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转基因”标识不是想标就能标:还有多少概念营销在蒙人?

“非转基因”标识不是想标就能标:还有多少概念营销在蒙人?

青锋

对于某些概念营销,相关部门终于给出禁止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7月3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称,对我国未批准进口用作加工原料且未批准在国内商业化种植,市场上并不存在该种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食用植物油标签、说明书不得标注“非转基因”字样。这就是说,现实中因为没有转基因花生,从此以后,花生油包装以及营销将不允许做‘非转基因’标识。

营销是一种策略,也是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概念营销,一般来说,就是指企业将市场需求趋势转化为产品项目开发的同时,利用说服与促销,提供近期的消费走向及其相应的产品信息,引起消费者关注与认同,并唤起消费者对新产品期待的一种营销观念或策略。但这种营销方式,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时候被过度使用,甚至是被滥用,给消费者造成了不少困扰,甚至是苦恼。

比如转基因问题,这个因为基因片段的来源可以是提取特定生物体基因组中所需要的目的基因,也可以是人工合成指定序列的DNA片段,然后将DNA片段转入特定生物中,与其本身的基因组进行重组,再从重组体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具有稳定表现特定的遗传性状的个体的技术。由于可以使重组生物增加人们所期望的新性状,培育出新品种,因而在全球引发了极大争议,并在我国产生经久不息的公众争论。在这个热议被大多数人关注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搭车营销,以转基因概念,在市场上作为促销手段,使得普通消费者一时难以明白个中道理。

事实上,进入国内日常生活中的带有转基因的产品有关部门做了严格的限定。报道证实,从1993年开始,我国即颁布了一系列关于转基因的管理办法和细则。并采用最严格的定性标识方法、规定,只要食品里含有转基因成分,就必须要标识。可能某些企业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反其道而行之,推出了“非转基因”的概念,并作为营销手段,据说,“颇为成功”。

有关专家指出,“转基因”与“非转基因”商战的背后,是企业的利益之争,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并无本质关联。专家明确表示,在我国,花生油、橄榄油、葵花籽油、山茶油、棕榈油等并不存在转基因作物及其加工食品,因此,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食用植物油标识管理的公告》规定,不能标识“非转基因”。

那么,类似“非转基因”这样的概念营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多少呢?比如,曾有一篇报道揭露的某地板材市场销售的板材,被标称“E0级”。知情人披露,“E0级完全是骗人的”。因为,目前国家标准只有E1级、E2级,并没有E0级,“E0级只是厂家和商家在玩概念”,说白了,就是在蒙消费者。那么,现实生活中,还有多少概念营销在蒙人呢?大家不妨跟帖一一道来,避免更多的人上当受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