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No.92」朋友圈众筹成了“乞讨”的代名词

最近网上有一句热转的段子:“放高利贷的叫P2P,乞讨叫众筹,统计叫大数据分析,忽悠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叫穿戴设备,看场子收保护费叫平台战略,搅局叫颠覆性创新,借钱给靠谱朋友叫天使投资,不靠谱的投资叫风险投资。

「商业模式No.92」朋友圈众筹成了“乞讨”的代名词

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北京某高校学生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状态,称“iPhone 6s发布快一个月了,还没攒够手机钱,求朋友们红包打赏,不然就去卖肾了。”朋友圈还配了一张神情委屈的图和一些哭泣的表情。没想到,仅仅一晚,她就收到近1700元的微信红包。对此有人评论将街市上的乞讨行为搬到微信上,对象设置为熟人圈,更有前景。

不知何时起,朋友圈的众筹就成了变相的乞讨。朋友圈里多了筹钱给女朋友买阅读器,筹钱买iPhone 6s,筹钱买礼物给朋友的众筹帖子。许多都无回报方式,朋友支持只是以信任作为背书。这样做的后果只不过是消耗了发起者自身的信用成本。

许多人还把发起的类似的“心愿众筹”群发给各个好友,有些人碍于人情、面子而不得不给予支持。但其实这只是一种熟人间的“道德绑架”,只会让自己的信用成本消耗得越来越多。是互动还是添堵?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为需求买单偏离众筹意义,在旁人看来只是利己的行为。

英国《打击反社会行为法》 :如果乞丐因为乞讨而受到处罚就会留下犯罪记录,而屡次因为乞讨受罚者,将被勒令在**局留下指纹。在连续3次受处罚之后,法庭可以对该乞丐实施“社区惩罚”,包括强制戒毒以及参加社区劳动等。面对朋友圈的某些众筹项目,当然,在大天朝,法律还是支持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