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40年改革風雨路,小崗村大包干帶頭人之一嚴金昌說:期盼生活越來越好!

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週年。四十載改革開放路,眾多安徽人勇立時代潮頭,在江淮大地書寫風雲故事。今天起,新安晚報啟動“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雲人物錄”活動,致敬貢獻者,講述時代驕子的奮鬥故事。

40 年前,在鳳陽縣小崗村一座低矮的茅草屋中,18 位小崗村農民冒死按下了18枚鮮紅的手印,由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40年間,小崗村的發展進入了全新的時代。新安晚報”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雲人物錄”首站來到了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小崗村,對話“大包乾”帶頭人之一嚴金昌。

現場開課講好“小崗故事”

7月24日上午,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驅車趕到鳳陽縣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之一嚴金昌正坐在自家飯店的門口,接受一群來自山東的大學生的拍攝。這已經是當天上午第二撥訪客了。

“一會還有一批大學生要來。”75歲的嚴金昌告訴記者,今年以來,來採訪的全國各地的新聞媒體、各行各業的訪客一直沒有斷過,他家的飯館每天門庭若市。而他時不時還要被邀請出去參加活動,“因為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嘛。”

嚴金昌已經習慣了這樣忙碌的狀態。他家的飯館就在小崗村友誼大道的路邊,是目前村裡規模較大的農家樂之一,也是他家主要生活來源。“這幾年小崗的客流量明顯增加,我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嚴金昌說,飯店生意還不錯,一年能有十幾萬的收入。節假日客流量大的時候,客人可能還需要排隊。

正說著,一群來自南開大學參加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魚貫而入,大家圍著嚴金昌七嘴八舌的提問。“問的最多的就是40年前按紅手印這段歷史,經常一個午飯時間要講至少五遍,但我覺得我有義務宣傳小崗,讓更多人瞭解小崗,所以現在我會在開飯前主動講一講小崗的故事。”嚴金昌現場“開課”,為學生們講起了“大包乾”。

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回憶當年託孤按下紅手印

大家最為關心的那段歷史,也是嚴金昌等老一代小崗人無法忘記的歲月。

40年前,小崗村一直是“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的“三靠村”,經常鬧饑荒,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討飯。“那時候種田沒有積極性,糧食產量很低,國家的交糧任務都完不成。”嚴金昌說,三年自然災害期間,生產隊餓死了60多個人。1978年時他35歲,家裡有5個孩子要養,飢餓的陰影揮之不去。

為了活命,小崗人開始找出路。1978年11月24日晚,18位小崗農民悄悄聚到了村西頭嚴立華家,召開了一個秘密會議。“大家做了一個決定,在當時看來可能是要‘坐牢’的。”嚴金昌回憶,大家決定把田分到各家,搞起包產到戶。“而且我們託孤立誓,瞞上不瞞下,瞞外不瞞內。如果誰因此坐牢殺頭,大家要幫他把孩子養到18歲。”

當時嚴金昌所在的村小組一共20戶人家,其中兩戶是單身漢,而且在外討飯。剩下的18戶代表就著昏黃的燈光,在“生死契約”上按下了鮮紅的手印。

這一摁,讓小崗這片土地書寫了中國農村改革的一段傳奇。如今,這張泛黃的紙片原件,作為改革開放的珍貴物證,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大包乾”獲認可過程曲折

18個紅手印帶來的力量與變革,很快在小崗村迸發——包產到戶,調整了生產關係,改變了分配方式,把村民的積極性都調動了起來。“大包乾”第一年,小崗村就發生了巨大變化,糧食總產量大豐收,相當於1966年到1970年糧食產量的總和,村民收入是上一年的18倍。

“但畢竟在當時,這些創舉都是‘暗中’進行的,大家心裡都沒有底。”嚴金昌回憶,按下紅手印的第二年春天,時任鳳陽縣委書記陳庭元到小崗村所在的梨園公社檢查時,發現了這個“驚天秘密”,不過並沒有立即扼殺。1980年春天,時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的萬里來到小崗,詳細瞭解情況後,不僅批准了小崗的包產到戶,而且批准小崗的經驗可以學習。

1980年5月,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公開肯定了“大包乾”。1982年,中央第一個關於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正式出臺,明確包產到戶、包乾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包產到戶讓小崗村一年翻身解決了溫飽問題,如平地一聲驚雷,開啟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推動了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農村的推廣,小崗村也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

回忆40年改革风雨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说:期盼生活越来越好!

生活變樣農民做起股東

小崗村從來都不缺敢為人先的精神,40年間,改革已成為小崗的基因。隨之帶來的變化也在不斷改變小崗人的生產和生活。

“以前是沒有吃沒有穿,生活靠討飯,現在不愁吃不愁喝,家家蓋起小洋樓。”嚴金昌說,小崗村不僅修了很多路,交通更加方便,遊客也越來越多。這兩年,小崗村的紅色旅遊、現代農業觀光遊、鄉村風情遊等發展迅速。2017年,小崗村的遊客接待量達到80萬人次。

此外,小崗村還進行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和“三變”改革試點,讓農民當股東。村裡把“小崗村”品牌等部分無形資產被評估登記,並折算成3026萬元入股小崗村創發公司,確定在小崗創發公司中佔49%的股份,由村民集體持股。所獲分紅收益主要用於小崗村民的醫療、養老保險及其他社會福利、公益事業。兩年來,村集體收入免費為村民辦理三項保險近200萬元。

不僅通過改革讓村民獲益,小崗村還大力發展規模經營,增加農民收入。“家裡的土地流轉出去,種植石榴園,去年收益也很客觀。”嚴金昌說,目前小崗村60%的土地經過流轉,在產生收益,帶動了農戶共同發展。

鼓勵年輕一代小崗創業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時,就來到小崗村,並且視察了嚴金昌家的農家樂。“這一天讓我永生難忘。”嚴金昌說,總書記對小崗村未來發展的囑託讓他印象深刻。此後,小崗村提出了“三年大提升”發展目標,要讓全村人都能增強幸福感和獲得感。

在小崗老一代看來,要想讓小崗村進一步提升,離不開人才。“現在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小崗,也有很多在外打工的小崗人回來創業。”嚴金昌說,小崗未來的發展需要新規劃,更需要年輕人的幹勁和新思路。

他舉例說,年輕人熟悉的物聯網,如今讓小崗村的農產品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去年,小崗村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試點,打造“互聯網+大包乾”鄉愁平臺,利用互聯網技術解決農民產品銷售問題,將城市消費者與農戶搭建直通平臺,省去中間商環節,真正讓農民增收。“我家的農產品也在上面銷售,我覺得非常好。”

不僅如此,越來越多年輕人來到小崗,投身現代農業。大學生進村創業,發展雙孢菇生產;土地流轉起來,鋪開了4300畝高標準農業示範田、葡萄種植園;GLG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落戶;18位新致富帶頭人走上現代農業之路……小崗村的年輕一代正接過嚴金昌等老一輩手中的接力棒,將“大包乾精神”傳承。

今天起,新安晚報啟動“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雲人物錄”大型報道,通過現場採訪,對話改革開放四十年曆程中的時代驕子,向貢獻者獻禮。本次活動由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公益支持。

當然,新安晚報“改革開放四十年風雲人物錄”大型報道不僅將在報紙上呈現,還將在安徽網、大皖新聞客戶端,及新安晚報官方微博、微信等全媒體平臺,通過網絡直播、在線訪談等方式進行多角度、全方位展示,向貢獻者致敬。

黃濤豔 林旭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記者 吳碧琦/文 王從啟/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