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扶智、扶稚——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的扶貧實踐

消費日報網訊(何暢)“沒想到這輩子還能趕上好時候。感謝黨、感謝政府、讓我們有了脫貧致富的希望。”在大涼山深處埋頭勞作幾十年的彝族大姐鄭麼拉作,和涼山布拖縣吉為谷村50餘戶貧困戶,參加了村定點幫扶企業實施“生態養殖增收”計劃。抱著憨萌敦實的土黑豬仔,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吉為谷村地處大涼山腹地、國家級貧困縣布拖縣東北。這是一個彝族聚集村落,全村212戶931人中,貧困戶就佔了四分之一。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讓千萬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始終牽掛的事情。

而就在最近這兩年時間裡,村民們都說,村子慢慢變了:村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進村道路乾淨了,房前屋後整潔了,夜晚的鄉村亮起了路燈,輟學的孩子逐漸回學校上課了,新建的民俗活動壩子充滿了歡聲笑語……這一切的改變,都要從村裡的定點幫扶企業——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說起。

2016年,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承擔起吉為谷村的精準扶貧任務。公司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下了一番“繡花”功夫,探索並實行了3+X扶貧工作模式,圍繞民生保障、產業扶持、智力幫扶和個性化的愛心幫扶等工作用心用情用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經過近兩年的探索與實踐,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摸索和總結出一套扶貧要“扶志、扶智、扶稚”的“三扶經”。

先要“扶志”

“父輩有句話,叫‘人窮志不窮’。吉為谷村因為歷史原因,發展滯後。但不能因此沒了志氣、少了活力。要改變,就得先從精神狀態開始。”鄭偉,原是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一名年輕的工程技術幹部,現任公司派駐現場的扶貧第一書記。跟著鄭偉在村裡溜達,碰見貧困戶熱爾色日正在院子裡做衛生。雖然陳舊的土坯房破舊、陰暗,但房間裡卻收拾得非常整齊,生活區、雜物區有序分開,不見一絲凌亂。“我們有比賽,衛生搞得好還可以得到清潔用品的獎勵哦。” 熱爾色日笑著說:“家裡乾淨了,精神都好像好些。”

籃球場上、乒乓球檯旁,吉為谷村的孩子們奔跑雀躍著;三五成群的村民們坐在看臺階梯上聊天嬉鬧……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為吉為谷村捐建的民俗活動壩子,也讓村民們切身感受到了文明衛生的舒適愜意。

“習總書記說,廁所問題不是小事情。我們公司在解決廁所這件事上,沒少花心思。”鄭偉指著民俗活動壩子旁的一幢黃色建築介紹:“這是公司給村修建的公共環保廁所。”

吉為谷村的村民家裡,是沒有專用廁所的。公共廁所剛竣工那會兒,村民們使用挺積極,可沒過多久,就出了問題,沖水便池被菜葉、石頭、瓦片等雜物,堵了一次又一次。為了改變這一微小的衛生習慣,鄭偉除了加強宣傳教育,還按月向村民免費發放衛生紙,並派專人巡查、確保廁所內隨時都備有廁紙。

“以前一到晚上,我們村裡就黑黢黢的,晚上外出根本看不清路,摔過好幾次。”阿博麼子外說,“可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村也有路燈了,比星星還亮,好看。”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為吉為谷村安裝了70盞太陽能路燈。不僅讓鄉村的夜晚亮了起來,更讓村民的心也“亮”了起來。

布拖黑豬是當地特產之一,鄭偉帶領貧困戶開展起“生態養殖增收”示範項目。除了文章開篇提到的土豬,還有土雞。“生態養殖增收”不是簡單發放雞苗、豬仔。在養殖的過程中,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採用的是以獎代補、獎懲結合的方式,通過養殖競賽,對養殖效果好、成活率高、過程管理精細的貧困戶村民給予獎勵,以此激發村民的養殖熱情;對態度不積極、不上心的不僅要批評,還要減少來年的幫扶力度,從而有效促進村民認真做事、自力更生的態度。

婚喪嫁娶大操大辦是彝族地區致貧的主要原因之一。貧困戶阿博次且家要辦白事,原本打算借債7萬元,宰殺10頭牛、10頭豬。鄭偉得知消息後,多次找阿博次且做思想工作,但效果不明顯。鄭偉換了個法子,他說:“如果你堅持要鋪張浪費,那我們公司今後對你的幫扶措施就減半甚至不幫扶,如果你少宰殺牛豬,我們還要評選你為移風易俗示範戶,給你發獎勵。”通過持續的思想工作,最終阿博次且接受了意見,整個喪宴辦下來,只殺了2頭牛、4頭豬,比原計劃節約了5萬元。阿博次且體會到了厚養薄葬的實惠,其他村民也看到了變化和好處。

重在“扶智”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讓貧困戶富起來,光靠輸血是不行的,提升他們的內在動力遠遠大於給錢給物。

公司一方面積極發揮自身行業優勢,在服務布拖光伏產業發展、推動布拖500千伏輸變電項目落地、服務布拖農網升級改造、做好定點村脫貧發展規劃等方面,提供了許多智力技術支持;另一方面,針對吉為谷村各戶的實際情況,鄭偉動員村民持續參加泥瓦工、焊工、廚師、種養殖等實用技術培訓,公司在村裡設立了開展村內環境整治工作的10個公益性崗位,並幫助吉為谷村成立了農機耕作專業合作社,推動村裡集體經濟的發展和培育。

貧困戶阿博日黑家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種植特色中草藥——附子。布拖縣的附子早已名聲在外,而吉為谷村的附子品質相對更好,可鄭偉通過走訪調研發現,當地畝產量遠遠低於同樣以種植附子聞名的江油市。聽說江油市幫扶工作組進駐了布拖縣,鄭偉便趕緊把負責農業的專家請到了村上,給村民講解科學種植附子的新技術,讓多年傳統種植方式的村民耳目一新。同時,通過鄭偉的持續爭取,布拖縣還將吉為谷村列為了中藥材附子種植基地,種植規模達到了600畝。

假史此色,是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捐建的“100畝紅花椒示範種植基地”50戶試點種植貧困戶之一:“我們的幫扶企業說這裡光照時間長,可以試試種花椒。”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發現花椒種植有名產地——四川漢源的三交鄉,海拔和氣候與吉為谷村的特點吻合,便邀請當地技術專家,對村民們進行了系統的花椒種植和採摘技術培訓。如果項目能夠試驗成功,每年可給貧困戶帶來可觀收入。

為了讓村民們從不同側面感受扶貧現場的奮進與激情,感受黨和政府對彝族同胞的關愛,鄭偉組織村民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熱播的,根據涼山州冕寧彝族地區脫貧攻堅改編的電視劇《索瑪花開》。在觀看的同時,還開展了觀影分享壩壩會,讓村民們分享自己的觸動,談怎麼學習別人的做法,以此來激勵村民們自強自立。

貴在“扶稚”

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為吉為谷村修建的公共浴室,是布拖縣建成的第一所免費公共浴室。“現在大家漸漸接受洗澡這件事了,可最積極響應的,還是村裡的孩子。”鄭偉介紹。

在開展扶貧工作的過程中,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逐漸意識到,吉為谷村有許多根深蒂固的文化烙印,而村裡的孩子們,是最早最先能接受並適應觀念轉變的一個群體。從娃娃抓起,成為公司扶貧工作中時刻關注的問題,並通過多種方式加以引導和實踐。

“我回家了,也會把這裡學到的好的衛生習慣帶回去。” 11歲的勒古麼日木,參加了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開展的“大山娃娃看西昌”活動,並在西昌郵局寄給自己的明信片上,寫下了這樣的話。

2017年暑期,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組織40名彝族學生走出大山看世界。除了開闊孩子們的眼界,公司希望藉助走出大山的彝族孩子的所見所聞,向山裡更多的村民進行正能量的引導和宣傳,讓現代文明和衛生習慣影響他們的家庭和周邊的夥伴。

“我愛我的家,我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讓村裡變得越來越美。”14歲的彝族小姑娘納吉麼惹黑正在拾掇著家門口牲口留下的糞便。她身後屋內的床上,整齊疊放著豆腐塊樣的被子。這也是在西昌時,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的志願者們,手把手教她的一項新技能。

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還在村裡籌建了村級電子閱覽室。雖然只有小小的十幾平米,但裡面的四臺電腦、幾百本書籍,正在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看向世界的窗。

“以前我們村裡的女娃娃,很多上完小學就沒再讀書了。”正日呷木大叔正在幫9歲的女兒擦拭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贈送的一套學習桌椅:“他們總是和我們說女孩子也要讀書,還給我們補助金,就讓她繼續上學吧。”2017年的六一兒童節,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青年志願者們來到吉為谷村,幾名女志願者在現場反覆鼓勵村裡的女娃娃們要多讀書、增長見識,希望幫助村裡的孩子們健康成長。

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建立起“微愛SEDC”公益基金,啟動了面向全村初、高中學生的“春蕾成長計劃。這也被中國電力規劃設計協會列為行業公益品牌。基金每月向全村在讀的初、高中學生髮放一筆助學善款(女學生更高),還對村裡考上重點高中和就讀大學的貧困戶學生每年一次性補助,並對優秀學生進行獎勵。2017年,吉為谷村實現了小升初零輟學率的目標,阿博麼子外等兩名失學兩年的孩子找到鄭偉,主動要求返校。

脫貧路上,不能讓一人掉隊。如今,四川電力設計諮詢公司的“三扶”工作,已被吉為谷村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