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中醫發展這麼多年還是沒有哪個中醫敢說自己比張仲景、葉天士厲害?

Janghey


這就是科學和非科學的關係。

就科學而言,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可以證偽。也就是說,可以被證明可能是錯誤的。鑑於人類的認知能力和知識的增長是持續的,所以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也是不斷逼近準確和深入的。這也造成,在科學領域,我們崇拜老科學家,但是不要崇拜老科學家的成果。這句話可能有點繞口,簡單點說,對新科學家而言,老科學家的科學精神值得學習,但是老科學家的科學成果一定是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或改正的。

所以古往今來的大科學家。不管多麼厲害,到最後都被證明其理論或者思維,有不準確的地方。

拿物理學來說,牛頓證明了亞里士多德是錯的,物體在沒有受到阻礙的情況下,會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愛因斯坦證明牛頓是錯的,力的傳導不是瞬時的,是不能大於光速的,玻爾證明愛因斯坦是錯的,量子世界的運動是雜亂的。

但是就中醫而言,有點類似於中國武俠小說,最厲害的角色,一定是祖師爺。這就不符合科學規律。只要知識和科技,一定會越來越進步。怎麼可能越老越準確。

所以目前為止,中醫理論和藥物更貼近於博物學而非科學。

不過中醫理論和藥物中有很多思路,可以為現代醫學帶來啟發,比如屠呦呦就從中醫處方中發現了可以治療瘧疾的青蒿素。這才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科技行者


1,


因為真正的中醫,一定是醫術與品德,智慧並修,真正的中醫多是謙謙君子,所以很少有人敢那麼狂妄自大地宣稱自己比清朝名醫葉天士,東漢末年的張仲景等人還厲害。敢那麼說的"中醫",多半都是騙子。

2,


看看這兩位都是什麼樣的人?他們著作的地位都和《黃帝內經》相當。

張機(字仲景),東漢末年的著名醫家,其著作《傷寒雜病論》成書於約公元200~210年,被後人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即雜病部分)兩部書。《傷寒論》是中醫第一部理,法,方,藥比較健全,理論密切聯繫實際的古代重要醫學著作。

清朝的葉天士呢?姓葉名桂(1667~1746年),字天士,號香巖,擅長治療各科各種疾病。而且他第一次系統總結了,並奠定了溫病學說的理論基礎。

總而言之,這兩位都為中醫藥向前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試問沒有創立新的並行之有效的理論,新的中醫發展道路方法,誰敢說自己超過了這兩位前賢。

詳細的請看中醫藥學校教材。

3,


4,
5,
6,

7,
8,


9,
10,

11,

中醫是一門重視實踐,需要比西醫更多實際治病經驗積累的醫療(醫學)體系。沒有幾十年潛心用中醫的方法治病救人,沒有充分的經驗(教訓)的積累昇華,沒有較高的智慧水平,很難成為醫術高明,能夠對付疑難雜症的名中醫。同時,品德不好的人也不大可能成為真正的中醫大家名醫。

歷史上的傳統中醫,往往不僅僅學治病救人的醫藥知識,還需要學多種知識以提高個人修養: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甚至堪(堪與)卜星相,天文(曆法等等)地理歷史,兵法謀略,人情世故......

看看中醫藥學校的教材《語文》的目錄吧。其中的幾篇課文標題可以反映中醫所需要知識面之廣,所需品德之高:

12,


《大醫精誠》(隋唐•孫思邈),《醫家行方智圓心小膽大論》(明代•李中梓),《用藥如用兵論》[清朝•徐靈胎(徐大椿)],《夢溪筆談•治病有五難》(北宋科學家沈括),《學醫猶學弈》(清代陸以湉),《醫須周察》(清代顧銘照)。

13,

14,


15,

16,

現在學中醫,不僅要學傳統中醫藥的專業課程,書籍,還要學現代醫學(西醫)的多種課程。圖中劃線的部分就是各專業選用的現代醫學的課程。

17,

除了這些專業課程,還有要學的甚至要考試的課程
:《政治•經濟》,《哲學》,《職業道德》,不考試的《醫學心理學》《法律》《國情》,甚至《實用口才知識》等等。

大學裡的中醫專業的教材甚至還有數理化,外語。

18,

這還是二三十年前編寫的中醫院校的教材呢,現在用的教材會增加多少新知識?在知識更新換代快的今天,那可就難以預計了。

想想看,這許許多多的知識學下來,是不是很難很難??如果再讀到前人不斷總結撰寫,流傳下來的深奧的,浩如煙海的中醫藥等等的典籍,遇上臨床上發達的現代醫學都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真正的中醫會覺得自己懂得太少太少,會變得越來越謙虛謹慎,怎會去自大地宣稱比張仲景,葉天士還厲害??

有人說,中醫的"中\

半山樵書生


這是中國傳統的“經驗至上主義”在作怪,認為越老的知識越正確,越有效。中醫正是利用了人們的這種心理,才能到處忽悠得手。

對於中醫腦殘粉來說,中國醫術最牛的是神農氏,因為他肚皮是透明的,能看穿自己吃下去的東西有沒有毒,其次是扁鵲、再次是張仲景,再再次是華佗,然後是葉天士,反正歷史離我們越近的中醫,越不行。

按照這種邏輯,現在市面上的中醫,不管你吹自己多牛,你都是最次的最差的,因為你最年輕嘛,隨便歷史找一個把褲襠當藥材餵你吃的祖宗,醫術都是你的幾百倍。

另外還有一個佐證,就是《黃帝內經》的原話:“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說的清清楚楚,真正的中醫高手專治還沒得的病,現代的中醫盡治已經得了的病,所以肯定是最差的。

不過請放心,現在的中醫雖然差,但是還可以等下一代中醫嘛,等下一代中醫長成熟了,這一代中醫就自然升級成功,成為倒數第二差的,把最差的讓給年輕人,所謂長江前浪推後浪,一代更比一代瓤嘛。


老醒雜評


中醫學的發展,經歷了大約兩千年的歷史,可以說是非常漫長艱難而曲折的,在不同的時期,在華夏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在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都相繼的湧現出一批又一批良醫,他們推動了中醫學的發展,補充完善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然而今天怎麼沒有出現比張仲景,葉天士更歷害的醫家呢,筆者以為:

1.從古代思想上來看。

古代人的思想是很明確的,"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為子者,不可不知醫"。體現出了古人的"忠","孝"思想從兒時便已確立,並根於人心。

2.從文化背景來看。中醫學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並逐步發展起來,古代人的書寫都文言文,言簡意賅,行文簡練。而隨著文字文化的不斷演變,字詞義也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新文化運動之後,國學日漸衰落,致使古典文學越來越淡化,而歷代醫家學著之書,大都是文言之詞,難以理解,還需釋義,這便給中醫的學習和傳承,無疑帶來了不可避免的阻力。


3.從自然,社會環境來看。古時代,社會動盪,連年戰亂,災荒不斷,都要歷經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人民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甚至換子而食,屍橫遍野。大量的屍體腐爛導致疫病的蔓延,正是"大兵之後,必有大疫,大災之後必有大疫",而大疫之後必有大醫。

警如張仲景生活在群雄逐鹿的東漢末年,可謂疫癘大作,其族人也大大量死亡,這就逼迫著醫學界必須想出新的方法進行治療,而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總結前人的醫學經驗,在自己大量的臨床實踐中,發憤著成了不朽之作《傷寒雜病論》,是中醫學第一部臨床著作,確立了中醫學的辨證論治體系,奠定了中醫學的臨床基礎。

警如金元時期,又出現幾十年,上百年的戰亂,人民生活困苦,疾病四起,此時使用古方治療甚微,再一次逼迫一些革新思想的醫學家去探索新的出路,造就"金元四大家"(劉完素的寒涼派,李東垣的補土派,張子和的攻邪派,朱丹溪的養陰派),給後世留下了寶貴的遺產。

警如明,清時期,據歷史資料統計,平均每四年發生一次疫病流行,當時大多用傷寒論法治溫病,結果"輕者必重,重者必死"。人民再次面臨著生死存亡,再次逼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醫學家在臨床實踐中尋找新的出路,出現了葉天士,薛生白,吳鞠通,王孟英四位溫病大家,而葉天士所著《葉香巖外感溫熱篇》,標誌著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它又一次豐富了內經體系,填補了中醫理論的空白。



警如近現代民國時期,軍閥混戰,歷經幾十年,再加上西學東漸,中醫面臨著生存危機,受到西醫思想的影響,出現了張錫純,唐宗海等為代表的中西匯通學派,為中醫的創新開通了歷史之先河。


總上所述,中醫學經過大約兩千多年歲月的洗滌,在歷代醫家大量的臨床實踐經驗為基礎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中醫學理論體系已日臻完善,而處於和平年代,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歷史的車輪已經無情的走過了那個烽火連天,災荒四起的殘酷年代,正所謂"時勢造英雄,亂世出良醫,"正如同唐詩宋詞一樣,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頂峰,是那個時代的標誌!作為今天的我們,還能超越他們嗎?同樣中醫亦是如此,然而中醫發展的腳步更沒有停下來,究竟他的命運如何,又需要經歷怎樣的苦難和新的大的突破,就讓我們交給歷史吧!


青主墨影


今人的片面認知

許多自稱具備“科學素養”的人認為,中醫自認為“今不如古”,或者中醫只會說“中醫認為”而不會說“中醫試驗得出”,是中醫人崇古的表現。其實是一種認識的片面性和盲目性。



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
——《莊子》

從科學角度批判中醫的這些所謂具備“科學素養”的人,不過是智慧上的聾盲罷了。

中西醫的學科差異

那麼,為什麼西醫總是認為“古不如今”,而中醫則相反認為“今不如古”呢?這裡要提到學科差異。

西醫的發展仰仗於西方現代科學的發展。狹義科學的特點是證偽性,即是在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中不斷前行。它先實踐再理論再實踐,在這個修正的過程中完善理論與技術。所以,老西醫總是被新的實驗、臨床結論趕超和淘汰。它是經驗主義的實踐論指導的經驗醫學。


中醫的哲學背景是中國文化最重要元素——道。道是中國先賢觀察天地總結的宇宙運動的總規律(太極)。然後,依照全息論的方法,將這種對總規律的認識象數化,產生了各種學科的理論體系,中醫就是其中之一,是宇宙運動規律之於人體的映射。也就是說,中醫的根本理論不來自人類的生產實踐,而來自古人觀天對宇宙終極規律的把握。中醫的理論在前,實踐在後,是一個本體論的學科。中國先賢對道的認識是超驗主義的。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老子》

這段話即是老子對超驗的描述。中醫的學科發展脈絡是終極理論在前,在此理論指導下,產生了越來越多的臨床技術。它是超驗主義的本體論指導的系統醫學。


中醫的逆向發展

中醫原本是本體論,終極理論在前的自洽的學科,卻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的因為意識形態的影響,變得不再自洽,如今陰陽五行的理論基礎甚至也要被某些科學人所拋棄。這是一個逆向發展的過程。

五臟為陰,六腑為陽,傳之後世,以血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無道行私,必得天殃。——《靈樞經》

靈樞是中醫四大經典之首,是一本嚴謹的醫學書,卻寫著這麼一句話,要知道古代記述文字的困難。所以這句詛咒顯然很重要。但是後人們顯然在不斷篡改中醫的理論,拋棄它的終極理論。

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傷寒雜病論》

這是漢人對中醫飽受意識形態修改的認識。

醫學盛於上古,而衰於後世。……自唐以降,其道日衰,漸變古制,以矜新創。……海內沿染,競相傳習。蔑視古經,傾議前哲,攻擊同異,辯說是非。……門戶既分,歧途錯出,紛紜擾亂,以至於今,而古法蕩然矣。
——《四聖心源》

這是清人對中醫飽受意識形態修改的認識。

而如今呢?如今就不多說了,只舉一個重要的例子。

“辨證論治”是60年代任應秋教授才提出來的,70年代寫進教材,如今是中醫玉律,依舊是現代中醫的產物。新中國建國後的中醫更是已唯物辯證法替代天道易經為哲學基礎,而產生的新“中醫”,幾乎和經典中醫沒有什麼關係了。


中醫的鼎盛在漢唐時代,四大經典全部問世,漢醫和儒醫在中華大地上廣泛進行醫療實踐。從這以後,就是中醫的逆向發展期了。

總結

中醫人認為“今不如古”是因為中醫本就是一個本體論的學科。它終極理論在前,且不可修改,可發展的部分只是在陰陽五行基本理論指導下的技術實踐,中醫的理論已發展到頂峰。

迴歸經典,溯本清源,才是能夠真正發展中醫,解決中醫困境的唯一手段。

迴歸經典,提高療效,才是經典中醫奪回話語權,才是讓公眾清醒認識對抗醫學、商業醫學、披著科學外衣的迷信的唯一手段。

(更多經典中醫知識及觀點,請關注本頭條號“煌普中醫”)


煌普中醫


為什麼,說中醫這樣那樣,僅以科學來評價中醫。說些很多理論上的東西。而解釋不了何為科學?也無法拿出真正的本事,來讓中醫進入所謂科學之中呢??理論上,說得頭頭是道,實際成果在哪呢??就還好比,病人來求醫,醫生說得天花亂墜,說得頭頭是道,而拿不出確實,有效地的治療措施。說得再好,再動聽,還不是等於零。如果說中醫不科學,那為何能治病呢??最起碼,病人求醫,不是來聽醫生講理由,而是要把病症去除!與其爭論中醫是否科學,還不如,在實踐中,使中醫不斷進步。2,西醫,如今又有了現代化的檢查設備,比如B超,S T等,是否百分之百地查出病症呢??為何,有些病人,總感覺西醫,離開現代化的醫療檢查設備,反而不會看病了呢?在沒有現代化醫療檢查設備的年代,西醫不看病嗎??從這個角度上看,如今有哪個西醫,敢說,沒有現代化醫療檢查設備,不使用現代化醫療檢查設備,也能確診病症??不要以為,西醫打上“科學”標籤,就百分之百不出問題。不然,小城鎮的病人,就不會老往大中城市醫院跑。一句話,醫療問題,對醫生來說,也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沒有確實,紮實的臨床實踐,醫療水平難以提高。


清碧閒人


現代中醫很難出現大醫。為什麼?那是離古中醫漸行漸遠之故。古中醫與現代中醫的區別在那?古中醫一劑知,二劑已,暝昡反應比比皆是。現代中醫,有的中醫師可能一生都沒有見過。為什麼?古中醫用方用藥以陽藥為主。現代中醫師有幾個?古中醫一個方几種藥,現代中醫師有幾個會用?一個與古中醫越走越遠,與現代醫學越走越近的現代中醫會出大師級的嗎?太難太難了。只有李可,倪海廈算是有真本事的大醫。


閆崇文napoli意大利


中醫和貓狗是網上兩大深坑,弄不好會被口水淹死。

首先聲明我非專業人士,只談一下最近半年在北京看中醫的感受。

我認為中醫是經驗,西醫是科學,西醫的所有都要診斷都要有數據做支撐,這樣的好處是誤診率低,但要做好多檢查。

如果檢查出問題,一般人會認為大夫醫術高超;但要是檢查沒問題,很多人會罵一句:都是騙錢的。貌似西醫現在對這個現象無解。

因為是經驗,所以看中醫需要每週都去醫院調方子,這樣的好處是經驗豐富的名醫很快能試出最適合病人的方子,對於很多疑難雜症往往有奇效。

但最致命的是名醫都是千里挑一的,大部分大夫是沒這個水平的,所以很多病人都是因為看中醫而耽誤了最佳的治療時期。

不過千百年來中國人早已接受了中醫所說的: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還把他當作自我安慰,所以大家並不認為中醫這樣反覆試方子有問題。我認為這是大家為什麼迷戀老中醫,西醫為什麼鄙視中醫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醫的高明之處在於它本身就是現代科學體系的一部分,西醫的所有研究成果都要求能夠“復現”,也就是說你研究出的東西,別人按照你的辦法能夠同樣實現。

因為能夠復現,所以西醫可以像工廠批量生產商品一樣,大規模生產大夫,而且每當一個新的成果研究出來後,西醫可以通過標準化的作業規範,迅速推廣到全球。

如果說西醫大夫是工業製成品,那中醫大夫應該算是“藝術品”,藝術品的特點是成材率低、需要時間打磨,沒有既定的規律可循,所以名醫出現需的條件要有機遇,還要有超人的天賦。

中醫肯定也意識到這些問題了,我在北京看病的這家三甲醫院,大夫們從來不給我講一些“這虛,那虧”的玄學,每週去調方子也都以檢查結果為準。

在這方面日本人其實走在我們前面,他們用高科技改良中藥,製成“漢方醫藥”,然後賣給來日本旅遊的中國人。中醫在日本發揚光大確實挺尷尬的,但至少證明了中醫不是沒有用,而是中國的中醫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

因為中醫缺少嚴謹的理論做支撐,所以整個行業都盼望出現名醫,出現牛人,但天才可不是代代都有。中國幾千年才出了秦皇漢武唐宗漢祖幾個牛人,中醫沒人敢說比張仲景厲害太正常了。


史料不輯


不僅僅是中醫,中國的傳統文化流傳至今,都有一個淡化甚至流失的趨勢,這與當今世界的大環境有關,人們在不斷接收外來文化和思想的同時,往往會忽視或丟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以前的聖賢們之所以能有那麼高的成就,是因為當時的社會需要,古代沒有西醫,只能靠中醫來救人,因此會有那麼一些人為此鑽研一生。

現在呢,西醫傳進了中國,治病救人的方式更加簡單粗暴,動不動就是開刀,效果也很不錯,所以受到國人的推崇。人們對新事物總有一個狂熱喜愛的過程,崇尚西方文化甚至成為一種主流觀念。中醫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發展的很不容易,好在近些年人們開始逐漸重視起中醫來了,但總的來說風氣還是遠遠不如古代,學術界有些人認為認為要發揚中醫,必須用西醫的模式及理論去幫助中醫藥學,在這一觀點的影響下,中醫藥學無論醫、教、研,都借鑑西醫的模式,表現出來一個很強的傾向,就是把中醫導向西醫的評價體系和軌道當中。但由於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學術體系,西醫的模式給中醫藥學術帶來的束縛多於幫助。

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醫的發展將越來越好,也會出現一些這方面的泰斗,但有一點必須說的是,但凡能成為泰斗級別的人物,都不會自誇自賣,更不會拿自己與古代的先賢相比。



這是對前人的尊敬,中醫一直在發展,只不過好多人看不到!現代人不如古人是因為沒有一定量的醫學實踐,無法突破古人的醫學理論和框架!醫學發展必須立足臨床,脫離臨床在實驗室做實驗完全違背醫學發展規律!好多人覺得西醫發展快其實只是假象!發展的只是各種醫療器械即各種學科在醫學上的應用而不是醫學本身,西醫這些年發現了很多病製造了很多病名但是你發現越來越多無法治癒的疾病,大部分慢性病只能控制讓你終身服藥!這就好像你用望遠鏡發現一顆不知名的星球但沒有能力抵達那裡一樣!

中醫經過兩千年的進步的確已經發展的非常完善了,的確發展很慢,那是因為現在的疾病已經逃不了中醫這一套理論體系了,如果還要進步這就西醫製造更多的病了!除非這些病能逃脫中醫的八綱!中央的政策是對的,中西醫並重,奈何現在西醫一家獨大中醫日漸式微,中醫並不適應現在的醫院市場化!國家還要建立大量的標準比如中醫收費標準或者國家發工資保證中醫人的生存發揮中醫簡便效廉的特色,具體怎麼走也不是我們能說了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