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荀子“勸學”背後的思想光芒

◆ ◆ ◆

文 |石祿生

前言

上下五千年,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古代中華思想,形成了龐大的體系,產生了諸多偉大的先哲,涵蓋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內聖外王、理學、心學等百家思想。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這些中華思想流派,以及它們的聖賢代表人物,在漫長的時空中,散發出耀眼的思想光芒,照亮了中華歷史,引領著無數古代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現藏有一套,書寫並制板於清道光五年的“中華先哲格言”精典字板,全套共計十塊字板,分別記述了從先秦戰國至明代各個時期重要先哲人物的思想語錄,殊為珍貴。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該套思想語錄字板,每一塊都獨立成篇,闡述了古代先哲在某一方面的認知心得。為便於有序推出,筆者以相關語錄誕生的時間為順序,對全套字板語錄予以解讀。

01

我們先來看“中華先哲格言”第一塊字板:“不登峻嶺,何知天高;不履深淵,罔識地厚;不讀聖經賢傳,莫明事物之理。”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該字板全文大意為: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進入到深淵裡去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讀聖賢經書就不會明白事理。

看到這裡,相信所有人都會想到一句老話“不知天高地厚”,用於形容一個人見識有限或遇事不知深淺,貿然行事。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很顯然,這句話就是從該字板語錄表達的含義中衍生出來的。

由此可見,該字板語錄是歷史上流傳甚廣的先哲思想,具有綱領性的意識統領作用。

那麼,該語錄到底是誰說的呢?

這三句思想語錄,改編於先秦戰國時期思想家荀子在其重要著作《勸學》中說過的三句話:“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字板上的語錄,跟荀子說的原文稍有出入,但表達的思想大意是一致的。

如是觀之,清代制板人並不是一味地摘抄歷史文本,而是在遵循荀子思想要義的基礎上,對個別字詞與表述方式做了修改,並在最後一句加入了制板人自己的總結體會,強調了對古代先哲聖賢著作的致敬心情。

既然原文出自《勸學》,可見該語錄的初衷,就是要勸人向學,潛臺詞大概也可理解為:學海無涯,知識是無窮盡的,不學習怎麼會有見識與智慧呢?還有一句古話說“無知者無畏”,說的就是該語錄的反面。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短短三句話,卻很有嚼頭,其延伸思想含義十分廣袤。若要透徹解讀該語錄,必須要深入瞭解作者荀子的思想脈絡。筆者在此試分析之。

02

荀子是戰國末期的思想大家。由於在他的眾多學生當中,出了兩個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李斯和韓非子,所以歷史上很多人並不認同荀子的儒家思想地位,而把他歸結為法家思想啟蒙人物。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實際上,荀子是孔子的忠實繼承者和發揚家。他本人確實見識獨特,思想極具個性,對各流派的思想都持有批評態度。

但荀子唯一推崇的思想大家,恰恰就是孔子;他認為孔子的思想,是唯一的治國良方。

由此可見,荀子骨子裡是儒家無疑。

但是呢,荀子的儒家見識,跟其他諸子百家的儒家思想,又確有不同之處。

怎麼說呢,如果說主流的儒家思想是“柔軟”的,那麼荀子的儒家思想就是“堅硬”的。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我們還是從孔子說起。孔子的思想可以用一個成語來歸納詮釋:內聖外王

雖然歷史上第一次提出“內聖外王”這個詞語的人,是莊子;但在思想領域最接近“內聖外王”的人,卻是孔子。

“內聖外王”是什麼意思呢?即對內要求自己做一個聖人,德才兼備,仁義滿滿;對外則要施行王道,有效治理國家。我們把它拆分來看: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內聖”,沒有疑義,包括荀子在內的所有儒家大咖,都認同要以聖賢標準要求自己,這是最基本的儒家修身典範。

“外王”,則是諸多儒家學人出現分野的地方。對外如何才能有效施行王道?

在孔子的弟子孟子等人看來,內聖和外王是統一的,只要“內聖”道德達標,就能夠用仁義治理天下,有效施行王道,實現“外王”目的。

其基本的依據,就是源於孟子的“性善論”:大家都是人心本善的,君王有仁義,百姓也就會遵從王道。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但荀子是不認同這一點的。他認為“性惡論”更符合人性本能特徵。

既然人性本惡,那就一定要靠後天環境和教育,使人的道德水平達到“內聖”的水平。這也是他寫下舉世名篇《勸學》的動機所在。

關聯到“外王”範疇,荀子當然也主張通過教育、學習,提高國民的認知水平和道德水平,但他並不迷信這能有效促成王道實施,實現“外王”效果。他必定還有另外的主張。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荀子的“外王”主張是什麼樣的?他並沒有白紙黑字地提出來。但我們可以產生耐人尋味的聯想:

他的學生李斯和韓非子,後來為什麼不遺餘力地推行法家思想?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說白了就是主張用法制手段治理天下,凡事立規矩,不合規矩的就要處罰,從而用制度的力量來實現“外王”目的。很難說李斯和韓非子沒有受到荀子的影響。

說到這裡,筆者個人還是傾向於認為,荀子或許的確是法家思想的啟蒙者,只是沒有歷史文本證據而已。

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否定荀子的儒家地位。他骨子裡的確還是儒家的人,不過其思想確實有“堅硬”的一面。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由上可見,荀子的思想還有著唯物主義的一面,即他認為人心是靠不住的。不但天生靠不住,需要通過教育來歸化,抵達“內聖”境界;而且後天也靠不住,所以需要仁義道德之外的手段來治國。

這就是荀子寫下《勸學》的根本思想動機所在:沒有誰是天生的聖賢,大家都是普通人,唯有狠命地讀書、學習、教化,才能實現“內聖”。

03

荀子的儒家思想之“堅硬”,或者說他具有的唯物主義的一面,還體現在他對自然規律的認識上。

我們知道,自商周以來,中國古人制造了各式各樣的青銅祭器等,用來祭天祭地之用。可見,人們對天道的崇拜,久已有之。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但荀子是不信這一套的,他認為“天道自然”,天就是自然的產物,本身是沒有意識和情感的,更無好惡之心,世人怎麼祭拜上天,都不存在感天動地一說。

遠在戰國時期,荀子就有這種“自然”認識,其偉大程度,堪比牛頓發現地球引力。

更難得的是,荀子認為“天行有常”,即作為自然的天,有它的運行規律,世人要掌握它的規律,不要去違背它。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這是一種什麼認識?這是一種脫離了迷信思維後,堪稱科學版本的“天道”大於“人道”的思想認識。

正是因為認識到天是自然,沒有意識,但有規律,所以荀子又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即順著自然規律造福於世人。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這簡直太了不起了,現代人積蓄雨水發電、利用風能發電,不都是荀子這種思想的現實案例嗎?

說到這裡,我們總結一下:荀子的“性惡論”主張,“內聖”修身思想,天道自然認識等,統統都指向了一點:論學習的重要性。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不經學習,人心不會變善、聖賢道德不會自己降臨、上天也不會憐憫蒼生;唯有學習,才是讓世間變完美的有效途徑。

這就是為什麼,荀子用盡才智,寫下了如雷貫耳的千年善書《勸學》篇。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也正是因為《勸學》,這才有了偉大的先哲語錄:“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論讀書的重要性,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