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请克制你想帮孩子做事的冲动,这会阻碍他完成自我塑造

01

孩子是通过对周边事物的吸收和学习,来逐渐形成自己个性的。一个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心,说明这个世界对他有吸引力。

蒙台梭利说,与人类智慧密切相关的两种身体运动是:用来说话的舌头的运动和用来工作的手的运动。

一个孩子呀呀学语,就是在表达一种与周围交流的强烈愿望。当孩子第一次伸出他的小手,就意味着他想把自己融入到这个世界。

成人觉得孩子总是去拿一些毫无价值的东西,玩着一些无聊透顶的游戏。常常会忍不住去阻止他伸出的小手,还会把东西放到孩子看不到或够不着的地方。

因为我们只想让孩子做我们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因为我们习惯了用最直接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去达到目的。

于是孩子的许多本能活动在我们眼中就变成了"毫无意义"或"没有价值",甚至有些还具有破坏性。

其实孩子并不是漫无目的地走路、跳跃和拿东西,或把房间弄乱。他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完成一种自我塑造。

看到一个人做某事时,孩子希望自己也能做,他就会在自我指导下协调这种有组织的运动。

他会努力去模仿成人的行动,洗澡、扫地、倒水、洗衣等。

孩子的模仿是一种天赋倾向,它不同于猴子的动作模仿和鹦鹉的语音模仿行为,而是一种源于心理因素的有智慧的建设性活动。

一个孩子在做某件事之前就已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蒙台梭利:请克制你想帮孩子做事的冲动,这会阻碍他完成自我塑造

02

对孩子而言,做事就是成长的最好方式。在孩子适应性极强的阶段,给他提供做事的机会,是对他成长的最好助力器。

父母为孩子做事,反而会把他们成长的道路隔断了。

无意识地心疼孩子,或觉得他做不好:怕他受累,不让他做事;怕他受伤,限制他的行动;担心他受骗上当或受外界的不好影响,不让他与别人交往。

这会让他渐渐变得无能和依赖。

我们很多父母自己把做事当成了一种负担,过程中流露的疲惫与不耐烦,等于在告诉孩子"做事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痛苦"。

他们认为让孩子做事,就是给他们吃苦,就是对他不好。

孩子也会从父母的举止与表情中读出了其中的暗示,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学习做事的动力没有了,接受着父母的照顾与服侍。懒惰、啃老的萌芽就这么滋生了。

蒙台梭利:请克制你想帮孩子做事的冲动,这会阻碍他完成自我塑造

03

因为没有感受过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长的快乐,不知道努力奋斗是何物,认为那是一种苦差事。

我不喜欢人们把努力叫做吃苦,把学习叫做吃苦。

这是一种成长的锻炼与体验,能让孩子收获不断增长的能力和智慧。它们充满了征服困难后的甘甜,和自己创造的快乐与成就感,怎么能说是吃苦呢?

为了学习,为了成长,为了战胜自己,孩子是不在乎忍受一点点的痛苦的。

在孩子学习走路的过程中,常常会摔跤,总免不了碰磕擦破点皮受点小伤。

摔跤会痛,受伤会痛,甚至行动功能因此暂时受限,可阻挡不了一个孩子学习走路的意愿,这是他本能的心理需求,更是他成长的需求。

对他们而言,更重要的是通过努力学到了更多的技能,是战胜自己后的那种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

蒙台梭利:请克制你想帮孩子做事的冲动,这会阻碍他完成自我塑造

04

不要因为孩子的"慢"而焦虑,这是他在努力使用自己智慧的一个过程,它不可以省略。

看到孩子自然而缓慢的行动节奏,大人常常会不由自主去干预或代替他做事。

这是因为,别人的节奏与我们不一样时,我们会本能地感到痛苦,想用自己的节奏去代替他的节奏,以此解决内心的冲突,摆脱这种痛苦。

我们要学会克制这种冲动。

孩子需要的是独立。

孩子从出生起就开始了独立的进程,他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克服种种困难去完善自己,孩子的体内有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支配着他,朝着目标不断地努力。

孩子通过不断地努力获取独立,只为了能够保护自己一直发展的个性。

沛西.能爵士称这种内部力量为策动。策动是一种生命力,这是一种强烈而神圣的进化源泉。

对独立的获取,是孩子自然成长的基本步骤。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受干扰,就会感到愉悦,获得健康的成长。

蒙台梭利:请克制你想帮孩子做事的冲动,这会阻碍他完成自我塑造

05

我们成人虽然能领会孩子独立的想法,却总是无法抑制内心的一种冲动,忍不住想要帮助孩子或支配行动困难的孩子。

例如,妈妈看到两岁半的孩子正要把一个装满水的水罐拿到客厅去,对孩子来说水罐太重了,妈妈忍不住要上去帮他拿过去,孩子却因此而哭了,仿佛受到了极大的委屈。

在孩子喜欢自己做的事情上"帮助"他,甚至代替他,而不是为孩子的心理需要提供帮助,这样的帮助会让孩子产生压抑感。

只有独立,才有自由。这是自然规律。

每个生物都会独立发挥自己的作用,以此获得自由、强壮和完美的生命。

孩子同样渴望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成长。当别人的"帮助"阻碍了他的自由行动,"任性"的孩子就会以哭闹来反抗。

给孩子人为制造"舒适区",孩子就会变得懒惰、依赖、倦怠、不思进取,因为舍不得离开舒适区而害怕体验新生活。

不断变化的外部世界只会让他的舒适区变得越来越小,恐慌区越来越大。焦虑成为常态,恐慌令他止步、退行,直至最后寸步难行,躲进父母为他打造的狭小"舒适区",沦为啃老的"巨婴"。

孩子天生适合呆在学习区而不是呆在舒适区,只有学习和挑战才能让他不断发展和超越自己。这其实也是在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舒适区,获得享受美好生命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