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評|逼教師停課扶貧,那誰來給農村孩子「扶智」?

《半月談》近日發佈了一封教師的來信。這名來自安徽某鄉鎮中學的數學老師稱,從2017年三四月開始,上級就要求農村教師與學校所在村的貧困戶一對一結對幫扶。之後,任務不斷加碼,甚至要求“包戶”老師不上課也要去扶貧。2018年5月以後,上級直接從農村教師中抽調人員,與學校脫鉤,吃住在村。這名教師發問:教師的陣地在三尺講臺,丟下學生去扶貧,是否過分?

這名教師的疑惑,不難理解。正如此前參與過扶貧工作的教師吐槽,一個普通教師,“一無資金二無技術,怎麼扶貧?三填表格四憑嘴巴五靠跑腳,如何幫扶?”

身為公職人員,教師也屬於財政供養的群體,在當下如火如荼的脫貧攻堅戰中多一份貢獻,是可以的。但是,術業有專攻,教師有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教書育人是其天職,絕不能隨意偏離主業。因為去村裡排查,就隨意翹課,不僅不會對扶貧有幫助,對於農村教育而言,也是極大的損失。這樣的“停課扶貧”,就是一出荒唐的鬧劇,是不折不扣的瞎折騰。

其實,農村教師盡職履責,用最大的熱忱與智慧,把教育搞好,讓農村多出人才,這本身就是在以“扶智”促“扶貧”。

很多人都有感受,一些地方的農民之所以深陷困境,且長期沉溺於“代際貧困”而難以擺脫,主要原因就在於沒有得到很好的教育。教育的缺失,導致人們很難實現社會流動,找不到“向上的臺階”。

農村教師身處農村,責任重大,不僅要時時防範學生輟學流失,也要督促學生開闊視野、努力學習,爭取通過讀書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

可以說,農村教師只要在崗位上,只要手不釋卷,本身就是最迫在眉睫、一刻也不能停的扶貧。一個好的鄉村教師,不啻為一顆火種、一縷春風,化育山鄉阡陌。

一些地方面對脫貧攻堅的任務,不是去想辦法、求實效,卻每每把工作搞成了花架子。看上去轟轟烈烈,好像全社會都動員了起來,實則依然是大水漫灌、形式主義那一套。不僅被幫扶的農民不滿意,各級公職人員也怨聲載道。更關鍵的是,實際效果仍十分有限。就像安徽這位數學教師批評的那樣,把教師們折騰得一地雞毛。

早在去年7月,國務院扶貧辦專門下發通知,要求各地進一步克服形式主義,減輕基層負擔。通知特別要求,各地扶貧部門要建立健全監督問責機制,採取措施預防和糾正形式主義。

扶貧領域中的形式主義花樣繁多、屢禁不絕,當然有監督缺失、問責不到位的原因,但根本上,仍在於一些地方和單位的形式主義積習已深入骨髓,是一種病,更是一種癮,很難短時間內得到矯正。

對此,有關部門理應行動起來,以雷霆手段,切實杜絕扶貧中的形式主義。同時,也要構建正常的政府倫理,加快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步伐,還農村教師一份安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