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知識:從高鐵幣的預約說說紀念幣的收藏

講知識:從高鐵幣的預約說說紀念幣的收藏

------本期內容導讀------

對於紀念幣,國家的態度應該非常明朗:它就是一個理應全民普及型的收藏品,對於它的發行成功標準只有一個:人人都能兌得到。因此,從2005年開始,每一枚紀念幣的發行量都不會低於1000萬枚,2013年,更是上億枚。

------以下正文詳情------

最近幾天,隨著中國高鐵紀念幣在全國各地開放了預約,大家對於國家紀念幣的關注又提升了。有人說,錢幣是當前的主流收藏品,這又是國家法定發行的紀念幣,設計藝術價值高、防偽性又強,非常值得入手收藏。而反對的人卻指出,最近幾年紀念幣的發行量動輒上億,這次高鐵紀念幣面值10元錢,計劃發行量為2億枚,想想這個數字,不可能有多大漲幅啊!

這件事就得要回到國家為什麼要發行紀念幣的問題上了。網間有流言說:國家現在通過發行紀念幣來圈錢,因為幾億枚的紀念幣被大家兌走後,都是收藏著用,相當於這筆錢被收回國庫。只是稍微想一想,紀念幣本身材質與工藝考究,成本原本就不低,再加上運輸、發行與兌換,除去成本,再加上每年發行的次數有限,這一點點錢,國家還真是看不上的。

而國家發行紀念幣目的大致有三:一就是為了紀念,通過法定貨幣的形式,強化這些紀念事件的權威性;二是為了促進健康良好的紀念幣收藏活動,而不是炒作;三是為了嘗試並鋪墊稍高面值貨幣硬幣化,所以過去以1角為主時,紀念幣是1元,如今紀念幣大多都是10元;

我國發行紀念幣,最早是從1984年的建國35週年紀念開始,除了第一枚發行了2000多萬枚以後,之後迅速降到了200萬枚左右。主要原因是由於那時紀念幣剛出現,沒有多少人認可並重視,市場上也沒有那麼多的消化量。但是,隨著整個收藏活動的漸熱以及紀念幣品種的增多,大家開始慢慢注意到它們了,而各自身價也不斷上漲。

而收藏者最普遍的一種心態就是“求全”。新中國紀念幣的總枚數並不多,也就一百多枚,所以大家都希望能夠從1984年的第一枚開始,一併收藏齊全。所以,近些年的發行量大的不難買到,一旦上溯到早期的,那些發行量200萬左右的紀念幣的“瓶頸”效應就越來越強。

比如1988年發行量僅為206.8萬枚的《中國人民銀行成立40週年》紀念幣,市場價格就從1元錢一度最高炒到4000多元。還有其它發行量不太多的紀念幣,除了極少量被幣商拿出來在市場上炒作高價之外,實際上絕大多數都已經在真正的收藏愛好者手裡被鎖定,再也不會拿出來了。

但是,紀念幣與普通的收藏品不同,它因為同時還具備有國家貨幣的性質。既需要在更大的範圍內推廣它的紀念特性,又希望能夠到國際市場上去流轉。因此,如果只是考慮讓其升值更快而人為減少發行量,這是與紀念幣的初衷相違背的。

就拿上面所提到了人行成立40週年的那枚,面值1元,市場價卻到4000多元。實際上,價格炒到了這樣,在市場化的環境裡,更容易被一些機構組織人為操作,正好高價股票一樣,隨便幾個漲跌,都會在幾十元甚至上百元上下,不諳其理的普通收藏者往往容易成為投資受害者。

所以,對於紀念幣,國家的態度應該非常明朗:它就是一個理應全民普及型的收藏品,對於它的發行成功標準只有一個:人人都能兌得到。因此,從2005年開始,每一枚紀念幣的發行量都不會低於1000萬枚,2013年,更是上億枚。總之,只要誰都能兌換到,紀念幣才能回到紀念的本質。

而推出預約的機制,實際上是可以取得兩個效果。第一,通過預約,可以準確掌握到市場上的預期需求,避免在局部地位被不法幣商去進行短時間的壟斷與炒作;第二,通過預約可以掌握市場真正需求量,要知道,即使是2、3億的發行量,央行也是可以做到根據需求量而選擇部分投放網點,避免物流發行的成本浪費。

因為,紀念幣與其它收藏品不一樣的是,在相當長的時間範圍內,國家是有著按面值回收的法定義務的。其它即使是郵票這樣的有價證券,一旦發行量過度,是會跌破面值的。紀念幣不同,如果市場沒有需求了,收藏者完全可以拿到指定的銀行網點,可以按面值兌換回人民幣的,損失的只有利息與通脹。

所以,再回過頭來看看這次的高鐵幣的預約,每個人可以預約兌換20枚。簡單算一下,按此標準,這次的發行量差不多能滿足1000萬人,中國收藏紀念幣的愛好者雖然數字不好統計,但估算不會超過2百萬人。這點就充分說明了,當前紀念幣的發行對象,就是最普遍的普通民眾。

真正要進行錢幣收藏的,都不需要盯這些,還是回頭去琢磨著如何尋到二、三十年前的那些量小稀缺的幣吧!實在難圓“新中國大全套”夢的人,也可以退而求其次,試試“生肖大全套”,最早在2003年發行的羊年紀念幣,發行量都是1000萬枚起的。

最後再說一句題外話,這次的高鐵紀念幣的設計真心不怎麼樣,小小的幣面,想要表達的主題與元素太多,硬生生地擠在一起,從這個角度講,算是它的敗筆之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