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建設運動:民國的知識分子下鄉者!

辛亥革命和民國建立之後,革命者和支持革命者所期盼的盛世不但沒有出現,反而較之之前有了更多的問題,軍閥混戰,社會秩序失常,民疾更甚,梁漱溟的父親還因此投湖以述“國性不存”。

鄉村建設運動:民國的知識分子下鄉者!

清末列強不斷瓜分中國是外患,內憂也有:比如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之類,但都被鎮壓了,社會秩序還算穩定。民國初期就完全不一樣,軍閥混戰導致整個中國政局破碎不堪,社會秩序上更是一片混亂;清政府腐朽無能,革命黨推翻清政府引進西方政體,三權分立的民國政府是建立,可是具體怎麼建設一個民主的近代化國家,說實在的民國初年革命黨和支持革命黨的知識分子也大多不能自圓其說,廣大平民百姓了更是一片茫然。

鄉村建設運動:民國的知識分子下鄉者!

合影於鄒平,前排左一為梁漱溟,右二為晏陽初

當時的中國依然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95%左右,常年的軍閥混戰和20年代末的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農民“破產”的情況愈加嚴重,終於讓一部分當局者、知識分子意識到了農村問題對這個社會的重要作用並做出實踐,史稱“鄉村建設運動”。

鄉村建設運動:民國的知識分子下鄉者!

這段始於上世紀二十年代末,因抗日戰爭而終止的民族自救運動,有三個重要人物晏陽初、梁漱溟和盧作孚——被稱為鄉村建設運動三傑。其中梁漱溟的鄒平鄉村建設實驗影響最大,成果最豐。晏陽初是最早的執行者,自1926年就開始了鄉村建設實驗,而且參與人員不少是海歸博士,梁漱溟的鄉村建設實驗也是他和他的弟子們全心參與其中,都是實打實的高級知識分子。盧作孚不僅是鄉村建設實驗的實幹家,還是一個民族資本企業家和教育家。這段歷時不長的鄉村建設運動,不僅為後世國內外的鄉村建設提供了經驗,也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對社會的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