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与“智扶”

扶贫要扶智,这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扶贫要“智扶”,长期以来,我们的扶贫脱贫工作普遍使用大水漫灌手法,费“水”又低效。低效的根源在于无法实现“精准化”。

实现精准扶贫,要解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评估三个方面的问题,而将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扶贫工作中,开展大数据精准扶贫,可有效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致贫原因摸清楚,把帮扶措施落到位,把扶贫政策送到家,从而打赢扶贫攻坚战。

识别贫困人员是开展扶贫工作的源头。以传统的建档立卡机制,并不能确保扶贫人员的精准识别。正确衡量个体的贫困程度,就必须从多个维度来考虑贫困的标准,包括支出、教育、健康、权利等多个维度,并且保持数据的及时性和真实性。

“青海省精准扶贫信息化服务平台”就是采用大数据技术采集,比对内、外部数据,对贫困人员实施全面真实地识别与评估,为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与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通过为每一位贫困户建立“贫困指数”,甄别出最贫困的乡、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户,使贫困深度看得见、摸得着,实现由定性到定量的精准转变。

识别出贫困对象后,如何实现精准扶贫仍然面临巨大挑战。不同的贫苦类型要求不同的扶贫模式,盲目拨款不仅无法将政策切实落到真正贫困的地区、家庭和个人,更无法解决多样的贫困诉求,甚至造成腐败滋生。

然而,在建档立卡、项目资金、遍访等内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与民政、教育、财政等部门数据、互联网数据对接以及大数据分析,可实现致贫原因的精准分析,并协助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从而围绕因人因地施策,把产业脱贫、搬迁脱贫、生态脱贫、教育脱贫、保障脱贫等措施,落实到每一个贫困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实现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

不仅如此,运用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全面、动态地掌控扶贫项目实施与资金的使用进度情况,保障扶贫项目精准到位、合理开发,保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安全、有效地运行,最大程度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实现扶贫的精准管理,除了要确保扶贫资金准确到位之外,更要根据实际变化,对扶贫对象、扶贫标准进行及时调整,确保扶贫信息真实、可靠、管用。采用大数据手段采集与贫困人员、扶贫项目等内、外部的相关数据,健全贫困监测指标体系,可真实、准确、科学、合理地评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状况及扶贫项目效益,为制定科学扶贫政策提供数据支撑。

所以,扶贫要“扶智”,也要“智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