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这种“编制”门槛不高,备受尊敬,工资堪比蒋介石

民国时期,教师待遇岗岗的,小学教师80个大洋,大学教授拿到100-600大洋不等。陈独秀任北大教授时,工资拿300大洋,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而知名教授工资就更高,比如一代大师胡适月薪1000块大洋。一块大洋折合现在人民币100-200之间,而当时一个县长的工资才20个大洋,一线巡逻民警才7个大洋,个体户骆驼祥子拉车一个月最多挣2个大洋!看小学教师都比公务员高啊!

民国这种“编制”门槛不高,备受尊敬,工资堪比蒋介石

想当年,国学大师季羡林去德国学习,全是自费,人家不差钱,而且一去就是十年!

当时的物价是怎样的呢,在北京,一个大洋可以买45斤大米,30斤食用油,20张公园门票,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12块大洋,可以达到很好的生活水准。再看住房:在北京租一个四合院,每月20个大洋;一间20平的单身公寓,每月月租4-5个大洋;鲁迅买了一套500平的四合院,花了一千个大洋。

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文官官等官俸表》,重新厘定了各级公务员的工资标准。按照该表规定,时任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蒋介石,拿的工资跟行政院院长、立法院院长和各部总长一样,都是每月800块大洋。副委员长、各部次长以及各省主席,工资比蒋介石稍低一些,每月能拿到680块大洋左右。怎么样,著名教授工资比老蒋都要多出200块现大洋。

民国老师们的收入,即使跟当时的明星相比,也只多不少。

三十年代超一流的明星周旋,月收入也不过200块银元(当时没有片酬一说,明星和电影公司签约后,领固定薪水)。

民国时教师不仅工资高,地位也非常高,不仅官员见了毕恭毕敬,甚至“总统”都礼让三分。

对近代史比较了解的人,应该听说过曹锟:

他,在北京放火闹事、纵兵哗变,帮助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策划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搞得战火纷飞,民不聊生;贿选总统,践踏和破坏民国议会和共和制度……

民国这种“编制”门槛不高,备受尊敬,工资堪比蒋介石

但就是这样一个劣迹斑斑的反面人物曹锟,却对教师恭敬万分。

1919年,曹锟在自己的大本营保定创办河北大学。他经常对手下人说,自己就是一个贩布的大老粗,没什么文化,办大学一定得靠教授。为此,曹锟专门聘请了很多知名教授,自己以师礼待之。每逢发工资的时候,都嘱咐行政人员把大洋用红纸包好,用托盘托着,举案齐眉地送给教授。这还不算,曹锟给教授们发的工资竟然高过他军队里的师长。当时河北大学教授一个月二三百大洋,而曹锟的副官们能拿到零头已经要念佛了。就是这样的工资,曹锟居然感到有些歉疚,看见教授在用显微镜做试验,说:“你们这样用脑子,每月那点钱,抵不上你们的血汗呢。”民国时,像曹锟这样厚待教师的,并非个例,可见那时教师地位之高。

民国这种“编制”门槛不高,备受尊敬,工资堪比蒋介石

1946年国民政府法律明确规定:中央的教育投入不少于其预算总额的15%,省里不少于25%,县里不少于35%,张作霖则规定当时东北的教育投入为预算的40%。在财政的高投入下,教师们的工资自然水涨船高,教授们的腰杆子自然也是挺直挺直的。

比如,研究庄子的国学大师刘文典讲课,常常追求让学生“身临其境”。有一次,他讲了半小时就结束了上一节的内容,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提前下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下周三是阴历五月十五,正是月圆之夜,他要在一轮满月下讲《月赋》。到了那晚,皓月当空,月光下摆了一圈桌椅,刘文典坐在学生中间大讲《月赋》。

民国这种“编制”门槛不高,备受尊敬,工资堪比蒋介石

由于见解精辟、挥洒自如,学生们沉醉其中,不知往返。所以,常常能看到教授们对政客不屑一顾,著名的民国狂人安徽大学代校长刘文典,老蒋去了,都懒得迎接,一语不合,飞脚就踹,被抓进了监狱,结果引起民众抗议,最后还是无罪释放了。

现在,老师课上得好、学生喜欢没用,关键要发表论文,要评职称…..

民国那些大师们,就没有这方面的烦恼。因为他们不坐班,不要求写教案,会开得很少,不评职称(只聘),甚至连兼职都受到鼓励。比如,鲁迅先生在教育部做官时,在北京女师大兼课,好像没人干涉,更没有人扣他的量化奖,没有取消他的评优评先的资格。再比如,徐志摩同时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上海法学院、南京中央大学等大学兼课,月收入1000块大洋,也没听说哪个大学提出抗议。不仅如此,那时候有些学校,比如清华每隔5年还给教授安排一个间隔年(gap year):教授教书满五年就有一年的休假,这段时间可以出国,学校提供经费,也可以在家做研究,薪水照发。有钱有闲,不用为评职称苦恼,整天琢磨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简直就是现在理想中“钱多事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 的好工作啊!

民国这种“编制”门槛不高,备受尊敬,工资堪比蒋介石

民国大师中虽然不乏高学历者,但却不唯学历是瞻。

沈从文,只有小学学历,不过由于小说写得很好,所以被校长胡适聘为大学讲师。沈从文之所以能被聘为大学讲师,有其特殊的政策背景。

民国这种“编制”门槛不高,备受尊敬,工资堪比蒋介石

当时教育部颁发的《大学教师资格条例》规定:“凡于学术有特别研究而无学位者,经大学之评议会议决,可充大学助教或讲师。”梁漱溟,24岁时报考北大,却因分数不够未能上榜。不过,他的文章《究元决疑论》,第一次用西方现代学说阐述佛教理论,给当时北大校长蔡元培留下深刻印象。所以当蔡元培听说作者梁漱溟报考北大落榜时,就说:“梁漱溟想当北大学生没有资格,那就请他到北大来当讲师吧!”于是,一个北大落榜生,转眼就成了北大讲师。虽然这种选拔方式在今天看起来比较随性,不过这也正是蔡元培的高明之处,因为他并没有看走眼,梁漱溟后来不负众望,成为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被尊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那个时代相比于学历,更看重的是能力和才华,这也是为啥数学0分的罗家伦能上北大,数学只考15分的钱钟书能上清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