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岡「扶志+扶智」鋪就致富路

辛鵬

“爭當貧困戶,不如實幹來致富。”青岡縣建檔立卡貧困戶杜春義常掛在嘴邊的這句話,成了他自強不息、脫貧致富的座右銘。

就在他們一家人一籌莫展困苦絕望的時候,2016年春,村裡在精準識別貧困戶時,杜春義家被評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據杜春義介紹:“縣委楊勇書記知道我家的情況後,多次來我家瞭解家庭的實際困難,鼓勵安慰我們不要灰心洩氣,並且幫助我們想辦法、出主意。如何擺脫貧窮的現狀,怎麼做才能走出眼前的困境?楊書記離開我家的第二天,用自己的工資墊付給豬場,買了兩頭成品母豬送到我家,幫助我們發展養殖業,再加上我家原有的一頭母豬,三頭母豬當年產仔54頭。2016年的肥豬每市斤7.5元左右,一頭育肥豬純收入500元左右,養殖一項就增收2.7萬多元。國家又給了好多的扶貧政策,例如學生的貧困生補助、貧困人口的低保、醫藥費上大額的報銷比例,使我家支出少了很多,經濟上的壓力小了,家人和我的精神狀態好了,讓我看到了希望,對生活充滿了信心。”

2017年末,建檔立卡戶動態調整時,杜春義主動提出退出貧困戶,他說:“國家的政策真的很好,可沒有自己的努力也是不行的,我不能再佔著貧困戶這個名額了,把黨的好政策讓給那些更需要的人吧。”在他的影響下,勞動鎮五星村90%的貧困戶都擺脫了靠政策兜底的思想。

杜春義是青岡縣精神扶貧的一個縮影。針對部分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自我發展內生動力不足等現象,青岡縣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並重的原則,深入推進精神扶貧,引導廣大群眾尤其是貧困群眾樹立自立自強、不甘貧困的意識,把“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加快廣大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在推進過程中,青岡縣著力解決“幹部熱、群眾冷”問題,把精神扶貧擺在脫貧攻堅的突出位置,和產業扶貧、異地搬遷、健康扶貧、基金分紅等脫貧措施同步推進,先後在農村開展了“典型人物評選”、 “文化活動大下鄉”、“脫貧楷模”等活動。

貧困群眾最缺什麼?缺錢、缺物、缺資源……五花八門的答案裡,最容易被忽視的是文化、是精神。針對這一問題,青岡縣不斷加強村級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變群眾精神面貌,為他們提供交流脫貧致富信息的新平臺。迎春鎮新華村黨支部書記李洪波說:“自從村裡有了文化廣場、活動室,村民們聚在一起討論最多的是去哪打工、種什麼掙錢這些事。”文化廣場和活動室在脫貧攻堅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是貧困戶向脫貧戶“取經”的好地方。

文化建設不但扶起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志向,還湧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在青岡縣,除了走上自力更生脫貧路的杜春義之外,還湧現出全省“五好家庭”的史春普,全市勞模、種植產業大戶祝秀敏等一大批先進典型。近年來,全縣共有30餘人榮獲市級以上榮譽稱號,榜樣的力量喚起了貧困群眾的脫貧鬥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