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海民老師


這個題目很有意思,大家雖然都知道這句話,卻很少有人搞懂。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42章。原文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何”。

“道生一”:從無道有

“道生一”很好理解。簡單來說,道是宇宙的終極真理,也是生髮出所有世間萬物的本原。如果用科學的解釋就是,宇宙都是從一個原點發展出來的,經歷了大爆炸之後,慢慢膨脹,才有了現在浩瀚的宇宙。現在,根據科學家的研究,我們的宇宙還在慢慢膨脹,慢慢擴大。

再說“一生二”。“二”其實指的是陰陽。我們知道,中國的思想裡面,強調陰陽和合。真個自然界都是因為有陰陽才形成。一個人,如果你陰陽平衡,就會健康,如果得病,那就是陰陽失調。

“二生三”:老子思想的秘密

下面就說到重點“二生三”。既然世界是陰陽組成的,為什麼還會有“三”。“三”究竟是什麼?我們可以看一下《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此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其凡乎!”

其實,莊子這句話就是在解釋一生二,二生三的過程。當然,這個解釋很複雜,希望我的解釋可以說明白。莊子說,天地和萬物都與我一體。既然是一體的,你就不會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因為你就是自然)。可是呢,你已經說你與自然是合二為一的,你既然已經體認道你與自然的相容,那麼這其實就是你的感受和想法。

那麼,自然與你的想法就是“二”。好了,這時候你意識到你與自然有了分別,意識到沒有辦法將它們相融合,這時候自然,你的意識,你意識的意識就生成了三。注意,這個三不是終止,三之後還會有四,四會有五,慢慢分化,最終就有了萬物。

《老子》的思想很高明。我們可以用西方哲學稍微解證一下,在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強調,物質的形成有四個原因,目的因,物質因,動力因和形式因。這裡面我們來看物質因和形式因。比如,一塊磚頭,它的質料因就是土,它的形式因就是方形。當我們看到一塊磚,我們會說它是磚頭。

可是,如果有很多磚頭蓋了一座樓,我們就不會把構成樓的磚叫做磚,而是統一叫做樓房。那麼,我們面對一個房子,她的質料因就是磚頭,形式就是立體的房子。

所以,世間萬物都是從一個最原始的東西生髮出來(比如泥土),然後慢慢生出了別的物品。

這就與老子所說的很像。所有東西都分有了其它的東西而成了新的東西。其實,自然、觀念也是。當你看到一場雨,你可能會產生悲傷的心情。但是,這個悲傷的心情又讓你體味到了生活的艱辛。

這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道理。


兮兮說事兒


《道德經》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三”什麼也不是

中國傳統哲學裡面有很多概念,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這裡的“道”、“一”、“二”、“三”都是指一種形而上學上的概念,而不是具體的事物。


比如“道”,什麼是道呢?世界上有具體的一個物體可以稱為道嗎?沒有。那什麼是1,2,3呢?是指數字中的1,2,3嗎?顯然不是。

那什麼是道呢?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語言和文字描述的“道”,一定不是“道”的本體,所以你看《道德經》通篇老子都在講:吾強字之曰“道”;上善若水;道常無名。換句話來說就是老子沒有辦法用詞語或者句子來定義什麼是“”,老子都沒有辦法定義,我們現在的人恐怕也談不上了。

所以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1,2,3嗎?

我們認為的1塊錢,動物能理解嗎?

我們所說的1納米,古代的人能知道嗎?

我們所說的1,只不過是人類強行定義出來的一個數字罷了,這和3,也沒有什麼區別。

1,2,3只是一種概念,它們離開了具體的物質世界就什麼也不是。

為什麼是“三”

我們生活中常見有三的詞語、典故,比如:

三光日月星

三才天地人

三皇堯舜禹

三教儒釋道

三寶佛法僧

三藏經律論

三法刺宥赦

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古人行禮三讓、三揖,服喪要三年為期,作事要三思而後行,探病要三問,弔喪要三往,哭喪要三踴,祭祀要三飯,占筮不過三次,強諫不為三番,禮樂要一倡而三嘆,作人要三十而立,夫不孝有三,夫大孝亦有三,兵以三軍為制,政以三令為節,年以三月為季,歷以三終為元。

三是一個有神秘力量和美感的數字。

所以上古人皇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然後“一畫開天,二分陰陽,三爻成卦”,從而用1,2,3這樣的符號建立起來了最古老的認識宇宙、萬事萬物、社會活動的一個模型,即是八卦,然後從這個模型中衍生出來對於宇宙和萬物的認識判斷,是為中華民族最早的哲學抽象思維之祖。

而老子在《道德經》裡所講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否是用另外的一種方式在描繪我們古代先民對宇宙萬事萬物的一種認知?一種思維模型?

也許我們永遠沒有辦法探究這個“三”的真正含義,但是我相信這句話永遠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哲學上的思考,乃至於啟迪我們認識世界的全新方法。

讚美《道德經》!讚美先人的智慧!


談者無語


這個問題問得好,在到道德經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指什麼?


三是一個最基礎最穩定的結構,三點一個面,面成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在其中。


人有三寶,精氣神。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


這些最基本的三者是一種事物的命脈所在,只要動起來就可以形成一個系統。

道德經和周易是息息相關的,我們可以從周易中找到答案。


周易中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

第一步的變化是,太極生兩儀。


太極生兩儀和一生二,是一樣的道理,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換了一種說法。一生二,注意一點是生二,不是分二,生了二一還是存在的。


第二步的變化是,兩儀生四象。


兩儀生四象,是二生三。兩儀我們很好理解,熱冷,天黑天亮,一正一反。兩儀生四象,

比喻:熱冷的變化中生出春夏秋冬,人的生死中生出生老病死。


第三步的變化是,四象生八卦。


四象生八卦,是三生萬物。所有的事物我們都可以歸納在八卦之中,八卦也可以演繹出所有的事情。


三是四象,萬物是八卦


那麼三就是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所有在二中生出來的變化過程可以具體到三這一步。


可能說得很迷糊了,簡單的說。三是二的細分,剛才在上面說的。


二是冷熱,就是夏天和冬天,最熱的時候和最冷的時候。


三是春天和秋天,是冷變熱,熱變冷的過程。


二生三,二還是存在的,所以有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的變化是萬物所依靠的生長規律,秋收冬藏,動物的冬眠,植物的生長和成熟,大樹的落葉,小草的生根發芽。


三的意思不單單是代表春秋秋冬,還可以是其他的。我們罵人的時候說別人,你不是個東西,叫別人幫忙拿個東西,情人之間的打情罵俏,這個壞東西。東西可以表達很多種意思,三也是一樣的道理。


道德經中的三,是變化的一個成熟標誌。三的思想是我值得學習,大的方面宇宙的開始經過結束,人的過去現在未來,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寫個文章的開頭、中間、結尾。


在道理中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樣好的改變才是更加重要的。


知史明興衰,知道過去和現在才可以推測出以後的變化發展。道德經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告訴我們,事情的變化是有規律的。


變化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萬丈高樓平地起,當我們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要做好腳踏實地!


有書課堂


要先說什麼是“道”

《道德經》開篇便講"道",又是全書的總綱,"道"則是貫串全書的靈魂。這個"道",即天象運行的規律。《道德經》用"道"構造了一個唯心主義的哲學體系,以此來說明宇宙,說明社會,說明人生。要想真正悟解《道德經》"道"的精髓,不能僅從字面上去連釋"道"的意義,而應從全章乃至全書所闡述的整體思想上去理解和認識其確切的含義。

"道"是"宇宙"的映射

老子所說的"道",是萬有之本,可以派生出一切。因此,"道"沒有一刻處於靜態,它像一張巨大的網,包羅了整個宇宙。任何事物的發展、變化,都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進行,"道"卻超越時空,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甚至連因果都沒有。人們概念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只是時間的一個片段;人們印象中的物質世界,只是宇宙的一個角落。只有"道"能總括一體,因為它是永恆的。

道生一

道指宇宙的本體,一指原始的統一體,混沌之氣。就像人的最初是一個受精卵的細胞,處於高度分化的狀態,已經具備了演變成各種各樣的細胞,最後經過分化分裂形成胎兒。

一生二

二指的是由混沌之氣分出的陰陽兩氣,也可以理解天、地。萬事萬物都具備兩面性,矛盾性,可以說陰陽對立。老子在前文提到有無相生,“有”與“無”本來就是對立的,但是又相互依存。所以,萬物在兩點之間有個平衡點,萬物就在這個點上動態平衡,如果打破這種平衡就違反的“道”,就會物極必反。

二生三

三指陰陽兩氣交匯形成的衝氣,衝氣是一種狀態。宇宙中有許多星系,比如銀河系,仙女座星系。比如我們所在的銀河系,銀河系處於一種旋轉的狀態,我們的太陽系處於一個旋臂上。許多不同狀態的星系或者恆星,通過共同的運動形成了這樣旋轉的銀河系。再往大的說,許多不同旋轉狀態的星系或者不同狀態的星雲組成了宇宙。在我們人體中呢,相同的細胞組成一種器官,不同的器官又組成了一個個系統,例如呼吸系統就是由呼吸道、肺、鼻腔等器官組成;消化系統由口腔、食道、喂、胰腺、膽、小腸、大腸等器官組成。這樣不同的系統最終組成我們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所說的三生萬物。


滿載正能量的小船


首先謝邀。道德經中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三指是什麼!為了把這個問題回答的很清楚,我們不妨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待問題。

人類社會對自然的認知從,音,形,數,色,味,五要素開始的。這五個要素其實就是自然的密碼。掌握了這五種要素,其實就掌握了入道的門徑。那麼我們以數入道三是什麼呢。三就是前兩者,一和二同出時,異名同謂後,三就是德,德也是得,你有了收穫,你也有了德。3也是餐,生活中我們看見很多。飯店餐廳用三起名。三個字的名字。生意都特別火。這都因為三同餐,老三餐館就是比老四餐館生意好。全聚德就是比那什麼,白熊先生,創客咖啡,生命力要強。


三就是我們的胃。胃為倉癝之官,為土之陽,胃就像我們人體的一個加油站。他很靈活。就像一個多拉快跑的三輪車。說到車。大家看車牌上的三相比較,那個二是不是要靈活得多?如果將三這個數字用在貨車車牌上。是不是更合於道呢?因為它的靈活相較於1的單一,2的死板,三是更有作為的數字。就因為其更有作為,也就有了收穫。我們剛才都說了,小獲為得(德),得為什麼是德呢,其實也是很好理解的,看見那些有成就有作為的人,他們功成名就時都有哪些行為,比如曹德旺先生中國首善,有了收穫及時的回饋社會,生怕自己會多得。那就是德呀!我們還說大獲為收,已經是四了!總之三還有很多有趣的話題。

看到很多友友的回答。又說三就是三才,又說三就是三清。我說還有水秀呢。哎,真是越解釋越糊塗。三才又是什麼?三清又是什麼?用古人發明的詞彙解釋給現代人,你還不如不說。都說了為往聖繼絕學。就你這樣子,那絕學,永遠是絕得。對嗎?你要接地氣你就得用現代人的思維解釋它。非要把他整的雲裡霧裡的,誰也摸不清楚。

那麼三是什麼呢?三就是三道橫,三就是山嗎!三就是你的胃嘛,三就是土嗎!

沒有吃透老子道德經的人是不明白,三就是德的道理。我今天不厭其煩的,再給大家說一遍。

以數入道。道就是:我們大家通常所見的自然數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他所蘊育生長及變化的整個運行過程。重點!他是整個它不是單一的一個數字。在這裡鄙視那些道等於0的人。拿了一個破印度人發明的一個虛無的數字。來描述我們的道,簡直就是。坑老子。是要將我們的大道引向虛無的一個惡意動機。

三,為我們第一德。將老子道德經。仔細研讀。除了一無為以外。我們列一個表看看。

道2,有為有名。

德3,小獲之德。

道4,繁華紛擾,誘惑萬千,瞬間覆滅。

德5,修行仁者之德。兼具道性的陽數,上善若水指的就是五。

道6,濃蔭茂生。順勢而為之數但常有滑落。

德7,帝王之德。御統諸侯號令四方。

道8,運通發達。包容萬象,卻孕有土崩瓦解之勢。

德9,駕馭萬物。聖人之德,尊貴卻稍縱即逝。

道,10,黑暗幽深,吞併萬物。

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三就是我們大眾可以企及,並且能獲得的數,並且是我們,時常向往之數。因為它不是很艱難。你只要有舍就會有得。在什麼時候舍!當然是在二有為的時候舍。這就是我們上次說的,在有為是無為,在有為時,損之又損,再有為時,舍之舍又舍。那麼辛苦,為什麼!就是為了三時有德呀。

有好問的朋友問。馬雲和馬化騰。二馬你怎麼看?這不就是一個二和三嗎?很明顯,現在是馬化騰,收穫比較多呀。但單看目前的情況只能說是目前的狀態而已。道是變化的,它不是永恆,一成不變的。去年雙11的時候,馬雲為我們表演了自拍小電影,功守道。演技如何就不談了。但是人家想表達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

功守道。守,守,守……舍,舍,舍……想必年前的10億紅包,每個人都會領到一部分。而我們馬化騰先生。卻是吝嗇的把紅包發出去,又收回來。到現在還忙著賣農藥呢。把我們大眾全當成傻子了。二能生出三。三也能生成四。到時候誰能得這個互聯網的天下。恐怕已經早有定論了。合道而行,你必會有德。三是自然的數字也是道的密碼。你懂不懂他他都會來。你明不明白他都會去。逢三則止,小獲為德。完。


聚名仰德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德經》中表明老子宇宙觀的經典之句。

我用我剛發過的文章中一段來回答一下。

語出《道德經》四十二章,講的是道與宇宙及萬物的生成關係。老子認為“道”生成宇宙萬物,其過程關係為:

道→一→二→三→萬物。

其開端是道,末端是萬物,之間的一二三是由道到萬物運動變化衍化生成過程。

老子認為道高於一切,先於宇宙,先有道,再有宇宙的初始(即一),然後再有宇宙的陰陽運動之氣(即二),但這還不能生成萬物,還必須再有各種運動形態能量變化衍化(即三),然後才有各種物類產生髮展演化形成了林林總總的大千世界(萬物),而這一切都是依道而行的,“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道”,這就是老子的宇宙觀(應該叫做道生宇宙觀)。宇宙萬物的總根源是“道”,處事的原則是“柔弱退守”,侯王要以賤為本、以下為基。

所以,這個“三”,應該是從道到宇宙(即一)再到宇宙元素矛盾(即二)向萬物(即萬)轉化的關鍵一環。是“二”的發展,“萬”的開端。“三”可以理解為宇宙元素陰陽矛盾依“道”而行,發生的能量形態的運動變化衍化。

這一章直譯如下:

道生一(道生就了宇宙的一氣混元),

一生二(一氣混元分化為時空陰陽),

二生三(時空陰陽產生了能量形態運動),

三生萬物(能量形態運動相互轉換變化衍化產生了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背陰而向陽),

衝氣以為和(陰陽二氣衝突激盪交和而成為新的和諧體)。

人之所惡(人所嫌惡的),

唯孤寡不穀(莫過於孤弱、無助、不謙虛),

而侯王以為稱(而侯王卻把孤寡不穀作為自己的稱謂)。

故物或損之而益(所以,對萬物來說,有時會因減損反而增益),

或益之而損(有時會因增益反而減損)。

故人之所教(所以,別人的教訓教導),

我亦教之(我也來作為教訓教導人)。

強梁者不得其死(強行霸道者死無其所),

我將以為教父(我將以之為施教的宗旨) 。

​《道德經》文意深奧,包涵廣博,版本不一,千家千解。我最近在頭條上對《道德經》作直譯簡釋,我的的原則是:直譯為主,刪繁就簡;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訓詁有理,返璞歸真;不拘成見,直通本旨。旨在揭開《道德經》這部 “萬經之王”的神秘面紗,洗掉本不該有的脂粉,還其精光真容!但這是一件多麼困難的事情!十年磨劍,反覆參悟,但還有錯漏,為拋磚引玉,就正於大家,分段發出。歡迎批評指正,歡迎關注交流!

有興趣的朋友,請關注一下我的頭條號:武功文刀。



武功文刀


道,什麼是道?自古至今有不同的解釋,縱合起來可理解為,宇宙變化的一般規律,萬事萬物各有其道,所以道之道,非常道,不是指行走的道路那麼單一簡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演進關係,逐步細化分理。一是渾圓一體的星球,包含地球,上古時只指地球,渾圓一體,宇宙之道化育一元之體,一生二,二指兩儀分陰陽,陰陽包含:黑白,雌雄,男女,等等相對客觀存在現實。二生三,是指三才,乃天地人,,上為天,包括日月星辰,風雨雷電,黑白更替,四季變化,大氣演譯。中為人,下為地,山川河流,大洋大海。三生萬物,就更容易理解。用變化的數字排緒,演譯大道的深奧,用文字記述表達推解,然有易經,用圖形文字排解太極圖,演繹八卦象,解釋道之迷,啟發人之慧,領悟道之理。是哲人的引撥,先聖的啟迪,中華文化由此生髮而昇華。


用戶6003889228


鄉人拜讀《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鄉人淺學,孤陋寡聞,不敢罔言,惟有拜讀!

上 士 聞 道 , 勤 而 行 之 ﹔ 中 士 聞 道 , 若 存 若 亡 ﹔下 士 聞 道 , 大 笑 之 。 不 笑 ,不 足 以 為 道 。故 建 言 有 之 :明 道 若 昧 ,進 道 若 退,夷 道 若 纇 。上 德 若 谷 ,大 白 若 辱 ,廣 德 若 不 足 ,建 德 若 偷 ,質 真 若 渝 。大 方 無 隅 ,大 器 晚 成 ,大 音 希 聲 ,大 象 無 形 。道 隱 無 名,夫 唯 道 , 善 貸 且 成 。

第十七章,有論述過人們對於道的幾種認知狀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這裡重複提到這個現象,以我的理解,一來重複一下,加深印象;二來,德經部分,針對日常說而言,所以稍微變動為“上士、中士、下士”來稱謂,直接回歸到活生生的人。“大笑之”對於下等人那種嗤之以鼻、不以為然的描述躍然紙上。更加直接,較之“太上、其次,其次”更有活生生人的形象。

“不笑,不足以為道”,哈哈,這句,有點赤裸裸的藐視啊!說錯了,道是不會藐視任何人和不會表揚任何人的,但是講道的人可以藐視、可以愛理不理的哦!開個玩笑,不過這句話所蘊含的深意卻是極為深刻的:何必較真?所有成功人士,誰沒被人笑話過?對於笑話你的人,讓他笑去吧,你可以無視他的。

老子是個實在人,比起現在那些剽竊教授們,高級的多,他也引用別人的話,這些話就算他不說是他引用的,也沒人會反對,但是老子引用了就是引用了,不會歸功於自己,所以說“建言有之”,就是說老話說了“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大象無形”。

真正的光明,好像是黑暗的。昧是指自然現象中的黎明前的黑暗。要想獲得光明,就得耐得住黎明前的黑暗;

真正的前進,好像是倒退的。“歸根曰靜,是謂覆命”。就道的修為上而言,修為更高,反倒是倒退、歸根、“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放到為人處事,便是“以退為進”。

平坦的道路,好像坑坑窪窪。可以理解為再平坦的道路,都有坑坑窪窪;也可以理解為不去填平這些坑坑窪窪,何來平坦大道。具體怎麼理解,我覺得兩層含義都有。

以上三個詞,還是在講“道”的層面;後面五個詞,就在講做人做事的層面;再後面四個詞,又是“大道”的層面。通篇如此漂亮的詞句,描述了陰陽、度、勢。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經開篇第一句就說了上德。放到現實為人處事,上德若谷。用個通俗的詞來說,有修養、德行的人,肯定是虛懷若谷、包羅萬象。俗語有說“滿瓶水不響,半瓶水晃盪”。

“大白若辱”,字面意思理解,真正的清白,定是承受了很多的屈辱。所謂耐得住寂寞、忍的住非議。忍辱負重。抗不的壓力,哪有資格看得最美的風景?成大事者,必有很多很多人反對、誤解、嘲笑。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功。

“廣德若不足”,廣德是說擁有像大地一樣寬廣厚重的德行有德行之人,還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還在繼續努力,還在堅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修為。無德的人,才覺得自己天下第一。

“建德若偷”,一個人在努力提高自己修養、德行的過程,就是“建德”。當德業還沒有建成的時候,看起來好像偷工減料——偷,不是偷盜,是偷工減料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看起來偷奸耍滑。其實真正的德,不是一天到晚就修德,還得有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像一個學生,要學習,也不能一天到晚就是學習,還得適當的玩耍放鬆。而在別人看起來,說這個學生好像不努力,在偷奸耍滑。其實是否努力,只有自己知道。

“質真若渝”,原本是真正的好動,但看起來好像假的。這個詞最有意思,尤其是現在這個物質社會狀態下。有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女兒從小的江蘇長大,幾乎都很少去農村,吃的蘋果都是又大又甜還油亮油亮的。前年帶去甘肅鄉下,在樹上摘了個蘋果給她。她說這個蘋果怎麼這麼醜啊,又小,還黑秋秋的。好說歹說,隨便沖洗了一下給她嘗。咬了一口,她就情不自禁的說“這個蘋果好香哦”。過度的包裝、改良,早已改變了很多不該改變的東西。

接下來的四個詞,全是大開頭。這個“大”又有些對於“道”的總結,或者說對於更高級的一種人生層次的總結。

“大方無隅”。正真的大,是沒有方向的。東南西北都沒有。四個方位。南懷瑾先生提到事物的四個面“正面、反面、正面的反面、反面的正面”,對於陰陽的理解會更加的直觀,不妨引用過來,各去參悟。

“大器晚成”。現在說某個人等到年級大了,總算有了成就,用來鼓勵自己或者給不努力的人一個臺階下。其實不是這個意思,而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大的器物是不會建造的那麼快的,所以晚成。萬里長城肯定比一座宮殿建成的要晚。不努力,哪來的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之前有過章節論述。聽不見,看不見,卻真實存在。

道,無處不在,無處不起作用。“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道的作用無處不在,而且不以任何外力為轉移。“好壞、善惡、成功失敗……”只要一方存在,另一方必定緊緊跟隨。今天的成功,就是明天失敗的開始;明天的失敗,也預示這後天成功的開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真切的認識到萬事萬物的四個面,依道而行,接受到來的,做好該做的。

別把自己太當回事,也別把自己不當回事。

總結髮言“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道看不見摸不著,也沒名字,但是真實存在。“夫唯”是“那麼這個“”的意思,道這個東西呢,善於假借某個東西而似是而非的表達出它的作用成效。

無需刻意,但別隨意。


新風堂堂主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什麼是道生一?

道常於寂靜之中,謂之,玄之又玄。何謂之玄,謂之道。靜極有動機,然,大道即判而有形,因形而有數,乃一也。謂之,道生一也。

什麼是一生二?

天得乾道,清氣輕而在上,陽也。地得坤道,濁氣重而在下,陰也,此乃道生二氣。謂之,一生二也。

什麼是二生三?

天地即判,陰陽即分。故,陰陽二氣合和而出和氣,清氣、濁氣、和氣謂之三。故,二生三也。

什麼是三生萬物?

陰、陽、和而生萬物,謂之,三生萬物也。

關注一下唄☞


大道夷希


這些內容出自《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難點在很多人不理能“一”“二” “三”所指。下面通過該章的通釋與解析來回答這個問題。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①。萬物負陰而抱陽②,衝氣以為和③。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④。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⑤。人之所教,我亦教之⑥。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⑦。

[通釋]

道產生了一種物態,一種物態產生兩種物態,兩種物態產生多種物態,各種物態延續下去就形成了千千萬萬種物態。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融合的陰陽之氣來中和。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所以從表面上看事物有的在削減它而實際是在增加它,有的在增加它而實際是在削減它。人們勸誡我的話,我也用來勸誡別人。強悍的人不知曉自己是怎樣死的,我要把它當作勸誡人的重要內容。

[註釋]

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產生一種物態,一種物態產生兩種物態,兩種物態產生多種物態,各種物態構成了萬物。一,一種事物的狀態。三,表示多數,許多事物。

②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負,背對著。抱,迎,擁抱,面對著。

③衝氣以為和:融合的陰陽之氣來中和。衝氣,空谷之氣,陰陽交融之氣。衝,空。氣,陰陽二氣。以,連詞,相當於“來”。為,做。和,中和,調和。

④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所惡,討厭的。唯,正是。孤、寡、不穀,參見三十九章註釋⑯。為,傅奕本、帛書甲乙為“自”。

⑤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所以事物有的削減它而實際是增加它,有的增加它而實際是削減它。或,有時,有的。損,減損,削減。益,增益,增加。

⑥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別人告誡我的,我也將它告誡別人。人,別人,他人。之,放在“人”與“所教”之間,取消該短語的獨立性。所教,教誨的,告誡我的。教,音jiào,訓誨,告誡,告訴。後一個“之”是代詞,代指他人。

⑦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悍的人不知曉自己是怎樣死的,我要把它當作勸誡人的主要內容。強梁者,強悍勇武的人。不得,不能得到,不知曉。其,自己。教父,勸誡人的主要內容,隱含“反面老師”的意思。父,音fǔ,男性長者。《說文》:“父,家長舉教者。”

[意義歸納]

本章分析了萬物產生的過程,闡釋事物的陰陽損益的道理,告誡人們不做“強梁者”。

全章分為三層。

第一層:“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分析萬物的產生,闡釋萬物的陰陽衝氣之理。

第二層:“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以王公自稱“孤”“寡”“不穀”引出“損益”的道理。

第三層:“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強調不做“強梁者”。

[解讀與點評]

道是“天下母”,所以它“生一”。 道“生”什麼?“一”是個數目,道作為事物運行的法則,作為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它“生”的自然是具體事物運行的法則,是具體事物的客觀規律。“道生一”猶如“道產生出所有事物的客觀規律和運行法則”,即“普遍的規律”“普遍適應的法則”;“一生二”猶如“普遍的事物規律、法則生出某一類事物的規律、法則”,這些規律法則具有一類事物的相對特殊性;“二生三”是依次的延伸和拓展,同時它的規律和法則更具有特殊性。“道生一”並不意味著道只生“一”,道可能要生出多個“一”,因為它是立體的、漫無邊際的,用樹狀圖都不能演示透澈。其實萬物的客觀規律和運行法則均為道所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是數之始,二是一之子,三是二之子、一之孫,以至於無窮。在古時,“三”又是一個表示多數的概數。在本段話中,“三生”還表示了一個一個過程,所以三能生萬物。“萬”也不是一個確定的數,這裡只是極言其多。萬物又是一個運動變化的概念。 萬物背對著陰而正對著陽,互相交融的陰陽之氣來中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道的產生和繁衍過程,規律也罷,道理也好,道由一事一物拓展並互為聯繫,互相影響,運用於“萬物”,而“萬物”都有的普遍規律是“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負陰而抱陽”中的一陰一陽只是一個比喻,它可能是一正一反、一長一短、一大一小、一前一後……

人們討厭的正是“孤”“寡”“不穀”,可王公卻把它當作稱謂。最初王公稱自己‘孤’‘寡’‘不穀’,是在自謙,老子以“示弱”來分析它。 從表面上看事物,有的在削減它而實際是在增加它,有的在增加它而實際是在削減它。“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與第三十六章“將欲~之,必固~之”是一樣的道理。

何謂“損之而益”,“何謂益之而損”?比如重臣,權力太大,負荷過重,日理萬機,必積勞成疾;或權傾朝野,形成剛愎的性情,積怨必多,成眾矢之的。削弱權力,減輕負荷,便會放鬆,便會自省,健康身心。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既為了把這些道理告訴更多的人,也是從俗、從眾,正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第二十章)一樣。“人們勸我什麼,我也勸人什麼”,也告訴人普通的道理,普通的道理就是順乎自然的道理。“強梁者不得其死”就是“堅強者死之徒”“兵強則滅,木強則折”(第七十六章)的道理。對道來說,正面勸誡的道理是“順之乃吉”,反面勸誡的道理是“逆之乃兇”。 強悍的人不知曉自己是怎樣死的,我要把它當作勸誡人的重要內容。“強梁者”是“善人之資”(第二十七章),是反面教員。“強梁者”顯然不是稱“孤”“寡”“不穀”的王公,因為稱“孤”“寡”“不穀”是示弱,“強梁者”是示強。其實中外歷史上的“強梁者”不乏其人,夏桀、商紂、周厲王、周幽王、秦二世、隋煬帝、北齊高洋等等,他們“不得其死”的教訓並未被後世所有帝王借鑑;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希特勒,當代的薩達姆、卡扎菲等等,也都是“不得其死”的“強梁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