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记忆日久弥新!宝鸡日报整版报道眉县扶眉烈士陵园

近日,记者来到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只见前来祭奠的市民络绎不绝,人们聆听英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丰功伟绩,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可以揭示它的未来的方向。”

让红色记忆日久弥新!宝鸡日报整版报道眉县扶眉烈士陵园

回望中国现代革命史,扶眉战役这一段,我们不能忘却英勇献身的 3000余名战士,还有此次战役对于解放大西北的重要意义,更难以割舍其中蕴含的精神财富。

红色文化如何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焕发出新的光彩?日前记者深入眉县进行了采访。

“国字”称号背后的历史价值

3月 28日,阳光如同金色亮片,洒落在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的角角落落,庄严的国歌、真挚的鞠躬礼、深情的凝望……红色文化涤荡着人们的心灵。当天,来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悼念烈士的团体和个人,一拨接着一拨。

让红色记忆日久弥新!宝鸡日报整版报道眉县扶眉烈士陵园

近年来,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收获多个“国字”称号: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这里还是陕西省干部培训党性教育基地、陕西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

到底哪些因素支撑起这沉甸甸的命名?记者在与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任晓峰交流时了解到,其一,取决于这场战役的历史定位。 1949年 7月 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二、十八、十九兵团,在彭德怀、习仲勋同志的指挥下,在以扶风、眉县为中心,东起咸阳、西至宝鸡、北涉西兰公路、南临秦岭北麓的广大地区,向胡宗南主力发起总攻,经四昼夜决战,一举歼灭国民党军 44000余人,彻底结束了胡宗南在西北的反动统治,为彻底解放大西北奠定了胜利基础。

其二,取决于人们对这场战役的深入解读。扶眉战役是解放战争这首伟大史诗中的雄壮章节。这场战役有能攻能守的第 10师 30团、第 2师 4团 2营,还有人民英雄罗光东、王学礼,全国战斗英雄马宜生、丁兴发,特等战斗英雄陈官印、张三娃,战斗英雄王玉、张春槐等,这部英雄的奋斗史、抗争史,足以被后人铭记。

其三,取决于祭奠者、瞻仰者凝聚的精神气象。扶眉战役烈士陵园建园以来,接待祭奠者、瞻仰者累计已达 130万余人次, 1982年 10月,开国元帅、扶眉战役总指挥彭德怀的夫人浦安修同志来祭奠革命烈士; 1984年,扶眉战役战斗英雄、后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的马宜生来陵园缅怀革命战友; 2001年,烈士栗政通的侄儿,时任陕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的栗战书来陵园悼念革命先烈; 2004年 7月,原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来到这片他曾经战斗过的热土悼念老战友; 2014年,时任总装备部部长的张又侠上将、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同志来陵园祭奠先烈;原二兵团四军十师师长、后任兰空司令员的刘懋功和原空 11军副军长陈汝义曾多次来陵园凭吊,这些老领导、老革命、烈士家属用亲身经历为下一代讲述历史,告诉我们要牢记先烈精神,为国奋斗。

一部读不完的大书

人们来这里收获了什么?记者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进行了参观。

在战役群雕前,清晰可见战士们稚气未脱的脸庞;在渭北平原的骄阳之下,他们身上那股浩然正气动人心魄。在庄严的烈士纪念碑前,只见十余名共产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映照初心的圣洁。

让红色记忆日久弥新!宝鸡日报整版报道眉县扶眉烈士陵园

烈士墓区有 2160位烈士长眠于此,人们在墓碑前了解烈士生平,边擦拭墓碑边流泪。一位不愿具名的瞻仰者说:“看到战士们这么年轻就失去生命,感到心痛。”

纪念馆展示着习仲勋、王震、阎揆要、刘华清、傅全有、贺敬之、马文瑞等领导的题词、题字,陈列着战旗、锦旗、奖章以及缴获敌人的部分武器和报话器材等遗物千余件。当看到营长马成林用过的望远镜、战斗英雄李珍吹过的军号、张遵吉烈士的家书及带着血迹的纸币时,让人感受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纪念馆里烈士栗政通的战斗留影格外引人关注。 1949年,在扶眉战役中,栗政通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第二军六师十八团独一营营长,在攻占马家山的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6岁。当时十八团奉命围歼金渠镇的敌人,独一营担任控制马家山制高点的任务,以防敌人增援。谁知马家山早被敌三十六军一六五师四九五团占领,部队刚接近,就被封锁住前进道路,这时栗政通同志不顾一切带领三连冲上山去,不幸腹部中弹。栗政通在负重伤时,对政治干事花玉春说:“你告诉李教导员,我是不行的了!现在我把这支部队带得能打仗了,这次我牺牲了,叫他好好地领导,完成光荣的任务。我牺牲了不要紧,中国还有四万万五千万同胞,革命还是会胜利的。”栗政通为理想而奋斗到底的精神,不断激励着后人。

纪念馆里陈列的一个铝制军用水壶十分引人注目,据讲解员舒春艳介绍,这个水壶是机枪连战士袁吉贵,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的炮火下,从前沿阵地敌人死尸堆里捡来的。记者看到刘永成烈士的父亲在儿子逝世三周年时写的一段话:“烈士革命十三载,艰苦作战百余场,位列三军副团长,扶眉战役阵中亡……”让人感受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楚。年近 90岁的人民功臣——邓玉祥来到陵园不禁感慨:“今天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老一辈革命者的血没有白流!”

讲解员张敏告诉记者:“我们每天同瞻仰者一起接受精神上的洗礼,我愈发觉得这段革命史是一部读不完的大书,追求精神的高度,永无止境!”

创新方式传承红色基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党的十九大报告讲到文化自信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代,如何利用革命文化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近年来,扶眉战役烈士陵园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以主题党日活动为契机,结合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开展党性教育、廉政教育、党史教育;去年共接待参观单位团体 1360余家、 14.2万余人,创历年之最。他们利用清明节、“七一”、“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精心做好内容和细节的安排,无论从仪式的庄重感还是讲解的亲近性上,都做了新尝试,直击人心的效果愈发明显。同时他们还开展“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采取现场讲解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宣讲扶眉战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眉县文史学者侯省彦 32年来致力于红色文化传播,曾完成 5部关于扶眉战役系列丛书的编写。在他看来,进入新时代,青少年一代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我们要重视和利用好身边的革命文化,可以将扶眉战役的史料编纂成教材,为本地青少年讲好扶眉战役的故事,这有利于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再者可以利用电影、电视剧等形式,让更多群众了解这场战役。

市民赵志峰认为,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的独特性,决定其未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上大有可为。游客很期待“走心的旅程”,除了单纯的看实物外,希望红色旅游景区能利用现代科技手法,将革命文化诉说得更生动、更有史学价值和人性化;同时也要有可参与性,像井冈山“吃一顿红米饭,唱一首红军歌”等活动,瑞金的“重走长征路”长征体验游产品等,让人有强烈的体验感,更能震撼人心。

历史与未来的连接,需要千千万万的人去实践,愿我们能从扶眉战役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前进的动力!

(宝鸡日报 魏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