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企業:困難的日子過去了嗎?

從2010年起,實體店是“壓力山大”。

北京:百盛百貨、華堂商場連續關店;上海:淮海路瑞興、美美、先施、OPA商場等百貨店先後撤離;廣州:好又多東山口店、新供銷百合等連鎖超市停業;長沙:世紀華聯柏麗晶購物廣場、沃爾瑪分店關張;成都:NOVO百貨天府廣場店、人人樂連鎖超市幾家門店接連退出;瀋陽:伊勢丹、尚泰、雅仕等百貨巨頭紛紛折戟……

實體企業:困難的日子過去了嗎?

2014年,中國連鎖經營百強中,23家企業關店數超過新開店數。百強企業正式用工人數連年下降,減少用工的企業數已超過增加用工的企業數。

“網購這麼方便,誰還大老遠跑到商場買東西?”這句話是對人們內心的真實寫照。2010年伊始,電商對實體店的衝擊不斷。實體店可謂是遭受到了重大打擊。

但實體經濟作為區域及國家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經驗表明,實體經濟強,國家經濟就強。實體經濟直接創造物質財富,是社會生產力的集中體現,也是社會財富和綜合國力的物質基礎。發達穩健的實體經濟,對提供就業崗位、改善人民生活、實現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更是一個國家應對外部衝擊、巍然屹立的關鍵。

所以一直以來國家對實體企業扶持的政策不斷,使得逐年下滑的實體經濟在2016年開始復甦。

“最困難的時期基本挺過來了”、“總算走出低谷了”

多數企業認為,2016年下半年以來,經營狀況總體趨穩,實體企業的壓力有所減輕。

江蘇龍騰光電專案課長褚俊健感嘆,企業在2012年虧損8億元,彼時,“成本高、貸款難、產品賣不出去,全行業都在虧損”。此後幾年,雖然龍騰光電千方百計降成本、拓市場、搞研發,但經營困難的狀況並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直至2016年,光伏市場有所回暖,企業終於打了翻身仗,實現盈利4億元。

“今年的形勢好於去年,至少不會虧損,但是明年就不好說了”,四川玻纖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韓東說。2013年到2016年,四川玻纖連續4年虧損,在2016年底明顯感到市場開始回暖,2017年盈利8000萬元。但韓東對後勢有些擔心,“很可能今年下半年市場又要下滑。玻璃纖維行業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的情況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價格有所回升後,去年底許多本該退出的小企業又活過來了,許多新開發的窯爐又要用起來,容易造成第二波產能過剩。”

為何企業一邊判斷“實體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基本過去”,一邊又認為“情況會有反覆”?

實體企業:困難的日子過去了嗎?

1.產能過剩

湖北宜化集團總工程師楊曉勤和三寧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姚定貴認為,產能過剩是阻礙工行業向好的主要原因。“國內尿素產能有8000萬噸,實際上包括出口在內對尿素的需求也就6000多萬噸。”“氮肥、磷肥大概都存在1500多萬噸過剩產能,導致低價傾銷。再加上化肥行業恢復徵收增值稅、取消優惠電價等因素,去年很多小企業處於虧損狀態。”即便身處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企業,甚至行業領頭羊,也對產能過剩導致的過度競爭深有感觸。

2.資金瓶頸

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銀行斷貸、抽貸幾乎成為壓垮實體經濟特別是傳統制造業的“致命一擊”。“解決資金回籠問題、貸款收緊問題”是企業認為眼下最急需調整的政策。

3.需求不振,工業品價格還在低位徘徊。

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金呂說,近年來客戶壓價愈演愈烈,主機廠壓力傳遞導致配套供應商的利潤越來越薄,今年西門子提出降價20%,阿爾斯通和通用電氣都提出降價18%-20%。“雖然今年一季度銷售同比增長15%,是近年來最好的開局,但可以預見,未來3至5年,企業面臨的經營形勢還很嚴峻。”

4.最影響實體企業信心的還是“實業賺錢難”

儘管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引導資金流向實業的政策,但企業普遍反映“脫實向虛”狀況仍較嚴重。

“論賺錢,金融排第一,房地產排第二,然後才是實體經濟 。”法爾勝企業在從事特種光纖、機械製造的同時,近兩年也開始涉足金融領域。做了個比較:融資租賃板塊,僅僅開展兩年,總共40個員工,去年營收2.5億元;研發一個光纖新產品,從研發到生產再到賺錢,大約是10年的週期,被市場認可了,也很難實現一年2.5億元的營收。

多位企業負責人談到,實體經濟具有先期投入大、投資週期長、利潤薄的特點。近幾年金融業贏利狀況顯著優於實體企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惡性循環:資本逐利,越來越少進入到實體領域;得不到資金,實體經營越來越困難,生產積極性越來越低。

難歸難,在展望“中國實體企業前景如何”時,大部分企業還是認為“付出努力將會上個新臺階”,更有正在做實體的企業表示“從未考慮過退出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就像咱們的身體一樣,天氣可能會差、環境可能會變,但堅持強身健體,那就什麼也不怕!”(張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