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致虛守靜

周更/一篇

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dǔ)。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沒身不殆。

老子的“道”-致虛守靜

蘇轍解析

追求虛無沒有達到極致,就是還有慾望雜念存在;守持寧靜不夠專心,就還有妄動的企圖。山雖然不在了,但是還有塵土剩下,沒有達到極致和專心一意。追求虛無、保持虛無仍然未能脫離存在;爭取寧靜、持守寧靜仍然是在與動的對比中才能體現寧靜,只是動的因素減少了一些而已,何況其他的更進一步的追求了?不追求極致、不一心一意就妄圖虛靜發揮它們的作用,難啊!

追求虛無和寧靜的極致,來觀察萬物的變化,這樣之後並不被萬物的變化擾亂,凡是一件事情發生了,必然有與它性質相反的事物存在,一種改變必然會導致另一種相對應的改變。所以我如果和萬物都在作為、施加作用,我是不會認清萬物的變化的。萬物的作為、作用都是根源於它們的本性,最終還要恢復它們的本性,就像是花和葉子從根上生長出來,最終還要變成土壤中的養分回到根,還像是浪花從水裡湧出來,又落回水中。

人如果還沒能恢復自己的本性,雖然剋制自己的行為、收斂自己的慾念來求靜,終歸達不到靜。只有迴歸自己的本性,然後再做求靜的努力。命,是本性的根本和奧妙。本性是可以言說的,命就不能言說了。《易經》說:“窮究道理,發揮本性,然後能認清、順從命運。”聖人學習道,一定是從學習事物的原理開始,然後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本性,最終迴歸、認同自己必然的命運。仁義禮樂,這些是聖人與外物接觸所遵循的原則,而仁義禮樂發揮如此的作用有必然的原因,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而按這些去做,是世俗的人;知道是為什麼,然後去做的是君子。這就叫做窮究事物的原理。

老子的“道”-致虛守靜

雖然這樣,在瞭解了事理才可能認識和發揮自己的本性,本性若不去追求,人是不會自然得到的。只著眼於事物構造和原理,就必須對它施加作為它才能回應,這樣做費的力氣也大,收到的效果也差。聖人不被事物的表象矇蔽,本性深沉清明,不刻意為之就能恰到好處,不用絞盡腦汁就能有所得,對事物的變化、發展能夠從容應對,這就叫做發揮本性。雖然這樣,這樣地迴歸本性還是侷限於我自己,在意識裡我和外物還是截然分開的,這樣就接近虛妄了。君王的命運叫命,天的命運也叫命,以本性來處理自己與外物的關係,而沒有自我意識,讓自己完全服從於萬物發展的必經之路。這就叫做覆命。

命運運作起來,雖然天地山河那樣大,也要變化、毀滅並且永無休止地運轉下去。只有迴歸本性,然後才能深遠地存在。不以迴歸本性為明白的,都是世俗的智慧,雖然自己覺得明智,但其實差得遠呢。不知道迴歸本性,就會執著於物質的東西而為追逐外物展開行動,而不作為才不會有災禍。雖然一時可能得到利益,但其實反而差得遠了。沉迷於虛妄就會覺得自己對而別人錯,除我之外的人與物都成了自己的敵人,這哪裡是包容呢?

一旦知道這些都是虛妄的,雖然跟別人有仇怨也會哀憐他,那還有什麼不能包容的呢?沒有不能包容的,那麼自己和別人、外物的分別就沒有了,誰還只關注自己、為自己謀利呢?對所有的人與物都公平,天下都會來歸順你。能包容、關懷一切,天也不能包容得更多了。天還是有形態的,能達到無形的道那樣就算極致了。這樣已經達到極致,之後即便是道自身也不可能更進一步了。

寄語

生活給我們的饋贈,不管是幸福還是痛苦都需要我們去接受,各種人生有各種滋味。

我做不到盡善盡美,接受您寶貴意見後或許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