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呼叫105739026
二戰時期,是個大型貨輪都能改裝成航母,隨便裝個木質甲板就能用,相配套的艦載機都是螺旋槳飛機,質量很輕,零式才1噸多,起降距離才幾十米,那時候的航母和戰機技術難度不高,在戰爭體制下,那就可勁地造唄,年產航母都是十幾艘幾十艘計算,年產飛機動輒幾萬架,二戰時期的空戰,不怕沒飛機,只怕沒有足夠的燃油和飛行員。
到了現代,噴氣式戰機不斷迭代發展,質量動輒幾十噸,載彈量大幅提升,起降距離普遍超過100米+,還需要彈射或滑越式甲板才能起飛,起飛時,戰機的尾流溫度極高,航母甲板得配上特種鋼,這種鋼沒幾個國家能生產。航母和戰機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對戰機飛行員、航母工作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應的設計和建造成本也越來越高,越往後,越成了燒錢燒大錢的體系,而現在,航母戰鬥群只有大國才玩得起。
二戰時期,各參戰國幾乎都進行了徹底的戰爭動員,幾乎所有的國家收入都耗在了戰爭上,二戰時期美國人的個人所得稅也高達95%,舉國為戰爭服務,全國的青壯年也普遍被徵發上戰場,由於軍費的極其龐大,全國資源的傾斜,使得造航母或改裝航母以及製造飛機變得極其快速,最快的紀錄是7天一艘航母下水。
如今,一般國家的軍費都不超過GDP的3%,只有二戰時期的零頭,軍費能超過300多億美元的,也就美國、中國、英國、印度、沙特、俄羅斯、法國、日本、德國和韓國,而目前一個航母戰鬥群加上配套幾十架艦載機,光成軍的成本就要上百億美元打底,而之後,每年的運行和維護成本,又是至少幾十億美元,這還不算這個戰鬥群至少大幾千工作人員的薪資福利,這些都是精英啊,算算一年又是至少小几十億美元,這樣算算,即使你有個三五百億美元的軍費,如果養個2個航母戰鬥群,基本上就把軍費洗乾淨了。
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後戰機等尖端軍事裝備的技術要求和建造難度會越來越高,能造的國家也會越來越少,就目前而言,能擁有造核動力航母和五代機甚至六代機的潛力的國家,也只有中美兩國,別無分店,蘇聯留給俄羅斯的技術儲備也差不多用完了,俄羅斯在下一輪的軍事技術發展中將不可避免地出局。
雲中史記
謝邀!二戰時德國有2000多架戰機 ,日本共有23艘航母。為啥現在戰機和航母這麼難造?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首先要回顧一下戰鬥機和航母的發展歷程,一戰和二戰相隔時間不長,一戰時期戰鬥機初為軍用飛機,他主要是起著運輸、偵查、校正火炮位置的作用。其特點具備飛行性能良好、機動靈活、火力強大等特點。那時敵我雙方飛行員空中相遇時的攻擊手段五花八門,如手槍、石塊等企圖幹掉對方,這就是空戰起源。
在1915年德法兩國飛機互相攻防升級對抗中,雙方不斷賦予了飛機新技術,如法國飛行員加洛斯駕駛裝備了"偏轉系統”的L型飛機擊落了德軍一架飛機,取得丁戰鬥機歷史上第一次勝利。而隨後 德國人馬上裝備了“信天翁"即“福克"E3戰機,其特點是運用了當時德國最先發明的"機槍同步射擊"這一最新技術。其優異的飛行性能和強大的火力成為一戰中性能最好、擊落飛機數量最多的戰機。成為協約國最可怕的空中殺手,被協約國方面稱為"福克式災難”。
伴隨著二戰開始,攻防雙方不斷上演的矛與盾的攻防遊戲中,對戰鬥機在戰爭中的作用不斷賦予新的要求和性能,同時又由於德國當時在歐洲也屬於世界性強國,擁有強大的工業製造能力和實力,所以在二戰時就擁有2000多架戰鬥機。但隨著現代科技的突飛猛進,世界各軍事大國為了鞏固自己的國防,防止霸權主義獨霸全球的軍事野心,不斷地強化自己的領海領空,這就為戰鬥機賦予了新的特點使命,需要配備各種搜索及瞄準火控設備和優異的隱身性能,同時能夠全天候的攻擊敵方所有空中目標。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由於不斷加強教育投入,促發國人的學習熱情,廣泛獵取和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在工業化的道路上高速發展。隨著國力上升其野心也開始澎漲,同時也逐漸開始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併為發動侵略戰爭開始準備。日本在二戰時參與作戰的航母共有23艘,這些航母有自行研發的,也有以民用和商用船隻改造的。其中有二十艘分別在二戰中被擊沉或擱淺,有的被重創後解體甚至結局不明。
而現在的航母,與二戰時期的航母已有天壤之別,被稱為海上的移動國土,擁有航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實力象徵。因此就要求他具備全方位的功能,象美國最新的"傑拉德-福特”號航空母艦,其造價預計會突破150億美元。所以說地主家也無餘糧了,能玩得起航母的人也才能真正配得起"大國”二字的人。
西秦懶仙
問一下十多噸的鐵坨從五樓高扔下來是什麼後果,然後再理解為什麼現代的航母越來越少了,而且其實和二戰前期比也沒少幾條。
再說二戰航母,貨船上面鋪個木板都能叫航母,可不是好弄麼,而且當時的戰鬥機都沒有現在戰鬥機的掛彈量大,
艦載機憑藉自身動力就能從航母上起飛,而且小巧玲瓏,運作簡單,兄弟們加把勁啊就能推走了。
現在這空重十多噸的,實在不是那個年代的戰鬥機可以比的。
(護航航母現在的地位差不多就是這個的地位)
而且降落速度也是快了不知道多少倍,當年的戰鬥機的平均水平也就五六百的速度,降落時候一百多二百已經很了不起了,現在的戰鬥機降落的時候動輒三百多的速度,
降落可以說十噸多的東西當一下扔下去砸甲板上,航母要是設計的簡單扛得住這麼大的重量嗎。造砸漏了。
所以現在的航母為了適應艦載機大型化高速化進行了特別多的改進,比如說,斜角甲板用來應對高速降落的艦載機,彈射器輔助飛機起飛,特地增強的甲板結構,應對降落的衝擊力,越來越厚的飛行甲板,承載戰鬥機的重量。這些可都是錢啊。燒錢心疼啊。
再說別把艦隊航母和護航航母弄混啊,艦隊航母造起來很費事的也是好幾年才一條,不像護航航母一造一大群的美國造了一百多條,英國也好幾十的。
還有現在的軍費比例真的很低,3%左右而二戰以前麼平均水平都快在10%了,戰爭狀況40%的財政支出都在軍費方面
美國二戰前期那個時候沒爆產能也才五六條航母,後面一百四十多條,
現在十多條。要是需要四五十也不難。
英國那個時候也是五六條但是怎麼說呢一萬多的航母也就當時還算航母了,現在我們管那些航母叫玩具
所以嘛航母的數量其實還是那樣,英美日每個國家五六條左右成了美國十一條,剩下的五六條還行的,數量差距不大啊,又不是戰爭狀態要那麼多幹嘛。所以,真需要航母的時候也會有一大群平甲板的。
再加上一種小平頂麼甚至比二戰前期的航母還要多啊
尋找丟失的方向盤
二戰時期飛機和航母與當代的飛機和航母是兩碼事。受時代和工業,科技的侷限,二戰時的戰機還在初始階段,最先進的戰機才裝機炮和掛彈,戰鬥機的發動機都是單發蝸漿發動機,(轟炸機有多發)。好多一戰留下的飛機都是木質結構,人工投扔炸彈,飛行員用手槍對戰……。二戰早期的航母,多用商船改造而成,在船頂上安裝行架,鋪上木板充當“跑道”,供飛機起降。那時的飛機即輕又簡,都以公斤計重,起降航程數十米,甚至可以“排隊”起降。一艘航母排水量不到萬噸,可載機百餘架。其製造週期極短,造價極低。
反觀現代戰機和航母,三代艦載機自重達三十多噸,噴氣發動機出口溫度數千度,起降航程數千米,且不說它的衝擊力,起降都靠彈射和欄阻,資金更不用說,一架戰機上億美元,足可以改裝一艘航母了!
光艦機上的航電系統的代價,足可以建一個二戰最先進的航母編隊了,更不用說那些高科技含量的代價了。一個國家,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工業製造,裝備,科技水平,想都不敢想。送你都養不起。你說難不難?!
老頑童42
1.過去的戰機和航母,對技術、資源的要求遠沒有現在這樣高,同樣是飛機,紙飛機和F22能一樣嗎?過去的螺旋槳飛機以目視攻擊為主,雷達、火控、導航、戰場態勢傳輸之類都是沒有的,起降條件要求也簡單。而現在就不一樣了,幾十噸的重型戰機砸在甲板上,靠攔阻索+著艦鉤短時間、短距離內將動能迅速降為零——光這一點,沒有一定工業基礎的就玩不轉。
2.同樣,過去的航母也簡單,說白了就是螺旋槳飛機起降平臺+倉庫,指揮就靠無線電,航空武備無非就是各種機槍子彈、中小型航彈和魚雷,而現在的航母則複雜得多,各種雷達設備、電子設備、指揮中心、近防武器,航空武備則從魚雷到防區外攻擊武器樣樣俱全,艦載機又包括了從反潛直升機到固定翼預警機等多種不同型號,所以,真正能造得起玩得轉的,也就沒幾家了。
3.最後,造船花錢,養船同樣也花錢。戰時體制和平時體制不一樣,一是軍費比例高,資源往軍方傾斜,二是會採取很多必要措施和應急措施以應付戰時需要,日本大爆了一二十艘航母,其中很多也就是從大型艦隻船隻改裝而來的。美國44艘博格級護航航母,用的也是C3貨船的船體,這都是戰時體制的表現。
深藍防務
很簡單,因為現代武器的科研和技術成本不一樣,加上現在是和平時期,沒必要保有大規模的常規武器裝備。
我們不妨來看看二戰時期的武器成本:二戰時期,美軍一架戰鬥機的成本估計也就才2-3萬美元而已,而轟炸機也不過幾十萬美元。再看看今天美國的F-22,動不動就上億美元一架的成本,還沒算上高額的維護和保養費用。
過去二戰時期的武器,技術和科技水平都不高,因此不僅成本低、研發時間短,還容易保養。因此,在二戰時期,為了適應戰爭需求,美蘇德日等強國,都需要快速大量裝備這些武器。今天就不同,那些先進的三代、四代戰機,都是集中一國之力來研發和生產的,不僅研發時間長,成本和保養費用更是巨大。
別說是F-22了,就是一架普通的梟龍戰機,也要1700萬美元的價位,如果要保有2000架的規模,單是購機就要數百億美元。但是,還有配備維修線、武器裝備(比如一枚就要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美元的導彈)。試問又有哪國能負荷得起?
飛機尚且如此,一艘航母就更加複雜了。它涉及的更是一整套複雜的作戰系統和戰略配套,那投入的人力物力就更加可怕了。
最後就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和平的發展環境讓軍備競賽逐步被科技和經濟競爭所代替。現在很多國家都不願意在和平時期繼續保有巨量的常規武器,反而會願意花錢去研發和生產高尖武器和戰略武器,以量少而精的武器裝備來打贏現代化的戰爭,才是最實在的。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要明白什麼是戰時,戰時和平時不一樣,平時國家維持軍隊運作的軍費只佔6%左右,最多不會超過15%。而戰時這個數據會提高到40%以上。全國工業都會像軍用物資傾斜。就像中美俄這種體量的國家,在戰時軍工產能翻10到20倍是很輕鬆的,中國最快可能幾個月就能造出一艘航母。比方說農村的小作坊,今天在生產衣服鐵拉鎖頭,戰時圖紙給你你就改生產航母螺絲釘了。平時你生產漁船,戰時給你圖紙你給我造驅逐艦艦體。最後全國統一調配 模塊化組裝。你別看日本有個三菱重工,戰時他轉工可以造軍艦。這點日本和現在的中國比不了,工業產值不是幾個企業能就能左右的。第二二戰時期的航母和現在的是兩個概念,和現在比起來二戰時期的航母就是個能起降飛機的大甲板而已。實際日本一大半航母都是運輸船改裝的。
菊花一圈毛
我覺得是那時候他們有錢,雖然現在也很有錢,但是他們從滿清手中獲得的賠款白銀都是按億兩為單位的,這部分賠款可能是他們那種國土面積小,人口少的國家的幾十年的國庫收入,有了錢肯定就有了資本大量製造武器裝備,人一般錢來的快花的也快,國家也是由人操控的所以他們花起來一點都不心疼。大多數人有了錢就開始膨脹,為所欲為,免不了就會打架鬥毆,國家也是如此,這些搶的鍋滿盆滿的國家有了錢就有了底氣,同時也知道了周邊的國家都有錢了,就想給他搶過來,戰爭就爆發了,日本因為離中國近,就想近水樓臺先得月,把金主連鍋端,結果沒端起來被鍋給砸了腦袋,最後大家的錢都花的差不多了戰爭就停歇了,誰都沒想到遠離戰爭中心的美國成了最後的贏家,可謂是大發戰爭財,別的國家都因為打仗打窮了,只有他打仗發了財
鶴之雅
二戰時期的主力戰機實際是就是類似汽車發動機驅動螺旋槳飛行的鐵皮盒子,甚至在鋼鐵不足的情況下用膠合木板造飛機,當然可以像造汽車拖拉機一樣幾萬幾十萬的製造,航母也是一樣!
而現代戰機航母則是高精尖的發動機機體材料乃至高度複雜的飛控系統集成的武器,造下來飛機動輒幾千萬美元,航母造價幾十億上百億美元,是汽車造價的千倍萬倍,當然也就不可能像二戰飛機那樣大量建造了。
光華
個人認為得從兩方面來說,一是兩個時代科技水平不同,所以研究出的戰機和航母也不同,就拿戰機來說,如果讓如今的三代戰機去打那時的噴氣戰機,結果就不言而喻;二是當今世界的格局不同,戰爭時期所有的發展都是朝著武器製造發展,而其它的產業就會相對停滯一些,也可以換種說法,如果中國把全部的基建都停止,把全部的中心都放在武器製造上,這又是另外一種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