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馬再放大招:機器人炒菜、智能送餐,要搞顛覆性新餐飲

盒馬再放大招:機器人炒菜、智能送餐,要搞顛覆性新餐飲

盒馬南翔店機器人餐廳,一個呈現“邊際遞增”效應的統籌法樣板。

核心導讀:

1.為什麼說盒馬機器人餐廳是一次想法的創新?

2.盒馬如何基於統籌法節約了後廚和顧客時間?

3.面對同類競爭者,盒馬如何取得長期的優勢?

線下零售的業態創新和門店改造,速度與難度都比線上複雜。既要線上線下深度融合,又要前端(門店體驗)後端(數字系統)完全一體。

線下不像電商,商家和顧客之間的面對面式互動,其實只有快遞員送貨上門的規定動作。而線下零售的生產作業和顧客體驗,不僅是一體式的,人(店員)和人(顧客)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互動接觸。

這方面,餐飲業表現的尤為突出。餐飲的商品交付,因為需要現場製作(炒菜),現場體驗(吃飯)。商品的標準化、數字化;作業的流水化、自動化。不能說完全沒有,但是其水平程度相比零售業的數字化升級,差著不是一個年代。

零售業有一個新零售。餐飲業需要一個新餐飲。

當前整個餐飲行業受數字經濟浪潮的影響,資本和創業者已經集中湧入新餐飲領域。遺憾的是,沒有誰敢於圍繞著廚房(烹飪、流程、服務)做新餐飲事情。

在很多人眼裡面,炒菜是廚師才能做的活,而廚師炒菜本身是個手藝活。手藝活不可能標準化,不可能數字化,更不可能自動化。

難度確實太大了。

但是盒馬CEO侯毅(花名老菜)很喜歡打破難度。他很喜歡用想法,用方法去打破很多不僅看似,也確實是不可能打破的難度。

盒馬,是全行業第一個圍繞著廚房作業和堂吃體驗,做顛覆性新餐飲項目的模式闖關者。其實,盒馬連炒菜這個純人工才能做的活,也實現了機器人自動化。

我們使用顛覆性這個詞,很清楚在線下零售是不能輕易用的。否則消費者實際到店體驗一番,覺得沒什麼顛覆,效果適得其反。

然而顛覆這個詞用在盒馬新餐飲項目,可能力道還嫌不夠。在盒馬鮮生全國首個機器人自動化餐廳——上海嘉定南翔店裡面,盒馬圍繞著廚房和堂吃做的改變,更像一次想法的飛躍。

1

技術分析:一次極具想象力的創新

如果你是一個消費者,走進了盒馬鮮生上海嘉定南翔店,你一定會大腦宕機幾秒鐘。店裡吃飯的地方,更像一個自動化設備展廳。

一個4000平米的盒馬鮮生門店,一分為二。一半是貨架,一半是餐廳。貨架和餐廳的連接處,是一個類似物流倉庫的透明玻璃房。裡面一個自動機械臂,操控著從貨架來的新鮮食材往廚房窗口輸送。

這個應用於冷庫環境中(4°)的機械臂區域,作為食材暫停區,在高峰期或客流量大的時間段,顧客可提前在APP預定,暫存在冷庫中,保證食材的新鮮程度。當消費者就位後,系統通過機械臂自動地取出送往加工,極大的縮短消費者等待時間。

也因為這樣,如果你是一個零售和餐飲的從業者,走進了盒馬鮮生上海嘉定南翔店,你一定會開懷大笑。你會覺得,只有侯毅,才做得出這樣的餐廳。

這分明就是一個在數字化物流深耕多年的人,並且此刻在腦袋裡依然揣著無數個物流創意,再結合現在身處數字化新零售的業務需要,順便將過剩的創意用在了餐飲業。

盒馬鮮生南翔店的自動化餐廳,就是侯毅這個物流“超人”在想法上的飛躍創新。

用物流的數字化作業方式,比喻盒馬南翔店的自動化餐廳,是因為它真的做到了把新餐飲的顛覆著力點,發揮在廚房作業和堂吃體驗方面。

落實在顧客體驗的過程,貫穿在從顧客進店到吃完離開的全過程。

盒馬再放大招:機器人炒菜、智能送餐,要搞顛覆性新餐飲

圖為烹製好的菜品,亟待自動傳送至桌位的顧客

一個顧客,想到南翔店就餐,他會首先在入口處看到多個提示電子屏或易拉寶的提示:先在門口選座機上選定桌號,然後入座後用盒馬APP掃桌碼點餐,再等著桌子旁的自動化傳輸設備,送來菜品。

這是一個大概粗略的介紹。詳細的流程,要從桌位開始討論。這也是為什麼,盒馬要在進門口就提示顧客,一切就餐的開始,是從選座起。

就像整個盒馬的業務,是以門店為載體,用APP發起顧客的全部消費行為。在新餐飲部分,在南翔店的自動化餐廳部分,則是以桌位為載體,用APP發起就餐的需求。

顧客需要坐在位置上點餐,是需要基於“人桌一體”後,所有的廚房生產作業,才能實現“後廚-桌位”的作業動線的一體化。

“後廚-桌位”的作業動線的一體化,是盒馬新餐飲的精華所在。也是盒馬敢於圍繞著廚房作業,改變顧客體驗的根本所在。

顧客點餐完畢,系統傳輸到後廚,後廚開始按工序流程操作。其中,很多可以模塊化、標準化的菜品,其部分菜品的烹製過程,已經交由機器人自動完成。

比如,氣蒸一條魚,因為本身就存在一個蒸菜的等待時間,盒馬就把這道菜的烹製,機器人化了。時間上,盒馬引入的微波蒸、烤和自動化炒菜設備,讓蒸熟一條魚只需11分鐘,比傳統設備烹製還要快50%。也就是說,只要人工完成菜品的淨菜和半成品狀態,塞進機器設備裡,出來的速度不僅快,出來後就是一道可以直接吃的成品菜。

當然,實際的後廚作業,奧妙遠遠不止於此。我們在這裡要說清楚其奧妙,就必須放大後廚作業的全程數字化。

整個後廚作業,有一套數字化後廚管理系統。菜品從下單到粗加工、精加工到熱加工,每一個環節(節點)都被系統記錄。每一道菜是哪個客戶下單,又是哪個廚師加工,它在幾點幾分的加工節點都是全部透明。

一方面提供顧客一個全程的可追溯,另一方面後廚管理也可以做到絕對的清晰數字化,讓每個人的工作效率既透明又可控。

一道菜從後廚出產後,它會被放入到盒馬獨家研發的智能送餐的系統(AGV)。也就是形似一個方盒型的機器人,在一個類似保齡球滑道上,方盒機器人自動滑到顧客桌位前。然後語音提示顧客,可以端到桌上開吃了。

盒馬再放大招:機器人炒菜、智能送餐,要搞顛覆性新餐飲

圖為傳輸菜品的(AGV)設備

盒馬AGV在新餐飲的產品意義,絲毫不亞於在新零售上的門店懸掛鏈的創新。這套設備,通過聲音、圖像等多種混合感應技術,實現障礙物識別、躲避,菜品檢測。確保出餐後AGV送餐速度平均在40秒左右內完成,遠比傳統服務員人工傳菜的精準度和速度,也節省人工成本。

以上就是盒馬自動化機器人餐廳,從顧客進店到上菜開吃的全部流程。

這就是為什麼剛才反覆強調“後廚-桌位”作業動線的重要性。在盒馬的自動化餐廳,正是因為整個作業動線,確保了作業動線的固定、動線首位交互的自動化、機器人化。

盒馬這個餐廳,才敢於圍繞著廚房和炒菜,做新餐飲的全鏈路自動化顛覆。而這,也是上文為什麼要反覆強調,這是一個物流界人士(侯毅)開腦洞的創意。

2

商業價值:統籌法的邊際遞增

說完了盒馬自動化餐廳的技術性價值,該說說這個餐廳的商業性價值。

盒馬自動化餐廳,極好的解決了堂吃餐飲的時間、成本和效率問題。自盒馬誕生以來,堂吃生意一直很火爆,火爆到盒馬店內桌椅不夠座。

可是,桌椅不夠座,只是堂吃餐飲效率問題的表象。其根本問題,發生於訂單產生、訂單生產和訂單交付的時間效率太低。

一個顧客在餐廳,點完菜到上菜的時間,通常餐廳會提供一些涼菜或小菜開胃。其實,這個過程不過是一種打發時間的被動方案。

同時,後廚作業過程中,就餐高峰期的作業效率一直上不來。好的餐廳在中晚餐高峰時間,從落座開始,到點菜在到上菜,平均至少需要半小時等待。後廚在處理集中訂單的作業炒菜過程,也會效率降低。

以桌位為訂單履約中心的自動化新餐飲,盒馬採取的策略,自動化設備和數字化運營是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基於一種數學家華羅庚提倡的“統籌法”邏輯,在時間的維度裡,將成本和效率最大化。

盒馬再放大招:機器人炒菜、智能送餐,要搞顛覆性新餐飲

圖片右邊藍色設備,為機器人炒菜設備之一

也因為這樣,盒馬的自動化餐廳,接待100人同時就餐所配置的設備和人力,即便增加到200人,除了增加場地桌位,其相應的設備和人力,並不需要太多的增加。

統籌法,統籌的既有盒馬的整個業務流程,也有顧客的時間效率。整個業務體系,體現出高度的“邊際遞增”效應。

這也讓上文提到的玻璃房自動機械臂,有了很清楚的功能理解。當顧客提前在手機APP上點餐完畢,盒馬提供顧客到店後,很快就能開吃的時間效率極優方案。

盒馬烹製的時間,就是顧客來電的路途時間。而這個自動機械臂,就是提前在高峰期備好食材,並確保食材的新鮮。

另外,盒馬以進口海鮮聞名的餐飲體驗,讓很多家庭類消費人群走進盒馬吃飯。家庭餐飲特有的量大、人多、就餐時間長、講究性價比的特徵,也讓盒馬自動化餐廳的商業性價值,發揮的特別有針對性。

因為盒馬南翔店半店半餐廳的設置,在餐廳區就餐的顧客,所需要的酒水售價,也遠比一般餐廳更為實惠。

盒馬再放大招:機器人炒菜、智能送餐,要搞顛覆性新餐飲

圖為食材暫存冷藏區的自動機械臂

5月底,京東在北京召開的618誓師大會上,提出了一個“無人餐廳”概念。

坦率的說,京東“無人餐廳”概念,幾乎和盒馬自動化餐廳,一摸一樣。盒馬南翔店,開業於今年1月。這讓外界很難不去質疑,京東無人餐廳對盒馬自動化餐廳的“借鑑”。

但是深度的“借鑑”,原創者和借鑑者之間,並不會因為模式的雷同,而走出雷同的發展路徑。

還是那句話,盒馬的這個自動化餐廳,完全是侯毅這個跨越物流、數據系統和零售的複合型大腦的一次想象力的突破。

也就是說,盒馬自動化餐廳的第一優勢,不是機器人,不是自動化設備,也不是門店體驗,甚至不是數據系統。

而是——想法!

就像電影《一代宗師》裡面,梁朝偉扮演的葉問,在與王慶祥扮演的宮寶森,就一塊餅掰不掰得開的較量中,實際贏得的勝利,是南派葉問在想法上,超過領先了北派宮寶森。

太有想法的項目,會讓項目的原創者,在今後的項目進化迭代上,一直由想法驅動,由想象力驅動。

加上侯毅又是出了名的門店快速迭代的操盤手,盒馬自動化餐廳在後續的持續變化中,它的借鑑者和模仿者,要不要實時跟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