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百年興亡史(十)侯君集平定高昌,太子李承乾叛亂

貞觀十三年(639年)

大唐三百年興亡史(十)侯君集平定高昌,太子李承乾叛亂

2月,下詔停宗室及功臣為世封刺史。

4月,太宗行幸九成宮。阿史那結社率因不受重用而生怨,與其黨羽四十餘人謀反,襲擊行宮,折衝孫武開等擊退之,阿史那結社率遂北逃,渡過渭水後被追斬。

8月,因阿史那結社率叛亂,朝官多言突厥留河南不便,太宗遂以阿史那思摩為乙彌泥孰俟利苾可汗,率突厥及諸胡在河南諸州者北還其舊部,使阿史那思摩建牙定襄,又以阿史那忠為左賢王,阿史那泥孰為右賢王,以治之。

12月,高昌與西突厥相結,屢次無禮於朝廷,太宗以侯君集為交河行軍大總管,薛萬均等為副總管討之。

西突厥咥利失可汗兵敗,逃亡而死,其部眾復立其弟子薄布特勒為乙毘沙缽羅葉護可汗。沙缽羅葉護可汗建牙於雖合水北,謂之南庭;乙毘咄陸可汗建牙於鏃曷山西,謂之北庭。

貞觀十四年(640)

大唐三百年興亡史(十)侯君集平定高昌,太子李承乾叛亂

1月,太宗行幸魏王李泰之第。

8月,侯君集等兵臨磧囗,高昌王麴文泰不意唐軍能至,憂懼發病死,其子麴智盛立。唐軍攻克田城,進圍高昌都城。西突厥援軍懼怕唐軍,以可汗浮圖城歸降,麴智盛窮蹙,遂開門投降唐軍。侯君集趁勝分兵略地,攻克二十二城,高昌國遂平。

9月,以高昌故地為西州、可汗浮圖城為庭州,各置屬縣。又在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留兵鎮之。

貞觀十五年(641年)

大唐三百年興亡史(十)侯君集平定高昌,太子李承乾叛亂

1月,使江夏王李道宗持節送文成公主至吐蕃,與贊普棄宗弄贊和親,棄宗弄贊為文成公主築布達拉宮處之。文成公主改革吐蕃風俗,使其向中原學習先進文化。

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始率部落渡河,在定襄城建牙。

7月,西突厥乙毘咄陸可汗擊敗沙缽羅葉護可汗,擒而殺之,統一其國。

11月,薛延陀真珠可汗聽聞太宗將要封禪泰山,以為邊境必虛,遂使其子大度設率諸部兵二十萬度漠南,進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不能御,率部落入長城,保朔州,派人向朝廷告急。太宗使營州都督張儉壓薛延陀東境;以李世績為朔州道行軍總管,出兵羽方;李大亮為靈州道行軍總管,出兵靈武;張士貴為慶州道行軍總管,出兵雲中;李襲譽為涼州道行軍總管出薛延陀西境,以討之。

12月,薛延陀大度設進逼長城,見李世績至而退兵,李世績率軍追擊,在諾真水大敗之。大度設率殘部逃至漠北後,又值大雪,幾乎全軍覆沒。

貞觀十六年(642年)

大唐三百年興亡史(十)侯君集平定高昌,太子李承乾叛亂

1月,魏王李泰召集文士所撰《括地誌》成,太宗從此對李泰更加寵愛,待遇甚至超過太子,朝臣多有所諫,然太子與魏王各結黨羽,矛盾已經激化,不可復解。

9月,西突厥乙毘咄陸可汗自恃其強,屢犯邊境,安西都護郭孝恪皆破之。乙毘咄陸可汗又吝嗇財貨,人心不附,其部落叛之,乙毘咄陸可汗遂走保白水胡城。西突厥諸部向朝廷派使者,請求廢黜乙毘咄陸可汗,另立新可汗,太宗於是立前可汗莫賀咄之子為乙毘射匱可汗。乙毘射匱可汗進攻白水胡城,乙毘咄陸可汗出城迎戰大敗之,遂趁勝召其舊部,其舊部皆不從,乃西奔吐火羅。

11月,高句麗發生政變,淵蓋蘇文殺國王高建武,立高藏為王,自為莫離支,專制國事。

貞觀十七年(643年)

1月,魏徵病死。

2月,使閻立本圖畫長孫無忌、趙郡王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等二十四功臣於凌煙閣。

齊州都督齊王李祐與長史權萬紀相惡,殺之而反。

3月,使李世績發九州兵討齊王李祐。李世績尚未到達,齊王府兵曹杜行敏已經聚眾討亂,生擒李祐及其黨羽,李祐被送至長安後賜死,叛亂遂平。

4月,太子李承乾結黨漢王李元昌及侯君集等圖謀不軌,為紇幹承基告發,太宗遂廢太子為庶人,盡殺其黨羽。魏王李泰所行亦兇險,不能得太子之位,降爵為東萊郡王,其黨羽盡被流放。在長孫無忌等人的支持下,晉王李治最終被立為新的太子。

6月,改東萊王李泰為順陽王。

7月,太宗屢次提出觀閱起居注,房玄齡刪修成新國史書,上之。

9月,出庶人李承乾於黔州、順陽王李泰於均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