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普洱:「扶智+扶志」 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激發貧困群眾脫貧攻堅的內生動力,破除素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瓶頸,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是當前雲南省許多地方在脫貧攻堅工作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近年來,雲南普洱多措並舉,著力解決貧困群眾想脫貧卻缺技術、少辦法的問題。

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出路

日前在普洱市鎮沅縣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10多名中年農民正在練習電焊操作,兩名專業技師在一旁仔細查看,並對學員的操作技巧進行指導或糾正,周圍還有幾十名學員等候實踐操作。這樣的技能培訓已經持續了數月,前後共有450多名學員結業。

據瞭解,針對深度貧困人口致貧原因,鎮沅縣明確靶向,量身定做,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2017年10月,鎮沅縣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成立,主要對鎮沅縣的深度貧困人口進行集中教育和實用技能培訓,著力破除素質貧困和精神貧困的瓶頸制約,切實激發脫貧內生動力。

“三個解決”“四個注重”是培訓中心辦班的目的,即解決精神匱乏、技能貧乏、內生動力不足。注重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注重培育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技能;注重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注重提高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據鎮沅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鎮沅縣從深度貧困人口中精準選出2100人,每期學員50名左右,用15天時間,計劃40期全部培訓一遍。

“文化+技能+生活+信心”是培訓的主要內容。培訓中心圍繞傳統種植養殖業和建築、家政、電商等產業,結合市場需求,精準開設種植養殖、鋼筋工、建築工、家政服務、經營管理等技能培訓,實用性較強。結業後開展職業技能鑑定,頒發證書。通過培訓,促進了貧困群眾觀念的轉變,樹立了進取心,激發起“我要脫貧”的鬥志。

鎮沅縣按板鎮安康村南溫小組的張宏勇是已經結業的學員之一。去年11月,張宏勇被推薦到鎮沅縣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學習砌築牆體、鋼筋捆紮為主的實用技能,並獲得砌築工專項技能結業證書。在政府幫扶下,張宏勇的土坯房改建成了磚混安居房,加之其參加培訓掌握了砌築技能,有了新房、有了技能,他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說心裡話,現在一刻都捨不得閒著。”張宏勇說,現在雖然是雨季,張宏勇依然四處在聯繫施工項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貧困群眾掌握了技術,正在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改變著貧困面貌。

“對症下藥”,精準扶貧

找準“病源”,才能對症下藥。從2017年開始,普洱市西盟縣積極拓展技能扶貧新路徑,將技能培訓搬到田間地頭,送到村民身邊。一年多來,西盟縣先後開展了堅果栽培、手工電弧焊、橡膠割膠等項目培訓124期,培訓人數14149人。

鎮沅縣和西盟縣的探索只是普洱市扶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

據瞭解,從2017年至今,普洱市人社部門全力推進精準扶貧專項行動,通過就業扶貧,千方百計拓展就業渠道,力求“一人就業, 全家脫貧”;通過技能扶貧,想方設法提高勞動技能,實現從“輸血式”幫扶到“造血式”扶貧的轉變;通過社保扶貧,竭盡全力兜住保障底線,為貧困群眾守住希望的暖陽。

普洱市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一年多來,普洱市堅持以“實際、實用、實效”為出發點,以市場就業需求為導向,“訂單式”開展創業培訓和技能培訓工作,充分發揮培訓學校在訂單培訓、定向勞動力輸出方面的優勢,將貧困地區農村勞動力、被徵地農民等作為重點培訓對象,大力開展了電工、中式烹調師、美容師等20多個工種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進一步發揮了技能扶貧的社會效益。

此外,普洱市還高度重視對“直過民族”的技能培訓。2017年,普洱市共開展“直過民族”培訓98期,培訓總人數6925人,為“直過民族”建檔立卡貧困人員脫貧摘帽打下基礎。(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