户也没成交……这运营总监是来打酱油的嘛?混了几个月底薪,灰溜溜走人,圈子这么小,很快被行业拉黑了。

混混们说白了,就是朽木上的蛀虫——短时间内钻了体制和规则的空子,似乎揩了公司很多油,但实际上,真正赔的是他们自己。

做了一笔最不划算的交易——用最稀缺的时间,换了一点小钱,还顺道透支了自己的未来价值。

自检:你是不是职场中滥竽充数的那个人?

4

怎么避免自己变成“佛系员工”,主动或被动沦落成一个滥竽充数的老油条?

经常自检,看自己的状态有没有异常:

你有没有感觉现在的工作很容易?甚至“闭着眼也能完成”?

如果是,你已身陷舒适区,不知不觉“混”上了。

轻松,代表着没难度,没挑战,意味你一直在重复——哪怕你每天被填的满满的,本质上也还是流水线上的一个熟练工,成长变得缓慢,身入险境而不自知。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说过:

“把生命耗费在一些简单操作上的人,因为所做的工作根本不存在困难,所以也不可能为了解决困难发明出什么,自然就丧失了开发聪明才智的习惯,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人类愚蠢且傲慢的模样”。

再问自己第二个问题:

如果现在领导重用你,让你独立去负责一个项目,对KPI负责,你是欣然前往,还是往后退,犹豫着说:

“我只是一个××,我不懂××”?

很多人只执着于所谓“份内事”,不肯走出舒适区,去扩大自己的能力圈,最后就变成了:

“我只是一个文案,不懂运营啊”

“我只是一个实习生,不懂行业啊”

“我只是一个打工的,不懂得商业模式啊?”

……

这样“拎得清”份内份外,很可能,你永远都只是一个××。

这个时代,机械重复是很可怕的:因为你赖以生存的整条流水线,整个行业都可能不复存在了,作为一个仅会某道工序的工人,你将情何以堪?

自检:你是不是职场中滥竽充数的那个人?

小建议

在职场中,请不断拷问自己:

(1)“份内”的工作还能再优化吗?

流程能否再简化?效率能否再提升?能变成经典案例吗?能变成你下份工作的支点吗?能力能平移到别的行业吗?

(2)“份外”的工作能胜任吗?

上下链条了解吗?行业趋势了解吗?没人的时候,你能顶一个公司吗?有人的时候,你能做到无可替代吗?

(3)以结果为导向,输出解决方案的能力有吗?

前天和朋友闲聊,她说:“无论你是策划、设计、还是销售,最终都得学习一种能力。

不管是交给你一个牛肉面店,还是一个APP,你通过一系列穿针引线的工作,在一个月内,把相关数据做上去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真正让雇主为你买单的支点。

自检:你是不是职场中滥竽充数的那个人?

5

李善友教授在自己的年中演讲中说:

企业的第一目的是增长。身处第一曲线的玩家(比如诺基亚),增长会随时间而衰落,它必须能发展自己的第二曲线。

像亚马逊做的那样:第一曲线是颠覆书店,同时布局第二曲线:电子商务,甚至同时布局第三曲线:亚马逊云计算。

正是因为第二、三曲线的全线薄发,亚马逊2018年一跃成为全球估值第二的巨头。

职场人的第一目的何尝不是增长?你现在是停留在第一曲线吃老本?还是未雨绸缪开始布局你的第二、三曲线?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