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再現瘋狂時刻,這給我們什麼啓示?

100度的涼水


香港的樓市價格連續18個月上漲,在全球也屬於極端的案例,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香港政府對土地供給控制較為嚴格,導致可供應土地持續緊張,所以很多香港的樓盤都是非常密集的超高樓盤,而且戶型基本以小戶型為主,為何香港政府不提供更多的土地呢?很有意思的是曾經政府想開發更多的廉租房,但是所謂的環保組織力量進行反對,而參加環保的人大都是沒房子的底層人士;另一方面,地產商四大家族也在遊說政府維持緊供給也是一個因素。

二是近些年來香港的商務人士越來越多,尤其是內地的富豪在香港置業成為主流趨勢,進一步抬高了市場價格,導致市場預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香港銀行鼓勵客戶貸款買樓,首都20%即可,而貸款利率也非常的低,目前基本在百分之三以下,所以中產精英人士都願意投資香港樓市,這和香港製造業以及科技產業空心化有直接關係,值得投資的地方並不是很多,所以買樓成為首選。

目前看香港的樓市蘊含了巨大風險,美元的持續升值導致港幣貶值,資金流出問題開始顯現,之前2008年和1997年香港樓市都發生了暴跌,因為資金的進出過於自由,我們也看到李嘉誠拋售香港樓市的行為,也是基於看到香港樓市的泡沫化問題比較嚴重。





王紅英金融期貨


數據顯示,香港房價連升十八個月,十月份再創新高,但按月升幅收窄至百分之0.2。與此同時,香港獲得2017全球房價最貴的十大城市的殊榮,全球排名第二,房價最高5萬美元,僅次於人口密度大,且寸土寸金的摩納哥房價。

對此,有專家發出警告,在香港,20平方米豪宅需要花費100萬美元,一般人在香港一輩子也住不上自己買的房子。受到房價上漲的影響,租金指數亦繼續創新高,9月報186.5,已連升10個月。從長線來看,高房價會影響到本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面對香港房地產的持續上漲,香港的監管機構也頻頻使出“辣招”予以調控。就在稍早之前,5月12日,金管局就地產發展商連番高價買地,並以高槓杆為地皮融資,金管局收緊本地銀行對發展商融資貸款比率的上限,並且要求銀行對提供高成數按揭發展商的信用風險承擔預留更多資本,以防地價不斷推高。

那麼香港房價為何會面對“辣招”屢調屢漲呢?一方面,外來資金大量擁入香港樓市。隨著北上廣深樓價步步逼近香港房價,很多內地“金主”發現,其實香港的房子比想象中便宜。對於內地購房者來說,只需要賣掉內地的一套房子,就可以全款在香港買一套不錯的公寓,每月租金絕對不低於2萬港元。

另一方面,香港的房貸利率實在太低。比如,一座千萬豪宅,首付只有200萬,剩下800萬都是依靠貸款償還。依照香港的平均按揭年息2.5%計算,還款20年,一共要還的總利息開支在217萬左右。香港的房貸利率要遠比內地的房貸利率低得多。這樣就會促使投機投資性購房者進港置業。

儘管香港房價不斷飆升,就連金管局頻出“辣招”也阻止不了。不過,多數香港人還是對現在的高房價心有餘悸,因為香港房價並非“只漲不跌”,也曾經有過“大起大落”的痛苦回憶。

這些年來,香港樓市泡沫吹了破,破了又吹,當地居民被折騰的夠嗆,尤其是兢兢業業供房的香港小市民。他們更希望香港的房價波動跟著經濟趨勢走,少一些槓桿泡沫,多一些居住屬性。那麼現在問題來了,香港房價的“大起大落”給我們帶來啥啟示呢?

首先,任何商品只要披上了金融外衣,就會成為難以駕馭的馬車。不管是1997年前的香港樓市,還是現在。香港房價的大起大落主要還是濫用槓桿。試想,如此低利率、低首付,誰還願意租房居住?而不是買房搶購呢?

香港的房貸首付只要2成,房貸利率只有2.5%,如此高的槓桿率,怎能不吸引全球投資者的貪婪的目光?又豈能不成為內地炒房者的首選之地?

所以,儘管香港金管局一再出“辣招”調控樓市,但是沒有按住“高槓杆”這個命門,調控效果當然不會好。反觀內地各城市,之前還有很多房貸打出首付2成甚至還有“零首付”旗號,這等於把槓桿弄到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美國的次貸危機就是高槓杆惹的禍。所以,“高槓杆”雖然能短期促進房產銷售,但對於房地產發展“百害無一利”。

再者,過高房價必然會吞噬啟動消費的能力,使整個經濟面陷入通縮狀態。眾所周知,西方國家房貸一般佔工資收入的30%,因為拿過多的收入去支付房貸,很可能會引發消費能力大幅下降,其後果就是經濟萎縮,產品賣不出去,庫存增加了,裁員、倒閉惡性循環下一個蕭條週期就開始了。而當年香港,房貸七八成的比比皆是,風險更是達到前所未有高度。

貸款額度越高,意味著越沒錢消費,普通人消費的錢越來越少,消費不振,意味著市場上公司收入普遍降低,公司收入低則意味著社會普遍收入下降,那麼人們就更還不起房貸。如此,因無力供房而不得不降價,房價便會下跌,樓市也因此出現崩潰。

再來反觀內地,今年1-9月份中國的消費物價指數依然低迷,CPI增速長期低於2%以下。而食品價格、豬肉蔬菜價格指數卻仍在低位徘徊,這是一個不好的信號。老百姓的錢都被支付房貸、租金等,沒錢消費就意味著市場需求不旺,顧客買不動,企業業績就會變差,最後只能裁員或關門,從而觸發經濟危機。

最後,香港經濟過於依賴房地產,經濟結構轉型良機一次次喪失貽盡,近年來香港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正在走下坡路。正因為房地產業對香港經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港府在調控房地產泡沫時也顯得過於猶豫不決,殆誤了樓市調控絕佳契機。

再看我們內地,隨著房地產佔據地方經濟的比重越來越重,各級地方政府對房地產的依賴性越來越高。因為長期的賺錢效應,投資者也更願意把資金投向房地產領域,這就造成其他行業的空心化現象嚴重。當房地產泡沫一旦出現破裂,其他行業又難以挑起重擔,經濟就會長期陷入疲弱狀態。


新融街


糾正一下,此問題是去年11月問的。目前政府系列新措施後,特別是空置稅的出臺,香港樓市出現了降溫的跡象。 上週末,香港房屋僅3套成交,環比下跌78.6%,創今年以來的周銷量新低。


二手房市場,除政府政策影響外,一手新盤也搶去大量客源,開發商積極推盤及提供各種優惠吸客,害怕賣不了而成空置房。目前空置的二手房老闆擔心不少。

世界貿易摩擦、經濟不明朗等因素,買房家庭也變得更加審慎。 6月29日,港府宣佈了六項新的房屋政策,包括將政府資助剛需(俗稱“居屋”)的定價與市場價格脫鉤,並以申請人家庭月收入低於39000為標準的家庭,定價由目前評估市值的70%降低至52%。 也就是說100萬的房子52萬即買得。

長時間看,空置稅等一系列新措施將有助於穩定樓市,開發商會更改方法,由價高改為"量高",而買地會更慎重。將空置稅計算在成本之內。為了加快銷售速度,開發商會傾向於推出中小型的房子,從而減少空置稅帶來的額外風險。


目前興建中的住宅平均面積已縮小不少,只有600平方英尺,比2013年平均面積1022平方英尺縮小40%。

目前利率上升及樓市週期較後階段,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旦樓市逆轉時,這些推出的措施會加劇跌勢,引發樓市下跌。

如果外圍經濟更加不明朗或貿易摩擦進步升級,股市也變得波動,都可能對樓市帶來衝擊,必竟香港與世界聯繫更密切。

如:1,美聯儲於6月中宣佈加息0.25%,已經是近三年以來的第7次加息了,儘管香港銀行業仍按兵不動。但匯豐、中銀等多家龍頭銀行已相繼提高存款利率,市場人士認為銀行希望藉此鎖定資金成本,從而為提高住宅按揭利率做好準備。利息上漲頗受按揭影響。

2,現在內地共享辦公空間進入香港。寫字樓空置率也跌至近10年最低,也吸引了眾多的內地共享辦公空間開發商進入港區。這樣也競爭香港地產,影響繼續上漲勢頭。


怡冉說事兒


作為國際大都市,不止是香港,全世界的都一樣,除了金融行業就是房地產了,樓市再現瘋狂時刻應該是有兩種情況吧,要麼實體經濟不好,老闆們都不願做實業改做投資。要麼實體經濟很好了,手裡有閒錢就往投資方面發展,我更相信的是後者。從中國這幾年的的經濟發展來看,轉型還是比較成功,互聯產業也是如火如荼,走出了2015年股價暴跌的陰影,相信未來會更美好。


時尚小網紅


再次打臉那些看空地產業的人,也告誡那些一直持幣觀望,期望房價暴跌的人,房子永遠都不會跌的,就算跌了也會加倍漲回來的,我相信新東方老總說的,以後房子會漲到2、30萬一平米的。看看現在的不斷增發和貶值的貨幣吧,唯有房子才是抵禦貨幣貶值的唯一辦法,至少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是這樣。


翔67365462


香港樓市升勢瘋狂,最重要是外資帶動,本地立法無用,由於銀行多年低息,資金無出路,唯有炒樓房,但年尾美國加息,再加上政府的綠置居,白居二政策,有人賣盤離埸了,有人睇高地價政策的特區政府,怎會舉起石頭打自己腳呢,但情況千變萬化,中央才是決策者,特區政府只叫你量力而為,似乎銀主盤重現了,大家小心為上吧。


Germana


有需求就有市場,僅僅靠行政調控的手段抑制市場購買行為,同時在實體經濟沒有實質性的復甦前提下,國民高額儲蓄存款又沒有好的投資渠道,只能不斷興起亂炒熱,其結果只能引起社會進一步不確定因素增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