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本学期的课程马上就要结束了,很多家长已经开始焦虑:孩子上什么暑假班好?该怎么提高孩子的成绩?为了培养孩子的能力,很多家长不惜投入人力、财力与物力,为孩子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知识教育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家庭中的情商教育也与之并重。

近日,珠海市香洲区广生小学德育副主任、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讲师团讲师刘清霞做客“德行珠海·亲子讲堂”,从情商的重要性入手,为各位家长详细分析该如何避免孩子情商教育的误区。刘清霞提醒广大家长,应重视家庭教育中的情商培养,莫让情商成为家庭教育的“硬伤”。

如何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专家名片

刘清霞,珠海市香洲区广生小学德育副主任、市家庭教育研究会讲师团讲师。

观点

情商将影响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

“孩子在学校怎么跟在家里表现的不一样?”很多家长经常会跟老师抱怨这个问题,在学校的孩子,听话乖巧;在家里的孩子,却喜欢跟家长“唱反调”,甚至“窝里横”。为什么孩子会在家庭与学校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两面性?到底是教育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刘老师提醒家长,出现类似情况,要赶快想一想是不是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出现了问题。

刘老师介绍,成功学里有这么一个观点:在成功的人生中,有“十商”必不可少,其中提得最多的“四商”就是IQ、EQ、AQ和FQ,也就是智商、情商、逆商和财商。中国儿童中心曾做过一项“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在问到父母最关心孩子哪方面情况的时候,绝大多数家长都说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健康,却很少有家长提到情商。

被誉为“情商之父”的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说过:“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情商而非智商。” 他还提出过这样一个公式:成功=80%的EQ+20%的IQ。”即在促使一个人成功的个人因素中,情商的作用占百分之八十,而智商的作用只占百分之二十。如果辩证看待智商和情商,最低限度应该是相生相成。

“很多家长在跟老师交流的时候,总会抱怨孩子在家里的表现跟在学校不一样,孩子在家里面表现出的顶嘴、发脾气等行为,其实就是情商低的表现。”刘老师认为,情商对孩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对孩子以后的事业发展以及生活是否幸福都有积极的影响。当父母发现孩子情商低时,需要赶快给孩子提供相应的教育,防止孩子“高分低能”。

刘老师提醒广大家长,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里平衡的能力。所以孩子的成功离不开情商教育,情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成长及未来的人生发展,会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否。

高情商的家长才能教出高情商的孩子

刘老师介绍,“情商”这个词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提出的。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就是管理情绪的能力,同时强调父母们需要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情商,而情绪自控能力往往就是培养高情商的关键。

刘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她曾经带过的班级里有一个孩子叫小凡(化名)。小凡很让老师头疼,不爱学习,上课爱起哄,几乎所有的老师上完课都得来学校德育处诉苦一番。她找孩子聊天,问孩子父母平时在家里都干什么。小凡说,爸爸妈妈没事做,天天在家里玩手机。在家长会的时候,刘老师跟孩子爸爸反映了这个问题,家长却表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不会说话,说不过孩子。其实,老师已经从谈话中了解到,爸爸每天早中晚都接送儿子上下学,但在孩子眼里,却成了家长因为没事做,才天天接送孩子上下学。

在刘老师看来,孩子不爱学习、不懂感恩父母,除去智商让人担心,情商同样让人忧心。从家长身上不难发现,这位爸爸对孩子的情商教育等问题走入了一个误区。家庭教育能否成功,关键是一个方法的问题,即家长对孩子感情“宽”与“严”的分寸把握。要把握好这种分寸,就要求家长具备很好的感情自我调节能力,而情商则是一种调节感情最实用、最有效的工具。

那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呢?刘老师提醒广大家长,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高情商,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身作则,才能做孩子情商教育的好老师,有能力让孩子也拥有高情商。

建议

“六型”家长不可做 情商应对有“三法”

“所谓‘六型’家长,指的是独裁型、纵容型、溺爱型、经济刺激型、暴力型、威胁型。”在刘老师看来,想要教育好孩子,这几种类型的家长都不能做。

刘老师认为,对孩子的情商教育不仅是理论性的教育,而且需要家长自己首先拥有高情商,在这一前提下,当家长和孩子相处时,孩子才能在无形中受到良好的情商教育。因此,家长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一个高情商的榜样。

家长如何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刘老师建议家长可参考“三法”。

第一是佛系法。这个方法很简单,当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即便怒火直冒,也要在心里默念三次“亲生的”。

第二是数学法,也可以称为冷静策略。当家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时,拿出手指,从一数到十,并且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和数的数字上。这样可以“人为”地控制大脑,避免被负面情绪所控制。

第三是语文法,又叫问题解决法,一般分为六步。一是倾听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二是归纳孩子的观点;三是表达你的感受和需求;四是邀请孩子和你共同想办法;五是写下所有想法不做评价;六是共同决定这些意见是去掉还是保留,并商定如何将计划付诸行动。(珠江晚报 记者 宋一诺 摄影 程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