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拳道中的寸拳

 “豪鹰搏兔,百鸟自惊;猛虎入林,群兽自危”。作为截拳道中一种大力杀伤性近身拳法,李小龙可谓运用得出神入化,引无数英雄叹服。惜往者已逝,观今之操习寸拳者,作定步击打倒也威风凛凛,打得对手痛不欲生,但与身体高大者作移动中对抗,却有力不从心之感。偶有击中对手者,亦如隔靴搔痒威力不再,反被对手一顿饱打,何故?“光是知道是不够的,必须加以运用;光是希望是不够的,非去做不可。”李小龙如是说。

截拳道中的寸拳

李小龙

俗话说:“功为质,技为用”。虽然有寸拳技术在手,但不能在任何情况下有效地运用,无异是肩负火箭筒不会使用,无法摧毁敌方的碉堡一般尴尬。本文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试谈一下寸拳技术在移动中的具体运用,不足之处敬请一一谅解。

移动中击打对手——步为先锋

“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步慢则拳慢”、“拳到步不到,打人不为妙,步到拳也到,金刚也跌倒”。各种说法深刻说明了步法在格斗中的重要性。寸拳在移动中打不倒对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移动中的先锋,步不到位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不精于步法的人与敌格斗,无异是自取灭亡,一个人武艺的高低,全在步法的运用上。

截拳道步法四种基本情形

一、前进;二、后退;三、回绕左侧;四、回绕右侧。

每一移动中的动作均包含手、脚与大脑的良好配合,以上四种步法均由下列几种步法协调实施:滑步、快垫步、踏前与踏出、快速后退、侧步、碎步等。

以上训练最好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训练则事半功倍,不走弯路;若光凭资料,难免望文生义,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教拳容易改拳难。

步法的辅助训练

一、跑步。变速跑对步法快速移动有改善的功能,更可锻炼人的耐力,增加人体有氧循环系统,跑步最忌讳慢吞吞地匀速长跑。

二、跳绳。跳绳协调身体的灵活性,以接近实战需要,跳绳分为双足跳、单足跳和交叉跳三种,每次跳绳的时间,每组不少于3分钟,组数自定。

三、压腿。增强腿部的韧性功能,使之更加灵活地趋进趋出,推动身体移至任何方向。

说明:微妙的步法可使对方陷于困境,能更有效地攻击对方。脚步的理想位置必须能快速地向任意方向移动,且能平衡身体,防御由任何方向而来的攻击,切忌两脚掌完全平贴地面,必须只以脚前掌来着地,使移动时恰似弹簧般随时加快速度,在任何情况下亦能随时停止。

李小龙说:“搏击的精义就是移动的技巧”。步法是格斗的基石,这是毋庸置疑的。

吞吐浮扬身如灵蛇——寸拳身法

随着步法接近对手。对手不是一只沙袋任你摆布,而会随时向你迎头痛击,如何巧妙地避开攻击,则是关键的条件。“能在一分进,不退一分存”,“进攻是最好的防御”。只有在腰的协调下,随时扭曲、变形产生位移,使对手的反扑均能在刻不容缓的状况下化解,由此为获得打击距离创造条件。“进正门,夺其位,就是神仙不能避”。恰是对身法最好的诠释。

身法的具体实施说白了就是一种闪避的技巧,腰为枢纽。

身法闪避的方法:滑步、下闪、后闪身、旋身、滑步旋身、身体的摇晃、潜步接近等……

说明:身法在步法的驱动下,须灵活地吞吐浮扬,腰部不能呆板僵硬,身体的重心应稳固,不能失去平衡,使之闪避到对手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才是最有效的闪避法。

兵贵神速——寸拳击打的时机

寸拳实施有效距离极短,一寸短,一寸险,兵贵神速,如果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抢先发力“干掉”对手,则是自己的灭顶之灾,就是步法再快,身法再灵也是枉然。

启动寸拳击打的最好时机:身法在步法协调配合下,瞬间避开对手的攻击而上步欺进到位,不管对手或擒或摔,或持各种器械,待其来不及有效控制自己之前,使敌方的长手长脚想再动也动不起来,使之来不及防御,来不及发力,趁其旧力刚过,新力未生之际,施展寸拳劲由基发,桩要稳,腰要收,髋要拧,肩要沉,背要摇,头要领,劲要整,发力短、脆,攻击人体中线或其他薄弱要害,意念一拳洞穿目标,争取能在一拳内解决战斗,决不拖延。击倒对手的时间越短,自己才是最安全的,切忌无关痛痒的攻击,以致遭来对手凶猛的反噬。

惊弹抖爆——夺门之节的炸力传递通道

被誉为“夺门之节”的腕关节,是各种劲力汇集传递的通道,如汹涌狂奔的急流从水管头压缩迸射。水管头象拳头的锋点,腕关节相当于水管头下方的接口,一旦断裂,水(劲)将从此处泄漏,水管头必将失去向前迸发的强大势能,拳头即失去可怕的炸力,一切都在做无用功,毫无意义。

腕关节历来被习武者视为“重地”。试看哪个武林高手,被称之为手无缚鸡之力的高手?在李小龙那个时代,他简直是腕力之王。寸拳的所有劲道由手臂传递,通过手腕的扭转,象拔瓶塞一样,额外地增加一股拧挫劲儿,集中到小指与无名指弹抖发出,锋点处的力象灵蛇一样猛噬对手身体或其他要害,疾速地钻进对手的体内产生炸力,让对手顷刻而重创。若手腕无力而强行扭转驱动,扭伤、折断则是屡见不鲜。

综上所述,寸拳技术作为截拳道中的一种秘传拳法,它的微妙之处就像肖邦的琴声,不能用大喇叭广播。每个人均有各自巧妙的运用方法,但制敌的效果是一样的,关键在于学者的拳学修为而达到具体运用的纯熟程度,这是一种境界,只能加深理解和运用,而不能作为一种固定的模式来死板地套用,才不违背李小龙的武精神。从细微处下功夫,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习者追求的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