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產教父施永青:限價有違市場規律

香港地產教父施永青:限價有違市場規律

中房報記者 苗野 三亞報道

“我贊成政府減少對房地產的依賴,房地產不能長期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這對於中國整體經濟發展是不好的。”7月23日,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在博鰲•21世紀房地產論壇第18屆年會上表示。

提起施永青,很多人會習慣性地想到中原地產,這家枝葉遍佈全國38個城市,員工逾四萬,分店近兩千間,收入過百億的龐大帝國。但顯然,施永青的傳奇經歷不僅於此,作為香港地產“教父級”的人物,施永青不單是關注香港樓市的現狀,對內地樓市也有其深刻的解析。

限價不是最好的調控方法

改革開放以後,房地產走市場化道路非常正確,不僅提供商業機會,也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環境,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非常有利。“這也是我為什麼從香港到內地做生意,而且現在在內地的生意比香港大很多的主要原因。整體而言我贊同政府的政策,但就具體措施而言,限價不是最好的調控方法。”施永青說。

“房地產對中國的貢獻,從人民的角度來說是肯定的,但是講政府和企業扮演的角色,最近我看到一個情況,我們的政府越來越偉大了,為人民要承擔的責任越來越多,關心面也越來越廣,這是不是一個好的情況呢?”施永青反問道。

他發現的情況是,現在政府要做的事情跟企業想做的事情,出現了比較大的矛盾,企業對政府某些政策不認同,但也沒有提出來,採取的方法是陽奉陰違,這種情況發展下去是不好的。於施永青個人而言,對於政府的政策,總體大方向是認同的,但具體的做法,產生的效果是不好的。

施永青認為,現在出現的很重要的矛盾就是資源錯配,國家的資源集中流向房地產,變成了其他的行業發展得不到足夠的支持。現在除了房地產公司外,做糧食的、做礦的、做海運的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中央企業都做房地產,這樣下去中國經濟發展是不平衡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央要壓一壓房地產也是沒錯的。

在談及房地產價格時,施永青指出,現在房地產的價格上漲,很大的程度是由於對未來價格進一步上升的預期所造成的,現在中國房地產的價格已經產生了一種叫做自我完成的機制,當資金流進房地產的時候,價格就上升了,價格上升了,就吸引更多的資金進來,更多的資金進來之後價格就再進一步的上升。

“這種情況我擔心會持續很長的時間,因為中國過去三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都流進了房地產,等大家的錢用得七七八八,手上的房子越來越多的時候,這個泡沫才破裂的話,對國家的損失會很大,對人民的傷害也會很大。”施永青說。

因此這個時候,政府有一些打壓的措施是應該的。施永青認為,房地產調控應該是宏觀的,不是微觀的調控。

從宏觀的調控的角度,可以通過資金的流向、利率、銀行房貸等政策進行調控,政府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進行調控,比如城市規劃、土地供應,甚至於對地方政府財政政策的調控,但現在政府想一步到位,對價格進行限制,施永青認為限價不是最好的調控方法,這有違市場規律。政府限價使得新房價格比二手房價格低,有的低10%-20%,這種情況下,開發商不願意開盤,導致市場供應變小,或者開盤房源被搶,一房難求,由此產生很多灰色地帶,造成利益輸送。

三四線去庫存是替開發商將庫存轉到了百姓手裡

2018年上半年,中國各級政府對房地產政策調控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主要特點為,一方面繼續積極抑制非理性需求,另一方面重點調整中長期供給結構。中央政府明確表態調控不放鬆,多城落實地方主體責任,政策密集出臺,調控力度持續升溫。截至6月底已有50餘個地級以上城市和10餘個縣市出臺調控政策。那麼進入下半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政策面是否仍是調控與去庫存並存?

對此,施永青認為,一線城市的需求要比二三四線城市的需求多。但一二線城市的限購政策,導致了大量購買力湧向三四線城市,使得三四線城市出現供應過剩,空置率增多的現狀。三四線城市現在雖然說去庫存,但是這種去庫存其實是替開發商去的庫存。

施永青給出的理由是,在三四線城市買房子的人,如果不是自住,庫存只是從開發商手裡傳到了老百姓手裡,這對中國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開發商手裡困住的資金是地價和建築費,到了老百姓手裡就是地價、建築費和開發商的利潤,困死的資金更多。如果把資金困死在自己不用的房子裡面,對內需的能力是有破壞作用的。

“我認為房價確實有偏高的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回歸原位。國家要知道,自己做什麼事情,企業要做什麼,政府把自己要做的事情讓企業去做,將來一定會失望,我覺得政府應該做宏觀調控,做土地控制,做地方政府執行力的控制。瞭解市場實際情況,瞭解行業的實際情況,才能夠制定出恰當的政策來解決現在的問題。” 施永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