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媽做完剖宮產,產後只需要注意這3件事就可以啦!

雖然很多孕媽媽都想自然分娩,但還是有些孕媽媽會選擇或者不得不剖宮產,那麼,做完剖宮產,孕媽媽有什麼要注意的事情呢?聽說記憶事情的條數≤7條時,最容易記憶,所以,我通常將歸納總結的事情限制在7條之內。但鑑於“一孕傻三年”,為方便孕媽媽記憶和實施,我將剖宮產術後的注意事項歸納為三件,孕媽剖宮產術後只要注意這三件事就可以啦!

孕媽媽做完剖宮產,產後只需要注意這3件事就可以啦!

排氣其實就是腸蠕動恢復的表現,是剖宮產術後很重要的一關。尤其是很多剖宮產再孕再次剖宮產、或者既往有過腹部其他手術史的孕媽媽,腹腔內可能會有粘連,手術時間相對長,且有再次粘連的可能,這些都是不利於排氣的因素。排氣不暢有可能導致腹脹、腹痛、腸梗阻,嚴重者會出現電解質紊亂,如不及時糾正,也會危及術後媽媽的生命安全。那麼,如何能儘早排氣呢?

1.術中術後少說話。這個少說話說的是產後媽媽而不是家屬。因為排氣前說話多會吞入很多空氣,而此時腸蠕動未恢復,容易導致腹脹、排氣延遲或不暢等。

孕媽媽做完剖宮產,產後只需要注意這3件事就可以啦!

2.術後儘早活動。術後麻醉效果消失,下肢知覺恢復後,產後媽媽可以儘早活動,包括:翻身、抬腿、勾腳等,家人也可以幫助產後媽媽翻翻身。術後一天產後媽媽可以在家人幫助下適當下地活動。下地活動前,可以先坐起來,停5秒,沒有不適後站起來,站5秒,沒有不適後可以適當活動。活動要量力而行,而且,如果坐起來或站起來有不適,要適當延長時間適應一下,或者重新躺回去,休息一段時間,待體力恢復後再考慮下地活動。

3.適當進食進水。由於麻醉和手術的影響,術後胃腸蠕動恢復需要24-48小時的時間,通常要在排氣後才能正常進食,但排氣前少量進食有利於促進腸蠕動。一般情況下,手術後6小時可以正常飲水,12小時後可以進食少量米湯、麵湯。排氣後逐漸過度到正常食物。在飲食選擇上,應避免油膩和刺激性食物,以清淡為宜,術後3天內,不宜進食雞蛋、牛奶、豆漿等產氣多、易引起腸脹氣的食物。

此外,術後導尿管通常保留24小時,導尿管撤出後,應多喝水,並儘早排尿。最初可能會有些不適,為保留導尿管對尿道黏膜帶來輕微的損傷所致,多排尿有利於儘早恢復。

孕媽媽做完剖宮產,產後只需要注意這3件事就可以啦!

術後會有吸收熱,也就是會有輕微的發熱,但通常不超過38℃,且持續時間不超過48h,故通常不需使用退熱藥物。產後多汗,加之術後發熱,故建議產後媽媽穿棉質內衣,並勤換衣物,保持身上乾燥、舒適。如果產後媽媽的體溫超過38℃,且持續時間過長,應警惕感染的問題。

產後出血,也就是惡露,是瞭解產後子宮收縮是否良好,是否有感染的重要指標。關於何為正常?如何護理?可參考本作者之前的內容“孕媽三兩事 之 產後惡露何時休?”。

由於孕期的特殊性,孕媽媽血液通常處於高凝狀態,加之手術的影響,也會激發身體內的凝血機制,所以,剖宮產術後是血栓形成的高發期。目前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各個年齡段的孕媽媽均有,如果是高齡的孕媽媽,更容易發生血栓的問題。最多見的是雙下肢的靜脈血栓,下肢靜脈血栓形成後,一旦產後媽媽下地活動,很容易發生血栓脫離,隨循環系統到達心臟、肺、腦等重要器官,導致致命性栓塞的發生,如肺栓塞。因此,從醫生到孕產婦家屬,都應該關注術後血栓的問題。那麼,如何預防血栓呢?可以考慮以下措施:

孕媽媽做完剖宮產,產後只需要注意這3件事就可以啦!

1.術後儘早活動。包括床上活動及下地活動。(見上面內容)

2.適當按摩下肢。尤其早孕期臥床保胎、年齡大的孕媽媽,產後更容易發生血栓,臥床保胎期間或者術後臥床期間,應適當按摩雙下肢,具體沒有次數的限制,在保障產後媽媽休息的前提下,儘量多進行。

3.適時穿著彈力襪。或術後可以考慮使用下肢壓力帶、彈力襪或間歇性壓力泵等預防雙下肢血栓。

4.預防血液高凝狀態。及時發現血液高凝狀態,可以適當使用藥物治療。但因血液的高凝狀態對術後止血有一定的作用,故術後抗凝治療應注意使用時機及藥物種類。

一旦發生雙下肢靜脈血栓或其他部位的血栓,可積極進行溶栓治療,並積極對症治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