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司乘同显功能升级,打车时有了这些改变

不可否认,中国人的出行迎来了飞速变革期。在十年前,人们或许从未畅想过用智能手机叫车;而时至今日,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已经快六岁了。

移动互联网在出行领域的普及,也潜移默化地重塑了中国人的打车习惯。考虑到难易程度,扬招叫车的方式在当下已颇显古典;即便是用平台叫车,不停拨打司机电话,告知对方自己“身着黑色外套”、“站在一块广告牌下”,也通常徒增了彼此的焦躁感。

满足出行的真正需求

2016年9月,滴滴出行上线“司乘同显”功能。顾名思义,“司乘同显”即司机端、乘客端的信息同步显示。在行程前和行程中,司乘双方都可通过此功能实时且清晰地了解行程路径规划和实时路况。

上车后,高信息量的可视界面更是事无巨细,让司乘双方同时了解行程从始至终的全部导航信息。在仅占2/3屏幕的地图中,提供如此之大的信息密度,也是滴滴进一步促进平台双方信息对称的一大举措。

近日,升级后的“司乘同显2.0”无论是从覆盖的业务线数量、信息的同步速度还是从用户体验上来看,都较之前版本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

滴滴司乘同显功能升级,打车时有了这些改变

△乘客端接驾-等驾-送驾示意图

滴滴司乘同显功能升级,打车时有了这些改变

△司机端接驾-等驾-送驾示意图

地理位置、实时路况、车辆行驶路线等信息,是乘客和司机一直以来的沟通难点。因此,在行程前及行程中实时并且同步显示以上关键信息,是为满足用户出行的真正需求。

高效背后的技术能力

乘客在滴滴出行乘客端App上叫车后,可以看到车辆的预估到达时间、路径规划、甚至车头方向。同样借助这一功能,车主可以同时在滴滴出行司机端App上实时了解接驾地点周围的路况,及时调整接驾路线,提高接驾效率。

“司乘同显”囊括路况、路径规划、导航等多个技术模块,而其中每一个技术模块又具备高复杂性。司乘同显2.0版本中,滴滴优化了因系统庞大、后端和中间环节繁多而产生的数据延迟性问题。此外,“司乘同显”的功能场景广泛,迄今已覆盖滴滴快车(包含拼车)、优享、专车、豪华车和优步。由于应用的业务较多,对于技术框架设计的合理性要求也十分严格。

在“司乘同显”功能背后,最为重要的工作是细节调优。模拟构造场景来进行测试和验证的工作,却通常要花费许久。一个常见的案例是:当司机端的网络加载过慢,而乘客端又急需显示接驾信息时,滴滴出行平台则会根据实时路况和海量历史数据,提前为乘客展现接驾路线,加大有价值信息的透出。

而另一方面,当车辆在拥堵道路上走走停停时,平台会对乘客端显示的轨迹进行速度调优,让“小汽车”标识在地图上顺畅移动,从而避免给用户带来困扰。相对应地,当乘客端因网络延迟,在上车后几秒内没有即时切换至“行程中”,“司乘同显”也会与订单状态保持一致,减少对用户的干扰。

滴滴司乘同显功能升级,打车时有了这些改变

在拼车出行中,“司乘同显”则起到更为显著的协调作用。在行程的任何时候,拼友的加入都有可能影响自己的行程。在这之前,一段式导航操作繁琐,让司机在接拼车单总会困惑:先送哪位拼车乘客?

借助最新的“司乘同显”功能,拼车的路线和预计时间得到及时更新,司机可以清楚了解多个拼车乘客的路线。对于拼车行为更普遍的城市区域,出行效率的改善尤为明显。

滴滴司乘同显功能升级,打车时有了这些改变

△拼车乘客端接驾示意图

为满足司乘双边的诉求、不断提高出行匹配效率,在此之前,滴滴在400个多城市挖掘了3000万个推荐上车地点,以“小绿点”的样子显示在App中,让司机和乘客根据经验提早确定上车地点。

数据显示,有75%的用户直接使用推荐上车点发单;2017年全年,推荐上车点为司乘双方节省了超过21亿次通话。

而经过多个阶段的持续优化,“司乘同显”更是以可感知的效果改善了人们的出行体验。数据显示,这一功能显著提升了路程和位置信息的更新频率,2秒内显示路线的比例从77%提高至82%,用户的相关反馈量减少97%;司机和乘客发送即时消息(IM)和通话的比例大幅减少,应答后订单取消率平均下降了1个百分点。

在尽可能减少信息成本的基础上,滴滴希望将出行变得更“智能化”:了解并给出你所需要的一切,同时将冗余信息统统隐藏起来。作为乘客,已经无须规划路线,无须计算到达时间,更不需要重复自己“身着黑色外套”,因为滴滴已经为你安排好了最优路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