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員工賣用戶信息,你的信息還好嗎?

日前,湖北荊州中級人民法院宣判一起涉及公民信息洩露案件,該案件是以順豐員工為信息洩露主體,快遞代理商、文化公司,還有無業遊民、詐騙犯罪分子等多方參與的黑產鏈條。

案件源於2016年11月的一次安全檢查,沙市區分局解放路派出所民警發現,某快遞公司湖北省分公司荊州某網點倉管汪某頻繁登錄公司內部客戶信息系統,查詢大量客戶快遞單號信息。在掌握相關證據後,民警迅速將其抓獲。經初步查明,犯罪嫌疑人汪某夫婦在一個多月內共向“小何”提供客戶信息4000餘條,獲利8000餘元。

順豐員工賣用戶信息,你的信息還好嗎?

警方查明“小何”為杜某,是同家快遞公司河北分公司的快遞員工。杜某將汪某等人發展成“下線”,為其專門提供電話號碼等核心信息。杜某再將完整的成品信息通過網絡進行二次倒賣,每條信息給“下線”2元左右,再加價幾元賣出去。

杜某交代,自己作為資深快遞員,瞭解到擁有保健品、收藏品、藥品等大客戶資源的快遞員很吃香,經常會有人找上門來,希望購買到這類商品的購買者的信息。不過,由於公司使用了隱私面單,面單上不直接寫明收件人的信息,杜某無法批量獲取其他客戶信息。

於是,他聯繫到了順豐某網點倉庫管理員汪某、馮某等人,因為他們具有查詢全國快遞單號和信息的權限。

順豐員工賣用戶信息,你的信息還好嗎?

正因為公司內部員工貪圖利益,主動參與販賣個人信息的違法活動,導致我們的信息洩露現象越來越嚴重,在順豐員工出售用戶信息一案中,犯罪嫌疑人是公司內部資深人員,掌握重要的隱私內容,可在後臺獲取用戶信息,然而他們並沒有一點保護用戶隱私信息的意識。

杜某將上述資料出售給一些三無公司或詐騙人員後,對方就會對客戶進行精準營銷。

警方表示,嫌疑人以“文化公司”、“收藏公司”為幌子,撥打電話進行欺詐,目的是為了“賺取保證金”。而這樣的精準推銷,直指目標客戶,得手率更高。

順豐員工賣用戶信息,你的信息還好嗎?

業內人士介紹說,每個快遞包裹有唯一的編號,在快遞員投遞的過程中,會根據投遞物品的種類進行“分類”,而這個分類就很值錢。用於交易的快遞信息中,“保健品”和“收藏”是最大的兩類,因此這兩類客戶最容易被“詐騙變現”。尤其是購買保健品、壯陽藥的中老年人,更是網絡電信詐騙的弱勢群體。

現在,很多物流公司為了保護個人隱私,採用了“隱私面單”。在這種面單上,用戶的姓名、電話等不會直接顯示在快遞面單上,只有派遞員能查看。有些更先進的技術還將用戶的手機號碼進行加密處理,派遞員也看不到用戶的手機號,只能通過APP直接進行撥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