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智」與「智扶」

扶貧要扶智,這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扶貧要“智扶”,長期以來,我們的扶貧脫貧工作普遍使用大水漫灌手法,費“水”又低效。低效的根源在於無法實現“精準化”。

實現精準扶貧,要解決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評估三個方面的問題,而將雲計算、大數據技術應用到扶貧工作中,開展大數據精準扶貧,可有效把貧困人口找出來,把致貧原因摸清楚,把幫扶措施落到位,把扶貧政策送到家,從而打贏扶貧攻堅戰。

識別貧困人員是開展扶貧工作的源頭。以傳統的建檔立卡機制,並不能確保扶貧人員的精準識別。正確衡量個體的貧困程度,就必須從多個維度來考慮貧困的標準,包括支出、教育、健康、權利等多個維度,並且保持數據的及時性和真實性。

“青海省精準扶貧信息化服務平臺”就是採用大數據技術採集,比對內、外部數據,對貧困人員實施全面真實地識別與評估,為扶貧開發工作的規劃與實施打下堅實的基礎。與此同時,通過大數據技術可以通過為每一位貧困戶建立“貧困指數”,甄別出最貧困的鄉、最貧困的村、最貧困的戶,使貧困深度看得見、摸得著,實現由定性到定量的精準轉變。

識別出貧困對象後,如何實現精準扶貧仍然面臨巨大挑戰。不同的貧苦類型要求不同的扶貧模式,盲目撥款不僅無法將政策切實落到真正貧困的地區、家庭和個人,更無法解決多樣的貧困訴求,甚至造成腐敗滋生。

然而,在建檔立卡、項目資金、遍訪等內部數據的基礎上,通過與民政、教育、財政等部門數據、互聯網數據對接以及大數據分析,可實現致貧原因的精準分析,並協助制定精準的扶貧措施。從而圍繞因人因地施策,把產業脫貧、搬遷脫貧、生態脫貧、教育脫貧、保障脫貧等措施,落實到每一個貧困戶,“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從而實現精準幫扶和精準脫貧。

不僅如此,運用大數據技術還可以全面、動態地掌控扶貧項目實施與資金的使用進度情況,保障扶貧項目精準到位、合理開發,保障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全、有效地運行,最大程度發揮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

實現扶貧的精準管理,除了要確保扶貧資金準確到位之外,更要根據實際變化,對扶貧對象、扶貧標準進行及時調整,確保扶貧信息真實、可靠、管用。採用大數據手段採集與貧困人員、扶貧項目等內、外部的相關數據,健全貧困監測指標體系,可真實、準確、科學、合理地評估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狀況及扶貧項目效益,為制定科學扶貧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所以,扶貧要“扶智”,也要“智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