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胸懷寬廣,先釋孟獲後降姜維,爲何獨獨不肯放過張任?

諸葛亮胸懷寬廣,先釋孟獲後降姜維,為何獨獨不肯放過張任?

本文作者,泥石流工作室:一蓑煙雨

東漢末年,那是一段群雄並起、戰火紛飛的大時代,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

在那個以武為尊的時代,有志逐鹿的群雄都非常重視人才的招納,畢竟: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想要完成王圖霸業,就絕對離不開頂尖的人才。

諸葛亮胸懷寬廣,先釋孟獲後降姜維,為何獨獨不肯放過張任?

發動戰爭的意義,不僅僅是為了土地人民,對敵方頂尖人才的吸納同樣是重要的目的。

曹操的態度是“唯才是舉”,除了呂布這頭“養不熟的白眼狼”之外,他從不計較出身,哪怕是給他帶來過巨大麻煩的敵方將領他也能夠包容:楊奉的舊將徐晃、呂布的舊將張遼、袁紹的舊將張郃、馬超的舊將龐德……這些出自於敵軍的將領在日後為曹魏的江山立下了汗馬的功勞。

諸葛亮胸懷寬廣,先釋孟獲後降姜維,為何獨獨不肯放過張任?

東吳也有“孫策義釋太史慈”的千古佳話,他們的勇將甘寧同樣出身於江東的老冤家劉表處,背叛關羽的傅士仁糜芳,也被他們所收容。

而蜀漢這樣的例子也不少,關羽收降黃忠魏延,張飛義釋嚴顏,劉備招納了一堆的蜀中降將,諸葛亮對孟獲的七縱七擒,對姜維的惜才,都是這樣的情況。

尤其是諸葛亮,求賢若渴就是他的標籤,他不僅深具個人魅力,心胸也極為寬廣,待人待物都很大度,是公認的長者之風。無論孟獲還是姜維,都是被他的巨大人格魅力所征服,才會投降的蜀漢。

可就是這樣一位心胸寬廣、求賢若渴的名相,他在面對被俘的蜀中名將張任時,居然簡單粗暴的“命斬之以全其名”,讓許多人都百思不得其解。

諸葛亮胸懷寬廣,先釋孟獲後降姜維,為何獨獨不肯放過張任?

不少人分析道,是因為張任那頑固的態度,所以不得不殺。身為蜀中的名將,他有著自己的尊嚴,在劉備的勸說下也堅持不降。他的前車之鑑就是沮授,同樣身為被俘之人,一樣心繫舊主,曹操想盡了辦法也沒能勸降沮授,反而一心想著迴歸舊主,曹操不得不殺之。

可筆者認為,沮授這種堅決拒降所以不得不殺的例子並不適合用於張任的身上。沮授之所以被殺,不僅僅是因為拒絕投降,更因為他在策劃著逃離曹營迴歸舊主,而這一關鍵點,在張任的身上並沒有發生過。

關監獄與越獄,從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諸葛亮看似心胸寬廣一心為國,實際上小肚雞腸,他一心想殺張任為龐統報仇。

諸葛亮胸懷寬廣,先釋孟獲後降姜維,為何獨獨不肯放過張任?

但這種論調,顯然也是立不住腳的。看看諸葛亮在後來是如何對待的李嚴吧,即使是因為公事不得不罷黜了李嚴,可他對於李家並沒有任何偏見,反而將李嚴所負責的事務交給了其子李豐。在諸葛亮病逝之後,李嚴自知除了諸葛亮,再也無人可以起用他,抑鬱而亡……連最大的政敵他都可以一笑而過,還有什麼是他不能寬容的呢?

筆者倒是認為,諸葛亮之所以非殺張任不可,很可能是出於對全局的考量。身為蜀中的頭號名將,張任在當地的影響力巨大,而劉備集團作為外來勢力,在當地民眾心中的影響力無疑是比不上張任的,起碼初期是比不了的。

而這樣關鍵的一個人,居然不在控制範圍之內,或者說,張任即使是降漢,也不那麼讓人放心。

諸葛亮胸懷寬廣,先釋孟獲後降姜維,為何獨獨不肯放過張任?

參照下威風凜凜的馬超吧,他也是沙場上的一把好手,可他投了蜀漢之後,又幾曾獲得了征戰沙場的機會?反而是他的弟弟馬岱到處活躍。

原因無他,馬超在羌地的聲望太高,如果讓他領軍討伐魏國,很可能出現喧賓奪主的尷尬現象。馬超如此,張任也是如此。

從來只有千日做賊的說法,哪裡來的千日防賊的道理?

有些事兒,已經不是單純用“信任”二字就可以詮釋的了。

本文作者,泥石流工作室:一蓑煙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