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57攜30型發動機首飛告捷,渦扇15難以企及,中國還需努力

近日,據報道稱,裝配全新“30型”發動機的蘇-57首飛告捷,試飛歷時17分鐘,圓滿落幕。這款“30型”發動機可謂歷經波折,而製造方也指出,該款發動機的發展經歷了2004年至今的漫長歲月,傾注了十幾年的科研成果,雖然此次試飛比原定計劃推遲了兩年,但是綜合考慮俄羅斯目前的經濟和研發實力,能有這樣的佳績實屬難得。

蘇57攜30型發動機首飛告捷,渦扇15難以企及,中國還需努力

相比之下,我國配裝戰機的發動機研發進展則甚為緩慢。對比“渦扇-15”與“30型”,儘管同為新一代隱身戰機的配裝發動機,但是從應用和研發等各方面中和水平上,兩者之間依然有至少15-20年的研製進度差距。那麼從性能方面來看,渦扇-15是否會有後來居上的潛在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

從“30型”發動機的技術參數來看,其技術性能已經遠超美國的F-119,俄方專家曾經表示,儘管F-119的性能十分優秀,但是其已經伴隨著F-22一起“隱退”,“30型”則是後程發力,沿用了之前最先進的設計理念,以及最領先的技術材料,已經將F-119遠遠的甩在身後。

蘇57攜30型發動機首飛告捷,渦扇15難以企及,中國還需努力

“30型”發動機的推力接近18噸,與美國的F135(即F-35A的發動機)相當,加之其尺寸及重量都有了大幅減小,其推重比有了15%-18%的提升。另外,“30型”的高壓渦輪葉片的研發上面也取得了極大突破,其工作溫度在2000K以上,打破了普通發動機的耐溫極限,由此可見,“30型”某些方面的技術水平甚至超越了F135。

反觀中國的渦扇-15性能參數,總體綜合性能仍屬未知,與“30型”的技術水平更是無法同日而語。基於中國航空軍事領域的“仿製”侷限及自主研發能力積蓄不足等問題的牽制,渦扇系列發動機距離實際應用還有一定距離。而渦扇-15至今依然處在研製階段,並沒有裝載於殲-20上完成試飛,而其定型設計起碼要到2020年才可能實現。而真正結合戰機完成首飛,則需要更長的時日。

蘇57攜30型發動機首飛告捷,渦扇15難以企及,中國還需努力

“30型”帶給了我國很多“俄式啟發”,發動機乃至空防裝備的順利發展具備足夠的條件:一是長期累積繼承下來的堅實的科研實力和豐富的技術儲備;二是強大的科研隊伍。反觀我國的軍工領域,則需要擁有儲備和積累。要想真正的發展起來,首先,應該對現有的分散資源進行整合,將力量集中;其次,要調整用人結構,提高軍工領域科研機構效率,將資金和人才都用在“刀刃”上。只有如此,才能中國航空軍事領域的道路才能更加平坦寬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