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情緒都有「低潮期」

我們的情緒都有“低潮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覺得自己的體力、情緒或智力一時很好,一時又很壞;好的時候做事的效率特別高,似乎輕輕鬆鬆地就把事情完成了;而壞的時候,做事拖拖拉拉,似乎怎麼做都做不完。這是因為,我們的情緒也有“低潮期”。

一週有7天,一天有24個小時,任何事物都有周期,人們的情緒也不例外。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人類自誕生以來,自身就帶有神奇的生物鐘。就像有些動物會冬眠一樣,人類身體的某些部分也存在週期性變化,並把這種現象稱作生物節律,或生物節奏和生命節律;並且,這種週期性是由強到弱、再由弱到強的弧狀變化。

21世紀初,經過長期的臨床觀察,德國醫生菲里斯和奧地利心理學家斯瓦波達發現人體生物節律比如感官敏銳度、溫度、血液等都會呈現出週期性變化,其中“三節律”——體力、情緒和智力中,體力週期是23天、情緒週期是28天。此後,奧地利的泰爾其爾教授在研究了許多大、中學生的考試成績後發現智力週期是33天。從生命節律理論來說,每個人都存在這種體力、情緒和智力的週期性變化。但是人類生命存在著個體差異和變化,因此每個人對這種生命節律的感受程度會有所不同,可能有些人很少或者甚至完全不受這種生命節律的影響。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我們大多數人屬於“節律型”,少數人屬於“非節律型”。

我們情緒的曲線變化,起點首先在中線,先進入高潮期,而後轉入低潮期,如此週而復始。在情緒高潮期,人們的心情比較舒暢,情緒相對比較高昂;而在低潮期時,人們則容易心情煩燥,情緒也比較低落。情緒的週期變化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和作用,如果處於情緒的高潮期,做什麼事情都很有信心、勇氣和希望,很容易提高做事的效率,快速地完成工作,在考試中也能夠取得比較好的成績;反之,則容易因為情緒低落,做什麼都提不起興趣,很容易錯失機會,人的才能也會受到抑制,難以正常地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

因此,如果我們瞭解自己的生物節律,摸清楚情緒的週期性變化,就能適當調整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節奏,儘量在情緒高潮期抓緊時間學習和工作,讓自己發揮出最佳的水平,完成更多的任務。

當然,如果我們處於情緒的低潮期和臨界期,也不必過分緊張或灰心喪氣,否則只會加劇不良情緒的影響,使工作和學習效率進一步下降。在這段時間裡,不要太糾結自己的壞情緒,而是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好好休息。比如正好在情緒低潮期考試,儘量讓自己坦然去面對,發揮出自己應有的水平,說不定還能夠脫穎而出,考出一個意料之外的好成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