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需趋利避害,培养“互联网+”思维

引言

利用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已是大势所趋,并成为我们判度一个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准。所以,当我们去看现今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几乎每一个教师都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但当我们理性的审视这些课堂的时候,也会发现,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把信息技术运用的恰到好处,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甚至出现教师成为信息技术的工具,被信息技术所控制的局面。

不可否认,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已经普遍被采用。由于历史学科中历史事件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发生的事件无法再现,教师利用现代化的电教手段能较好的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知识,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更能加深学生对历史材料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改变对历史学科的淡薄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但综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笔者认为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时,教师要做到恰到好处,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下面就高中历史信息化教育的不足以及如何消除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负面作用的策略展开阐述。

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需趋利避害,培养“互联网+”思维

高中历史信息化教学中容易出现的三个问题

1、忽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身份。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是教和学紧密结合不可分割的重要组合。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学,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而只注重教师的教,这样的教学暂且不说脱离了教育的原则,恐怕教学效果也会不尽人意。

不难看到一些历史课堂,在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时候,出现师生交流和讨论大打折扣的现象。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他们喜欢新奇,也容易被新奇分散注意力,所以,当学生们被教师的信息技术所展示的精彩吸引走了大部分的注意力和精力的时候,学生就成了课堂之外的观赏者,他们的注意力更多的不是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上,而是集中在欣赏观赏那些精彩的视频资源和图片资源上了。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制作课件就成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了,甚至可以说这是教学的核心。课件的设计要从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要忠于教材而高于教材,要围绕教学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也就是说,教师在制作课件时,需要从教学目的出发,围绕教学重点精心准备。历史图片与视频在网络资源中可以说汗牛充栋,教师要学会筛选这些图片和视频,如果只想着显示效果的吸引力,只想着怎样让课堂变得热闹,那就会出现喧宾夺主、哗众取宠的结果,效果当然也就会大打折扣了。

2、忽视教师在“教”中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育学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则是教的主体。这就警示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既不能忘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忽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所以,始终需要我们记住的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是用来辅助我们进行教学的工具。也就是说信息技术不能代替教师,我们不能夸大了电教手段的作用,过分依赖它,忽视传统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因为传统教学,讲究的是师生之间利用语言、行为等互动方式进行教学,所以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讲授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和教师发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提高学习效率。当然,传统教学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投资成本低,比较经济等。所以,什么时候选择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什么时候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也需要进行通盘的考虑,切不可让自己反而成为了信息技术控制下的工具。

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需趋利避害,培养“互联网+”思维

如何消除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有其不可否认的强大优势,但如果教师没能准确把握课堂的主旨,则容易出现滥用、误用,从而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无法达到教学的目标。怎样最大限度的发挥信息技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优势,又能消除信息技术在运用中产生的负面影响?笔者觉得最终还得靠教师自己。这需要教师理性的认识,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做好信息传递量的控制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高中课堂的设置一般都是45分钟。在这45分钟里,教师能够教给学生多少内容,在教学课件设计时,教师应该有清楚的了解。根据笔者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在注重师生互动的情况下,一般一节课能够容纳的PPT在18页到24页。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过大的信息量其实质是信息污染。所以,如果教师在做课件时,把有用、没用的文字和图片等一大堆资料简单地堆砌到课件里,一节课播放四五十页PPT,几十张图片、几个动画,几段影视材料,其结果只能是走马观花、应接不暇。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的时候,需要本着讲求重点突出、内容精炼的原则,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们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和学生可消化信息量的把握,在选取历史教学素材时,要宁精勿滥,精心选择那些与课堂的知识点紧密相关的材料,可有可无的材料,哪怕很精彩,也要舍弃掉。

2、做好信息展示速度的控制

在信息传递的速度上,信息技术也有其强大的优势。一段文字或者表格,一段史料,在传统教学中只能采用抄写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这样不仅耗时,而且费力。信息技术传递信息的高效性,为课堂节省了很多时间并扩充了课堂的容量。但是,随之而来,却出现相应的问题,如果速度控制不好,容易出现这些信息一闪即逝的现象,在下一个新信息展现出来的时候,学生可能还在回味上一个内容,还在努力理解和消化上一个知识点。这样,就会出现信息衔接上的矛盾产生,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历史课堂是非常注重知识结构和知识联系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需要留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这些知识进行消化,也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记录好笔记。当然,如果教师能够配合使用好传统教学中的黑板板书,对学生的学习将会是非常有利的。

3、培养 “互联网 +”思维模式下的历史教学

我校目前正在大规模推广智慧课堂教学,师生在课堂中均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互动。互联网因传递信息快、反馈信息及时的优势,在智慧课堂中成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因此,也深受教师的喜欢。在高中历史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较为落后,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限制了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提升。而在当前“互联网 +”思维模式下,教师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等特点,让学生围绕某些主体自主查找信息、论证相应的观点,实现小组合作,构建探究式课堂,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与“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构建高效率的历史教学课堂。

高中历史教学的信息化,需趋利避害,培养“互联网+”思维

结 语

总之,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国家也在大力的推广并做了周密的政策部署。但我们也需要注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把握好了会成为我们教学发展的催化剂,把握不好,则会成为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如何在信息化浪潮中趋利避害,我们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