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還會繼續成功嗎?站在十字路口的傳統唱片公司

唱片公司曾經是音樂產業裡,唯一擁有發言權的人。它們不僅將培養歌手、包裝歌手、以及歌手的唱片發售等事項一手包辦,還引領著整個大眾音樂的風向,一次又一次推出風靡一時的歌曲。那些熱愛音樂的年輕人們,紛紛夢想著有朝一日被傳說中的星探看中,成功簽約唱片公司。

無論技術如何發展,是收音機時代起,還是Walkman、CD唱機的時代,都沒有改變過唱片公司在音樂行業的地位。

直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唱片公司,突然從寶座上掉了下來

自從互聯網誕生以來,對它詬病最多的除了各大報業機構以外,恐怕就是唱片公司了。畢竟,唱片公司怎麼也不會料到從CD時代變更到互聯網時代後,自己的地位居然遭受了滅頂之災,近乎崩潰。

2002年起,人們開始蜂擁向豆瓣、九天、酷我等音樂流媒體平臺聽歌,而不再是購買CD。所有人都學會了如何利用互聯網的特性,以零成本的方式瘋狂地下載音樂。即使唱片公司一度想要重現過往輝煌,但面對層出不窮的在線音樂網站和盜版方式,也發現自己力不從心。

他們還會繼續成功嗎?站在十字路口的傳統唱片公司

曾幾何時,人們會專門去唱片店等待心愛歌手的新專輯,會為了淘一張沒被國內引進的國外翻錄帶而茶飯不思。但現在,點開手機上的播放器,任何你想聽的音樂都會來到你的耳旁。即使新一代年輕人對版權越來越重視,但購買音樂依然會選擇流媒體平臺而非CD唱片。

在2017年全年,有1.2億用戶使用付費音樂流媒體,同比增長60%;在蘋果ITunes上,累計銷售的歌曲超過了80億首。相對應的,全球CD唱片市場的銷量不到1000萬,延續了15年來一直下滑的趨勢。

由此可見,傳統唱片公司依賴CD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全面塌陷,唱片業每況愈下;取代他們的,正是從互聯網中誕生的音樂流媒體們。

音樂流媒體們不僅取代了唱片公司的銷售功能,還希望取代其培養歌手的功能。

從豆瓣的“金毛羊”計劃起,每一個流媒體開始有了自己的獨立音樂人計劃。在自己平臺上廣泛徵集作品,然後又由自己去負責相關宣傳、渠道推廣等事情,整個流程裡基本不需要唱片公司。難怪在網易雲音樂的獨立音樂人計劃“石頭計劃”裡面赫然寫道:“下個音樂時代輪廓已現”。

最後,外患未平,內憂又起。

在風雨飄渺中,音樂人們給了唱片公司最後一擊。對於大公司來說,如今日益數字化的全球音樂環境,就像是一瓶毒藥。但對於那些音樂人來說,互聯網則是一種推廣的利器。有了互聯網的幫助,小型唱片公司並不比大公司差,不僅能將自己的影響力擴大,還不用擔負大公司高昂的抽成,更靈活更自由。

於是,乘著這場變革的東風,音樂人們紛紛從原先公司出走,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或和別人合夥成立獨立唱片公司。比如與網易雲音樂平臺合作的民謠歌手李志,就擁有自己的工作室,沒有簽約任何唱片公司。比如天王周杰倫,除了將自己簽約給了自己的公司JVR以外,還開始培養起了新人。

2012年,百代唱片(EMI)宣佈破產。以41億美元被索尼和環球音樂瓜分,此次重大併購讓國際唱片公司從“四大”變為“三大”。根據種種情形來看,百代唱片的例子,不會是最後一個。

他們還會繼續成功嗎?站在十字路口的傳統唱片公司

每況愈下的唱片業,讓唱片公司開始尋求出路

面對實體唱片的銷量持續大跌的現狀,傳統唱片公司開始求變。

變化首先體現在獲取收入的方式上,包括現場演出、廣告代言、周邊銷售在內,都是唱片公司獲取收入的新途徑,只是當初擁有CD唱片這個現金牛而一直忽略。然而,想要重振這些業務,進一步增加來自現場演出的收入,就必須擴大旗下歌手的影響力。於是與音樂流媒體這些“外患”合作,又成了勢在必行的一步。

最開始,唱片公司與互聯網平臺的渠道合作只是淺嘗即止,包括在微博上提供明星的周邊報道以及發佈一些新歌進行試聽,或者給像音悅臺這類的視頻網站提供MV和花絮。在取得基本信任後,雙方合作開始加深。

從2016年開始,越來越多的唱片公司會讓旗下歌手在流媒體平臺首發新專輯,相對應的,流媒體平臺也會從各個方面幫助其推廣。比如百度音樂,會給合作的唱片公司提供後臺的用戶數據,幫助其瞭解用戶對哪一首新歌更喜歡。比如在網易雲音樂上,關注歌手的粉絲們會不定期收到來自歌手的祝福和動向,這是其後臺經過唱片公司編輯後自動推送的信息。

他們還會繼續成功嗎?站在十字路口的傳統唱片公司

在不斷合作中,唱片公司發現有一個優勢是流媒體平臺無法短期實現的,這就是版權。雖然正因為版權問題,唱片公司被互聯網平臺所顛覆。但在2015年,中國文化部頒佈了《關於加強和改進音樂內容審查工作的通知》之後,傳統唱片公司一下子佔據了有利的位置。有了政府的保護,再加上新一代用戶的正版意識不斷覺醒,唱片公司即便無法覆蓋整個行業,也牢牢居於整個產業鏈的上游。此時,唱片公司終於可以好好喘一口氣先。

唱片公司瘦身成功,卻開始頭疼新問題

不再掌控全產業鏈的唱片公司,變成了“外患們”的合作者,可以集中精力好好解決自身內憂問題。

唱片收入的萎縮一度讓唱片公司無法持續為新的音樂人投入高昂的A&R(Artist and Repertoire,歌手或藝人的發掘與訓練)及營銷推廣費用,只能專注於頭部音樂人,畢竟他們更能賺錢。

然而頭部藝人也不是想留就留得住,更大可能是自己成立工作室。

為了留住他們,傳統唱片公司一方面改變了以往長期合約模式,給予頭部藝人更大的自由;一方面以入股工作室的形式希望變相控制頭部藝人。

而除了頭部藝人的問題,新人歌手的培養和包裝,雖然曾經一直掌握在唱片公司手中,但也不斷轉向更小的獨立唱片公司,或者音樂流媒體平臺,甚至是《中國有嘻哈》這樣的選秀節目。

據美國IFP調查,2017年全球總共約有7500名音樂新人簽約各大唱片公司,但有數萬人簽約給了獨立唱片公司,尤其是在搖滾和嘻哈音樂領域。在這些音樂新人眼裡,傳統唱片公司就是高昂抽成的代言人,他們寧願簽約小一點的公司。雖然一開始起點不會那麼高,但在資源合作上,小公司並不見得比大公司差,畢竟很多小公司都有大公司背景,流媒體平臺也會給予很多支持。

成功的例子就是GEM鄧紫棋,簽約小公司出道,整個公司業務都圍繞其轉,從新人開始就全力捧紅,在《我是歌手》平臺上一舉登頂,公司也最終收穫了豐厚的回報。

他們還會繼續成功嗎?站在十字路口的傳統唱片公司

因此,為了挽回劣勢,與這些小公司競爭,傳統唱片公司不得不改變以往模式,積極簽約網絡平臺上推出的歌手。比如當Jony J、GAI等嘻哈歌手們在節目裡爆火以後,唱片公司紛紛遞來橄欖枝。希望用此方法快速抓住用戶們的喜好,接受這些“半成品”歌手,重新打磨出道,以數量換質量。然而這些方法是否奏效,尚需要時間證明。

對於傳統唱片公司來說,歌手的問題或許比流媒體平臺更棘手,想要解決任重而道遠。

傳統唱片公司已逝,新模式的唱片公司誕生

傳統唱片公司靠著販賣CD就能“站著把錢掙到手”的舊時代結束了,迎接而來的是“以用戶為中心”的粉絲新時代。傳統唱片公司在面對音樂流媒體平臺時,相信這一點尤為強烈。

如今的音樂行業,分發渠道的在線化使音樂流媒體對用戶進行了“壟斷”,迫使傳統唱片公司不得不“瘦身”,成為上游的一員,而不再是整個音樂行業的主導人。傳統唱片公司必須學會如何與這些流媒體平臺合作,它們不再是競爭者,反過來有可能是付費方。要想活下去,只能順應趨勢,成為整個產業鏈的一員,不再幻想成為老大。

就像視頻網站代替了電視,音樂流媒體也會註定取代臃腫而緩慢的傳統唱片公司。到時候,不再有什麼傳統唱片公司,只有新模式下的唱片公司。這個公司或許就是音樂流媒體本身,或許是在新時代下成長起來的小公司,或許是為了不被淘汰,轉型成為數字平臺的傳統唱片公司。比如環球音樂業務除了覆蓋音樂,還開始重金投入音樂遊戲和視頻業務。

但無論怎麼變化,歌手業務依然是重中之重,相信新環境下未來會有新的歌手培養模式出現,畢竟曾經受一代人喜歡的周杰倫陳奕迅都老了,現在的年輕人們喜歡的是毛不易和Jony 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