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漢朝沒有罷黜百家,而是百家爭鳴,那麼之後的中國會是怎麼樣?

糖貓兒


這個命題很好。本人對這個命題也很感興趣。

這一命題,涉及到如何看待我國古代百家學說,如何看待儒學,如何看待祖國傳統文化等一系列的嚴肅問題。

首先本人表明自己的觀點。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選擇,是正確的、英明的。這一抉擇不僅對繁榮強盛漢室,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歷史作用,而且,對造福於後世王朝,蔭及我中華民族和人民,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

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弱則民族弱。正因儒學的偉大,才使我華夏封建帝國稱雄於世界民族之林,才使我中華文化5000年經久不衰。

才有了我古絲綢之路的繁榮;才有了我鄭和下西洋的古航海文明;才有了古代東方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自豪和驕傲。

至於南宋的恥辱、晚清的沒落,就另當別論了。凡事都有興衰之時。決不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決不能以偏蓋全。不能因一時一事的頹勢,就否定我中華民族的偉大。近代那個東亞病夫的中國,不又重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了嗎?

誠然,猶太民族文化優秀。但是,猶太民族在歷史上所經受外族蹂躪的魔難,何曾小於我中華民族呢?顛沛流離的猶太人,幾時才又重新建國?今日猶太人祖國的疆域有多大呢?

所以,我們切不可因南宋和晚清的災難,就否定我中華民族的偉大,就否定我儒家文化的優秀和偉大。

黜出百家,獨尊儒術是非常英明的選擇。

治國,道家理論不行。小國寡民,華夏民族何以大一統。無為哲學,過於高深莫測,且更偏頗。絕學無憂、絕聖棄智,過於高遠,而且,何以促進人類社會的文明和進步?不尚聖尚賢,不重視榜樣的力量,社會何以安定,文明何以發展和進步?

話又說回來,或許,道家的政治理想、社會理想及三觀,就是真理,而且,是極致的真理。

但是,超越了人類歷史幾千年,甚至數萬年的社會真理,在那個時代,包括在今天,無論如何都是無法所踐行的。

更有,道家的思想和理論,最後必然發展為消極的遁世思想。後世道家人物的行為,證明了這一結論。

治國經世,墨家那一套也不行。非攻,太絕對啦;兼愛,思想固然崇高,但是太激進啦。

法家,嚴刑厲法,只可治一時,不可安百世。治國,應先治人;治人,應先治心。

(我不是在全面否定道家、墨家、法家等學說。)

而儒學呢?儒學大家兼容幷蓄、博彩眾長、揚棄百家。

“中庸” 思想、“中庸”哲學還了得。“中庸”之學,避開了 “道釋法墨玄” 等學之短。待人,不偏不倚。慮事,全面周到。處事,動靜適宜,獎懲適宜、攻守適宜、交罰適宜、愛憎適宜、為與不為適宜…… ……

“仁義禮智信恭良溫謙讓”等思想理論,乃人類之普世價值。

“寬恕”,乃 “仁慈孝善義” 之保障。沒有寬恕之德,就無仁善可言。

“五常”,乃人類社會一切活動的基本準則和保障;亦可謂乃人類之普世價值。

更有,儒家的積極入世的思想 (如,齊家治國,平天下 …… ……等等),對我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文明進步和繁榮強盛,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

再有,人,只能有一個大腦。太陽系,只能有一個太陽。帝國,只能有一個皇上。

同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能讓一家文化做為正統,做為主流。(當然,主流文化本身也在不斷的採百家之長,不斷的更新發展著自己)。

所以,漢武帝黜出百家獨尊儒術是非常正確的。否則,我封建社會不僅不能繁榮強盛,而且,還必然是亂了套啦。

正因此種種,儒學脫穎而出。漢武大帝選擇了它,幾千年的封建歷史選擇了它,它從此成為我中華民族封建時代的主流文化、正統文化。

當然,事物是發展變化的;凡事要一分為二。儒學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有許多歷史的侷限性。不止在今天來看,就是以歷史的觀點來看,它也是有許多瑕疵的。

但是,我們決不可以苛求於古之先賢。

事物是運動的。我們的思想、文化,也要與時俱進。

所以,歷史已經發展到今天了,我中華民族就決不能在把儒家思想儒家文化做為自己的主流思想、主流文化啦。


任振東4


當然是回到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漢初恢復封國,養士之風便起,諸侯國既治土又治民,自命官員,自立年號,擁有軍隊,甚至鑄幣,儼然一個個獨立王國。而幫他們的是百家之士,寫出一本本要分治的巜淮南子》。文帝明知問題嚴重,卻無力挽回,便冷落了賈誼。景帝聽晁錯的計搞削藩,卻引來吳楚七國之亂,被迫先殺晁錯,後靠弟弟梁王和周亞夫平定了叛亂。到漢武帝時才徹底剝奪諸侯國的治土治民權,只能衣食租稅,地位連郡縣都不如。他講表彰六經,罷黜百家,就是重新鞏固秦始皇創立的現代意義上中國的成果。從此不管有多少朝代出現,統一成為主流,不可動搖。


周天遊1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對中華思想文化的一次屠殺。這一點必須被認定。即便你崇尚儒家,也不能例外。很簡單的理由: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被肯定,哪必然被遵從。當今社會最主流的思想就是非儒家思想,若獨尊一個、罷黜其他,儒家思想必然被罷黜。所以,你還敢肯定嘛?


一、什麼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書-董仲舒傳》記載:【《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其中,【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六藝之科”的“六藝”指的是儒家六藝,這句話被簡稱為“儒”;“孔子之術”被簡稱為“術”。這句話被後世稱之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際舉措,就是對非儒家思想“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二、思想上層建築

百家是什麼,需要知道兩個基本問題。

1、《先秦學術概論》:“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儒法墨楊朱莊子荀子等等百家的主張,都是學習《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往高一點層次說,叫畢業答辯。

2、國家有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有分為思想上層建築和政治上層建築。以秦朝論。中央集權郡縣制是國體,中央集權集中的是軍權、治權、稅權(在現代,這三者都屬於國家主權的範疇,由此可見其合理性和共識性)。思想上層建築為商鞅變法的以法治國。那麼,非法家的其他學派,比如儒墨楊朱莊子荀子等算什麼呢?家!用今天的話說,就叫著思想流派。法家也是思想流派之一,但法家被秦朝所採用,並接受了法家思想創立的中央集權郡縣制的政治制度,這時候的法家就成為了思想上層建築。


二、家與思想上層建築

眾所周知,秦朝時的法家是上升為思想上層建築,明確無誤的高於其他百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落下思想上層建築的其他百家就“敗者為寇”。墨子過世後墨家分裂成幾派,其中一派活躍在秦國,史稱秦墨。

儒家主張“發不可知、為不可測”,而法家主張法律公開,“徙木立信”、“《墾草令》”等等,都是以公開的作為出場的形式。儒家主張隱匿、法家主張公開;儒家主張性本善、法家主張性惡論,儒法兩家可謂冰炭不同爐,互為天敵。但是,即便如此,咸陽有大量儒家擔任博士,甚至其中兩位被封爵(同時被封爵的總共18位),儒家所受到的禮遇由此可見一般。事實證明,思想上層建築是唯一的,但思想上層建築卻不是排他的。即便被儒家抹黑為暴政、苛政猛於虎的秦朝,百家依然可以各自作為一個學派自由的存在。家與思想上層建築,並不矛盾。


三、哪焚書坑儒怎麼算?


1、焚書令本身,是禁止民間傳播,並對私下傳播的處以死刑。但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秦朝設立有博士宮,宮內有很多博士是儒家弟子,他們依然可以研究儒家理論。

2、第一,史記記載的叫“坑術士”而不是坑儒,坑儒是後世的以訛傳訛。第二,史記記載的是殺“諸生”,也就是不分學派,都有被殺的。第三,史記記載的還有一句話,叫“諸生競相告發”。以此推論,有審判才有告發,所以有審判。有審判環節的殺人,就是依法判處死刑。殺的是違反秦法的罪犯。在此同時,齊國的稷下學宮,學術爭論依然火熱。其中儒生依然以數量眾多的存在著。

總不能說,從事政治思想職業的,殺人放火、貪汙腐敗等等,無論怎麼犯罪都不能判處死刑吧?


四、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上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歷史的必然,或者說,是儒家學派屬性的必然。

1、儒家是一個弱智的學派,是一隻不會下蛋的雞。表嫌這句話說的難聽,是事實如此。否則,你怎麼理解儒家執掌中華文化2000年,當了2000年的思想上層建築,卻沒有創造出一個政治上層建築?

2、甭哪什麼統治者利用、外儒內法之類的鬼話說事。統治者想利用是必然的,但被統治者利用卻不是必然。如墨家這樣藐視統治者的學派就不說了,即便是儒家自己,也有孟子周遊列國,不接受仁政思想就絕不接受官爵俸祿的客觀存在。所以,根本上說,即便是儒家被利用,根本原因還是儒家只有一個孟子有骨氣、有理想信念。前如孔子、後如董仲舒以下,都是軟骨頭。

3、弱智、沒骨氣且無恥的儒家,卻奢望成為思想上層建築,屠殺百家就成為儒家的唯一選擇。弱智+奢望,導致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不是臆斷,有事實為證。

儒家自稱儒釋道三教。作為儒教,卻始終混跡於紅塵中,迷戀權力、金錢、美色,肉慾橫流。道教佛教是明確遠離紅塵的,比如佛教,就公開自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這戒、那戒,嚴格約束自己的言行。儒家自稱儒釋道三教,實際上是對宗教的褻瀆和玷汙。如朱熹、如辜鴻銘,一個玩弄女性連尼姑都不放過,一個拿嫖娼宿妓炫耀,並無恥的發明了“杯壺論”:“

這茶壺和茶杯就好像男人和女人,一個茶壺配上幾個茶杯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而一個茶杯配上幾個茶壺則是萬萬不可的。


儒家,敢說這樣的朱熹、辜鴻銘不無恥嘛?


滄桑短笛


我們假設啊,漢武帝的朝廷上有所有諸子百家學說的繼承人,可能會發生什麼樣有趣的事情呢?


漢武帝:匈奴連歲犯邊,暴虐吏民,計將安出?


這時候,兵家後人站出來了,振振有詞道:打匈奴,很容易的嘛,我去就行了。(匈奴,割決禮儀、貪利逞兇,鮮少廉恥,常行逆天違道之事。以漢之義兵伐此不道之族,如阪上走丸,易也。臣願領兵兩萬出塞上,驅逐胡塵,揚顯漢威。)


話音剛落,墨家後人反駁道:冤冤相報何時了啊,要互相有愛嘛。(臣聞墨子言:視人之國,如視其國;視人之家,如視其家。匈奴攻漢,以漢不愛之,其亦不知兼愛故也。今漢棄行恩愛,而以攻佔為利,臣未見漢與匈奴有殊,恐仇隙彌深,不可復解。)


這時,縱橫家後人也道:不用我們出手,我去挑撥西域和東胡打匈奴。(匈奴左有東胡,右依西域諸國,臣但以口舌說此二鄰,曉之以理,誘之以利,使共襲匈奴,則匈奴左右受敵,必無暇南顧於漢。漢以舉手之勞施錙銖之費,坐收萬億之報立不世之功,豈不妙哉。)


法家後人忍不住道:不如立法赦免有罪的人讓他們去屯邊自保咯。(以上諸言,皆猝然臨時之計。不如募民屯邊,免罪拜爵,父子周邊相保,自利自衛,如此則內地無屯戍之役,邊塞有習戰之民,且可奉為常法,利施後世。)


儒家後人這時也搖頭道:還是要行仁義,以德服人啊。(揮師北上,徒耗庶民之生養;免罪拜爵,但促名器之崩壞,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聖王仁義佈於天下,禮儀施於四方,則蠻夷戎狄自來歸服。)


陰陽家、農家等後人也紛紛各抒己見,一時間吵得不可開交,現場只有道家後人和楊朱後人不說話,一副關我鳥事的樣子。


當然,這只是開個玩笑,事實上作為帝國統治者,一定會選擇適合維護帝王特權和帝國行政效率的思想,法家的思想就有利於提升行政效率和底層穩定,而儒家的思想則對維護等級制度,安撫知識分子相當有用,所以到最後中華帝國都選擇了儒法結合的理念,而打壓了其他思想,也是必然的趨勢。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春秋時代百家爭鳴,思想解放大師輩出。到了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原因無非是認為儒家學說最有利於君王獨裁製度,其餘學說則有悖於封建統治。

換句話說,漢朝用制度強制性地把儒學奉為國學用以治國,其餘學說都視為歪理邪說一律排斥打壓封禁,用儒學統一思想。

從這時始,儒學一直作為2000餘年中國封建制的統治思想,直至未代王朝壽終正寢為止。

近百年來,美國越走越強,併成功登上全球霸主的寶座。與此同時,西方不少國家也躋身發達國家之列。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包括二戰的戰敗國德意日)為什麼會成為發達國家,而中國、俄羅斯等又為什麼還是發展中國家?歷史的現實的地緣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本文只能圍繞題目從思想從政治制度方面簡析。

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先進思想始終在引領社會前行。

在14一一17世紀,歐洲掀起了文藝復興運動。這場波瀾壯闊的運動是百家爭鳴的反封建文化運動,凸顯的是人文主義精神。

文藝復興運動之後緊接著的是啟蒙運動,宣傳的是自由、民主和平等的先進思想。

這兩次運動,都是百家爭鳴,都是思想解放,其覆蓋了自然科學、哲學、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文學等等各個知識領域。它為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提供了框架。

迄今為止,美國從默默無聞的國家一路走來一路走強併成為全球老大,其制勝秘訣是什麼?政治制度,三權分立的科學合理民主制度!三權分立制度的理論源頭在哪裡?誕生在歐洲啟蒙運動百家爭鳴裡,在孟德斯鳩的著作中。

當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蓬蓬勃勃開展期間,中國一如既往以儒學的三綱五常封建思想統治國家。

西方在先進思想引領下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工業革命興起、國力快速提升之時,大清王朝正在製造文字獄!西方列強不欺負不侮辱不侵略大清才是不可思議的怪事!

倘若漢朝不罷黜百家,倘若強權對百家爭鳴不橫加干涉,中國社會進步應當和西方發達國家步伐一致。

因為如此一來,東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必然頻繁化,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進步的概率最大化。

更樂觀地講,只要東西方各領域交流頻繁化,雙方早就上了幾個大臺階了。

這即是說,文化、經濟及其它領域,說不定在一百年前就實現了全球化。


北斗星2013727


一個朝堂上,各個官員都出於百家,那麼針對一個問題也當然有不同的看法,對這個問題的看法也出自於自己所代表的一家思想。百家思想間也有矛盾的地方,執政者也因這些矛盾而吵的不可開交,最終也沒能得到一個結論去怎麼處理此事。時間長了,官員會生成各個黨派,皇帝也會不耐煩,直接獨攬大權,搞起了一言堂,那麼國家就有要遭殃了。

春秋時期天下大亂,人們急需找一條合適的道路來解決這個問題,各個思想也因此而生。而天下平定了,人們的思想方針還沒確立,依舊會因用哪個思想治理國家而爭的沒完沒了,那就會延誤生產,阻礙經濟發展。嚴重時會直接引起兵戈相見,中國再次進入混亂中。


靈虛子1


歷史沒有假設。一切都是按照一定的軌跡前進的。但是如果真的要穿越回去,且按照既定的劇情穿越,那麼你就會發現,沒有罷黜百家的漢帝國,是一個自由的社會,開放的社會,文明的社會。一切都在契約精神的約束下,使律法和社會秩序不斷完善。由於沒有了漢帝王的專制與集權,帝王沒有了絕對的控制慾,一切的文化、政治、經濟生態,便會以區別於獨尊儒術的文化形態,形成一個和而不同文明社會。隨之帶動了一切社會的生產動力和前進動力,並會在權力機構之上,形成諸如自由、民主社會的三權分立,出現互相監督與制約的公權機關。而作為漢帝國的當權者,也許只是一個權力的象徵。就如現在的英國女王或日本的天皇。也許會在自由、公平的競爭下,形成諸如希臘的城邦制。


但無論形成何種社會制度,都不會像一黨專制那樣限制人的思想,人的自由。而是讓人盡其才,以自由之身,自由之思想,發出自己的聲音與創造力,從而形成一個真正強大的文明社會,使漢帝國的創造力,躋身世界強國之林。


而這種現象的出現,完全依賴於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開放社會。一個開放的社會,必然是一個文明的社會,一個文明的社會,必然是一個尊重人、尊重生命萬物的社會。他的統治者就不是統治者了,而是一個真正的管理者,真正的為人服務的管理者,是會把人作為人來對待並尊敬的。所以,在這種自由的、開放的社會中,你就會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漢帝國,以他科技的發達,文明的程度,真正擔負起人類文化發展的使命。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他就會完成人類文明的轉型,也許真的會千秋萬代,而不是隻有短短的數百年的壽命,淪為一個王朝的過度。


在這種情況下,你也大可不必擔心各種學說所呈現的擁護者,以思想的分歧,上升到政治上的分裂,促使國家再次四分五裂。因為,一個尊重人的社會,他的律法及契約精神,絕對是完善的、公平的,何況我們中國就是神傳文化的國度,人對天地神明的敬畏,也會讓他們注重自身的良知而大於利益與慾望的誘惑。在這樣的環境下,獨裁難以出現,而各盡其能的管理者,也會恪盡職守,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管理好自己的公民,而不是居民,讓他們在一個和諧的人的環境下,幸福的生活。


昊愚堂夜畫


個人認為這種假設是不存在的。

首先,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盛況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彼時處於亂世,周天子已無昔日的天威,各國諸侯群起爭霸,爭相任用有識之士變法變革,以求國內迅速發展崛起,稱霸諸侯,一統天下。因而這時的學術流派呈現出百家爭鳴的繁榮景象,都是為各國的統治階層服務的,以達到興國治國的政治目的。


及至秦國統一六國,此時的大一統是歷經亂世的“大一統”,思想上並未統一,秦始皇為了鞏固了君主集權制和他空前的帝位,採用了李斯提出的以法治國的思想,適應當時統治的需要。這種法家思想過於強調君主的權威,容易忽視社會大眾的訴求,因而秦朝嚴苛的法律也是導致二世滅亡的原因之一。

到了漢朝,國家政權穩定,“文景之治”時的漢代統治階級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人民慢慢富裕起來,以至於府庫裡穿錢的繩子都爛了,散錢都無法計算,一派國泰民安的繁榮景象。

這時對於統治階級來講,更多考慮的是如何保證國家政權的長治久安,法家思想顯然不適用了,儒家思想便重新興起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義、禮、智、信”,自然就是要求人民各安本份,遵守秩序和禮儀,只有在這樣的思想統召下,在這樣一些秩序建立起來以後,國家才能夠保持穩定,才能夠減少統治者和老百姓之間的矛盾,整個國運才會長久。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漢朝想要成為一個很長久的強盛的朝代,獨尊儒術是必然選擇。因而,在漢武帝時期,採用了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也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的統治。因而我覺得漢代這樣一個大一統的時代是不可能出現百家爭鳴的情況。


鯤鵬歷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秦朝是獨尊法家,漢朝初期高帝,呂后,文帝,景帝時期是崇尚黃老之學,武帝是獨尊儒術。後世的帝王也基本上是儒法道兼濟治國。



可以說,在國家大一統的情況下是不可能也不允許出現百家爭鳴的情況的。

反觀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國家分裂,政治分裂,學術自由。由於社會的動亂使許多人走不同的路線試圖停止戰爭。墨家是兼愛非攻。儒家是中庸,德治,仁政。道家是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法家建立嚴格的法度,主張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天下一統的時候,如果強行發揚思想,百家爭鳴,很可能會造成政令不能一統,治國思想不能一統。朝堂之上一件小事不同學派也會爭個你死我活,上行而下不效,大大拖延了國家的效率。很有可能會導致國家的崩潰和戰亂。

所以統一思想非常重要。


守仁看劇


怎麼樣?看看現在的歐洲就知道了。沒有統一的思想價值觀,沒有統一的凝聚力,只能分成大大小小几十個國家。如果不是有兩次世界大戰慘痛的教訓,說不定歐洲到現在還是一言不合就開打。當然,歐洲正因為百家爭鳴,倒也產生了不少世界知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誕生過許多偉大的科學家、軍事家、航海家。這算是有一利也有一弊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