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紅色記憶日久彌新!寶雞日報整版報導眉縣扶眉烈士陵園

近日,記者來到扶眉戰役烈士陵園,只見前來祭奠的市民絡繹不絕,人們聆聽英雄事蹟,緬懷革命先烈豐功偉績,接受愛國主義教育……

“一個民族,總不能忘記自己的歷史。這是因為,歷史不僅可以說明一個民族的過往歷程、現實狀況,而且可以揭示它的未來的方向。”

讓紅色記憶日久彌新!寶雞日報整版報道眉縣扶眉烈士陵園

回望中國現代革命史,扶眉戰役這一段,我們不能忘卻英勇獻身的 3000餘名戰士,還有此次戰役對於解放大西北的重要意義,更難以割捨其中蘊含的精神財富。

紅色文化如何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煥發出新的光彩?日前記者深入眉縣進行了採訪。

“國字”稱號背後的歷史價值

3月 28日,陽光如同金色亮片,灑落在扶眉戰役烈士陵園的角角落落,莊嚴的國歌、真摯的鞠躬禮、深情的凝望……紅色文化滌盪著人們的心靈。當天,來扶眉戰役烈士陵園悼念烈士的團體和個人,一撥接著一撥。

讓紅色記憶日久彌新!寶雞日報整版報道眉縣扶眉烈士陵園

近年來,扶眉戰役烈士陵園收穫多個“國字”稱號: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國家級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這裡還是陝西省幹部培訓黨性教育基地、陝西省廉政教育示範基地。

到底哪些因素支撐起這沉甸甸的命名?記者在與扶眉戰役烈士陵園管理處主任任曉峰交流時瞭解到,其一,取決於這場戰役的歷史定位。 1949年 7月 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二、十八、十九兵團,在彭德懷、習仲勳同志的指揮下,在以扶風、眉縣為中心,東起咸陽、西至寶雞、北涉西蘭公路、南臨秦嶺北麓的廣大地區,向胡宗南主力發起總攻,經四晝夜決戰,一舉殲滅國民黨軍 44000餘人,徹底結束了胡宗南在西北的反動統治,為徹底解放大西北奠定了勝利基礎。

其二,取決於人們對這場戰役的深入解讀。扶眉戰役是解放戰爭這首偉大史詩中的雄壯章節。這場戰役有能攻能守的第 10師 30團、第 2師 4團 2營,還有人民英雄羅光東、王學禮,全國戰鬥英雄馬宜生、丁興發,特等戰鬥英雄陳官印、張三娃,戰鬥英雄王玉、張春槐等,這部英雄的奮鬥史、抗爭史,足以被後人銘記。

其三,取決於祭奠者、瞻仰者凝聚的精神氣象。扶眉戰役烈士陵園建園以來,接待祭奠者、瞻仰者累計已達 130萬餘人次, 1982年 10月,開國元帥、扶眉戰役總指揮彭德懷的夫人浦安修同志來祭奠革命烈士; 1984年,扶眉戰役戰鬥英雄、後任甘肅省軍區副司令員的馬宜生來陵園緬懷革命戰友; 2001年,烈士慄政通的侄兒,時任陝西省委常委、組織部長的慄戰書來陵園悼念革命先烈; 2004年 7月,原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傅全有上將來到這片他曾經戰鬥過的熱土悼念老戰友; 2014年,時任總裝備部部長的張又俠上將、人民日報社副社長張建星同志來陵園祭奠先烈;原二兵團四軍十師師長、後任蘭空司令員的劉懋功和原空 11軍副軍長陳汝義曾多次來陵園憑弔,這些老領導、老革命、烈士家屬用親身經歷為下一代講述歷史,告訴我們要牢記先烈精神,為國奮鬥。

一部讀不完的大書

人們來這裡收穫了什麼?記者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進行了參觀。

在戰役群雕前,清晰可見戰士們稚氣未脫的臉龐;在渭北平原的驕陽之下,他們身上那股浩然正氣動人心魄。在莊嚴的烈士紀念碑前,只見十餘名共產黨員重溫入黨誓詞,映照初心的聖潔。

讓紅色記憶日久彌新!寶雞日報整版報道眉縣扶眉烈士陵園

烈士墓區有 2160位烈士長眠於此,人們在墓碑前瞭解烈士生平,邊擦拭墓碑邊流淚。一位不願具名的瞻仰者說:“看到戰士們這麼年輕就失去生命,感到心痛。”

紀念館展示著習仲勳、王震、閻揆要、劉華清、傅全有、賀敬之、馬文瑞等領導的題詞、題字,陳列著戰旗、錦旗、獎章以及繳獲敵人的部分武器和報話器材等遺物千餘件。當看到營長馬成林用過的望遠鏡、戰鬥英雄李珍吹過的軍號、張遵吉烈士的家書及帶著血跡的紙幣時,讓人感受到了深沉的家國情懷。

紀念館裡烈士慄政通的戰鬥留影格外引人關注。 1949年,在扶眉戰役中,慄政通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第二軍六師十八團獨一營營長,在攻佔馬家山的戰鬥中壯烈犧牲,年僅26歲。當時十八團奉命圍殲金渠鎮的敵人,獨一營擔任控制馬家山制高點的任務,以防敵人增援。誰知馬家山早被敵三十六軍一六五師四九五團佔領,部隊剛接近,就被封鎖住前進道路,這時慄政通同志不顧一切帶領三連衝上山去,不幸腹部中彈。慄政通在負重傷時,對政治幹事花玉春說:“你告訴李教導員,我是不行的了!現在我把這支部隊帶得能打仗了,這次我犧牲了,叫他好好地領導,完成光榮的任務。我犧牲了不要緊,中國還有四萬萬五千萬同胞,革命還是會勝利的。”慄政通為理想而奮鬥到底的精神,不斷激勵著後人。

紀念館裡陳列的一個鋁製軍用水壺十分引人注目,據講解員舒春豔介紹,這個水壺是機槍連戰士袁吉貴,冒著生命危險,在敵人的炮火下,從前沿陣地敵人死屍堆裡撿來的。記者看到劉永成烈士的父親在兒子逝世三週年時寫的一段話:“烈士革命十三載,艱苦作戰百餘場,位列三軍副團長,扶眉戰役陣中亡……”讓人感受到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悽楚。年近 90歲的人民功臣——鄧玉祥來到陵園不禁感慨:“今天的生活多麼幸福,我們老一輩革命者的血沒有白流!”

講解員張敏告訴記者:“我們每天同瞻仰者一起接受精神上的洗禮,我愈發覺得這段革命史是一部讀不完的大書,追求精神的高度,永無止境!”

創新方式傳承紅色基因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黨的十九大報告講到文化自信時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新時代,如何利用革命文化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顯得尤為迫切。

近年來,扶眉戰役烈士陵園根據新形勢發展需要,以主題黨日活動為契機,結合思想道德建設需要,開展黨性教育、廉政教育、黨史教育;去年共接待參觀單位團體 1360餘家、 14.2萬餘人,創歷年之最。他們利用清明節、“七一”、“烈士紀念日”等重大節日,精心做好內容和細節的安排,無論從儀式的莊重感還是講解的親近性上,都做了新嘗試,直擊人心的效果愈發明顯。同時他們還開展“紅色故事進校園”活動,採取現場講解與學生互動的方式宣講扶眉戰役,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眉縣文史學者侯省彥 32年來致力於紅色文化傳播,曾完成 5部關於扶眉戰役系列叢書的編寫。在他看來,進入新時代,青少年一代對紅色基因的傳承,關係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我們要重視和利用好身邊的革命文化,可以將扶眉戰役的史料編纂成教材,為本地青少年講好扶眉戰役的故事,這有利於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時代新人;再者可以利用電影、電視劇等形式,讓更多群眾瞭解這場戰役。

市民趙志峰認為,扶眉戰役烈士陵園的獨特性,決定其未來在紅色旅遊的開發上大有可為。遊客很期待“走心的旅程”,除了單純的看實物外,希望紅色旅遊景區能利用現代科技手法,將革命文化訴說得更生動、更有史學價值和人性化;同時也要有可參與性,像井岡山“吃一頓紅米飯,唱一首紅軍歌”等活動,瑞金的“重走長征路”長征體驗遊產品等,讓人有強烈的體驗感,更能震撼人心。

歷史與未來的連接,需要千千萬萬的人去實踐,願我們能從扶眉戰役中汲取精神的力量、前進的動力!

(寶雞日報 魏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