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殺了韓信後數次表示很後悔,真心還是政治作秀?

其實歷史上劉邦並沒有殺韓信,殺他的是呂后。但劉邦也確實對韓信不放心,所以呂后殺他,頗為符合他的心境。

但人是很複雜的動物,劉邦想殺韓信卻沒有殺,其中有很深厚的原因。呂雉殺了韓信,確實幫劉邦做出了決斷(因為韓信已死,後悔也來不及)。

咱先說說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再講他為什麼又不殺(不殺,不是不忍心殺,更不是不願意殺,而是不能殺)。

劉邦殺了韓信後數次表示很後悔,真心還是政治作秀?

首先,韓信確實有幾件事做得不太妥當,讓劉邦感覺很不舒服。

頭一樁,便是韓信平定齊國之後,派人向劉邦求封代理齊王——這件事對劉邦刺激很大,因為劉邦此時也只是個王:漢王而已,如果韓信做了齊王,豈非兩人地位相近?而且,劉邦在這個時候正被項羽圍困在滎陽,所謂危在旦夕之際,雖然有張良、陳平的謀劃,他最終還是給了韓信齊王的頭銜,然而,他心裡很不爽。

第二樁,是楚漢相爭之際,楚王項羽曾派人遊說韓信,來一招三分天下,稍後,韓信的手下謀士也勸他獨立。更以(韓信)雖居臣子之位、卻有震主之功的理論來遊說韓信——老實說這些遊說之言不是沒有道理,後世也曾發生類似事件,最著名的岳飛冤死事件表面上是國策之爭,實際上就是因為岳飛功勞太大,已然震主。

劉邦殺了韓信後數次表示很後悔,真心還是政治作秀?

當然震主不一定就是一個死字,問題在於,已經有人兩次來遊說韓信,這樣的事必然會傳到劉邦耳朵裡。

所以,劉邦隨後就採取了對策,當垓下決戰結束,劉邦單車馳入韓信軍中,收奪了他的兵權,同時把韓信從齊國轉封到陳以東一直到大海這麼一塊看上去蠻大的土地之上。

實際上,劉邦這是下了一招雙手鐧,一方面奪兵權是擔心韓信會謀反,另一方面把韓信的封地從齊轉移到楚,也是擔心他謀反——轉封之後,韓信忙著整理新封地的事務,就沒空胡思亂想了。

但劉邦依舊沒放心,很快他又聽說韓信居然收留了項羽舊部鍾離眛,隨後又有人告發韓信要謀反(顯然這是劉邦自己人乾的勾當),於是陳平便為劉邦設計了雲夢巡遊事件。而在韓信這邊,又有人向韓信建議,殺了鍾離昧去見劉邦,你就沒事了(說話這人也很可能是劉邦或是陳平派去的奸細)。結果韓信便傻乎乎地提著人頭去見劉邦,劉邦這便笑了。

不過,這一事件對韓信的刺激是極大的,原本他以為劉邦能理解他的忠心,但事實證明不能。所以他的內心很苦悶,以至於在被貶的情形之下,還在灌嬰面前擺譜,說什麼:“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更在劉邦面前說自己帶兵越多越好,而劉邦只能統兵十萬。

但實際上對於劉邦而言,韓信並不是毫無價值了。漢高祖六年,他被匈奴騎兵包圍在白登之役,而他與他的將領們毫無應對之策,這裡便體驗出韓信的軍事才能價值來了。

然而,劉邦還是不用韓信帶兵打匈奴,他寧願和親,收買北方邊境的寧靜。

劉邦殺了韓信後數次表示很後悔,真心還是政治作秀?

這就更加激發了韓信的怨恨,終於在十年之後,陳豨反叛之際,劉邦親自討伐,韓信就託病拒絕隨從。於是就有人告發,說他其實暗地裡企圖襲擊呂雉。最終,蕭何和呂雉的一場設計,要了韓信的命。

實際上,所謂韓信造反事宜,很可能純屬虛構。就如同之前有人說他收留鍾離昧,試圖造反一般。韓信在漢朝建立之後,幾乎不可能有奪取皇權的可能與決心,就如同當年的姜子牙在周朝建立之後不可能奪權一樣。歷史上從來沒有開國大將能起兵造反奪取皇權的事例,五千年中一樁都沒有,由此可見劉邦的擔心純屬多餘。

所以這就是劉邦想殺又不殺韓信的心態,一方面他抹殺不了韓信的功績,另一方面他對韓信半信半疑,最好的辦法,其實就是韓信呆在封地,只管喝酒吃肉跳舞,那是最好的。又或者,韓信向劉邦表示願意帶兵去打匈奴,然後死在草原之上,也比受冤被殺滅子絕孫來得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