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不敢做大样本分组双盲测试验证中医的科学性?

大芬古典花卉


1 弄巧成拙的伪状元

------方舟子笑话集(收集整理:爱玩儿)

一 经典老笑话

共七篇,已发。

二 方舟子的英语笑话

共五篇,发了三篇,两篇略过。

三 方舟子的中文笑话(共六篇)

笑够了美国博士方舟子的英语,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语文状元的方舟子的中文,它们同样彪悍。

1 弄巧成拙的伪状元

2011年末,方舟子已从“一锤三伤” 窃取的“中国正义人物”的神坛逐步走了下来,并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这时,方舟子参加了贵州卫视的《亮剑》节目,试图假扮英雄,展现才华。


虹桥科教论坛的网友iamback揭露:

“方肘子这福建省高考语文状元是"伪状元"吧 。在一个有所准备的电视节目中,写了两个本来想展现自己"学问"的字,竟然两个字都写错了。真是笑死人了。”


方菊花松了


中医只能治疗不管也能好的病,比如感冒。

信中医的,让老中医试试糖尿病,结石,破伤风,肺炎,肺结核,乙肝,阑尾炎,等等这些。

我两个长辈,有了结石,相信中医做保守治疗,吃了半年中药,人受罪了半年,实在受不了之后进医院。

对中医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完全的,彻底的否定。我的意思是别取其精华去其糟泊,这样太费事。中医类似于极度贫乏的矿渣,不排除里面有有用的东西,但是提炼的成本远大于收益,不如放弃。

疫苗是现代医学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它消灭了夺去中医时代大部分婴幼儿生命的疾病。中医粉可以去问问长辈,近代婴幼儿死亡率有多少,乾隆的几十个子女,活到成年的只有三个,最年长的一个活了61岁。为他家服务的中医水平可有假?如果连这么明显的对比都视而不见,请安心做中医粉,但是一定要记得给您的孩子打转基因疫苗,而不是熬中药。

博大精深,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是鬼话连篇。

中医存在最大的受益人有两类,第一是保健品制造者,第二是部分伪中药制造者。


q忒慢


不喷不黑(这句话学了其他问答达人的),哈哈。

你这个问题,纯粹是搞笑。首先,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各自的研究方向和临床方法也不一样。

你说分组盲测,到底是慢性病呢?还是急性病?首先选病种,就是过不去的第一关。

就算第一关能统一意见,大家定好了病种,扎手撸脚的准备开干了。但是,西医的处理方案出来了,中医的方案呢?辨证论治知道吗?

就说个少尿吧,西医无非是利尿剂,咔咔吃下去,多喝点水,尿马上就有了,可过几天呢?身体好的,自然康复了,有其他并发症的,或者问题出在其他地方的,又回到原点了。

中医呢?有单纯利尿的,有辨证论治的,最有名的一个病例,用的是一个叫“提壶揭盖”的方法,啥意思?就是一把茶壶,你用手指堵住上面的气孔,水就倒不出来。用“宣肺”的办法,来利尿。这种办法,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吧,就是现在,绝对会有人觉得我在胡扯吧?哈哈

太多太多的问题,决定着中医和西医不可能去PK的,西医统一而简单,中医则包罗万象,讲究的是个体差异,讲究的是辨证论治。谁也不能,也不敢说,我的方案就是中医的标准方案。

所以,出题者可以洗洗睡了,不是中医不敢,而是这种比试,根本就没有可比性。

当然,你非要说中医不如西医,就好像说张飞一定能打败岳飞,那也只能由你。


东台翻古


我想在此争论不休的一群人中有很多人并不清楚什么叫双盲实验。双盲实验也很简单即试验者和被试验者都不知道哪几位被试验者进行了什么样的试验。目的即是防止安慰剂效应的出现。

其实在我国现行的医疗体制内,并不要求药品强制进行双盲试验,而是用四期的临床试验来检验药品的适用范围、疗效、不良反应等等。双盲试验本身也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本身也是科学实验的一种方式,局限性在于样本数量很大。

中医因为患者体质不同因而会在药量上会有加减,这些是试验的变量,要想消除这些变量的影响就需要增加样本的数量,所以这个问题就不是中医可不可做双盲试验的问题,而是有没有人愿意花这么多时间资源进行试验的问题,毕竟药厂进行双盲试验验证药效是为了测试单一药品的疗效。而目的是卖药,而中药则很难有回报,所以没有人做。

但因此中药和现代医学就完全独立了吗?我觉得未必。只要是卖出去的中药,都可以被记录配比,而患者的情况同样也可以被记录。既然可以被记录就可以数据化进行统计,对疗效进行追踪访问。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都是本着治病救人去的,最起码的疗效是必须要有的。

有效果的东西不怕被试验,试验本身是严谨的。如果有人害怕因为试验测试出来中医没效果而抗拒这类试验的话,本身就是内心不自信的表现。

中医本身即是经验性的医疗体系,发展过程中本身就伴随着,除旧立新。无效的方子被摈弃,有效的方子得到发展继承。如果说通过这些试验来测试中医方子哪些有用哪些没用本身也是中医的一个发展。那些所谓困难的借口只能暴露某些人底气不足。

只要有效果就不怕任何测试。


是非对立


现在中医最大的问题是拿西医的标准来对照考核中医,两个本就不一个体系,不同的治病理论。中医是中华文化的一部份,讲究传承,从小就要跟师学艺,就号脉没有摸过十几二十年能行?现在靠设备了,如中西医对肾的理解并不同,西医是局部就指一零件而中医是指一系部。现实中仅对西医生来说成功简单收入高,只要高考能进名校就是名医,中医?老天,胡子没混到发白谁理你!就现在物价情况这样谁还沉下心学中医除非富三代有这爱好,现在中医是人才短缺啊,中医不是方留下来就是传承,三五更的童子功谁还让孩子学,就是学下来按功利来说不如学西医。


自在尘缘


双盲实验有个宽心丸,也就是没有任何药效的“假药”,在不告诉医务人员和病人的情况下,真假药同时使用,看病人的病理变化。常用于西药药效试验,旨在消除主观偏差,更客观反映药效,但也不是唯一依据。

如果家里有人坐门诊,做医生,你会发现,他面对100个病人,基本都是问相同的问题,然后开化验单,然后根据化验结果开药,然后你看这100个病人的药,治相同类比如感冒,不同的男女老少基本开的一样的药。

这就是西医。

纯中医看病就不这么快捷简单了。

望闻问切,观颜察色,要问很多,你以为是感冒,他可能看出心肺脾肝哪里有问题,然后,慢慢调理,要吃很长时间的药,至于是有效还是无效,当你觉得煎药煎烦了不想再喝药时,其实病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即使是普通感冒发烧,不同的男女老少开出不同的药,配伍不同,剂量也有区别。

这就是中医。

西药治病是用一种或几种药,要么杀菌消炎,要么抑制病毒,要么止痛镇定,等等。

针对性非常明确,是因为药的成份也非常明确。

这个药含有的成份对某个病有效,是通过大量实验筛选出来的。

筛选中,经常使用双盲实验避免心理因素影响对药效的判断。

中药治病,那些药草合在一起,煎熬后,汤是由什么组成只有天知道,现代检测手段也能分析个大概,西医忌讳大概,但中医偏偏就依赖大概,用这些草煎熬出的汤大概真的就能治病。

在不知道药的成份时,能肯定它能治病,不是通过实验,主要凭经验。

这个经验在现代医学看来是非常不人道的。

西医的实验常用小白鼠,中医直接是用人来检验。

所有指责中医怀疑中医的千万不要忘记一点,中医治病救人时,西医还没出现。

而那时检验药效的唯一办法就是尝试。

求生欲望驱使下,各种各样的尝试,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

现代中医看病已经很成熟,也有规范,也有中成药,但用药还是因人而异,所以不需要做双盲实验。


布衣吴新建


出题的人是个什么东西?中医有什么不敢的?这个不敢从何而来?搞所谓双盲实验是国家行政行为还是几个中医黑洋杂种们的起哄行为?中医药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应用和实践,是治病救人的灵丹妙药,还用的着几个畜牲搞什么流氓实验吗?


中医老大爷


中医真的不敢做吗?首先要明白设计一个这样的随机双盲对照实验需要什么条件?用这种随机对照实验证明了就一定科学吗?请问这个实验方法诞生了一共才多少年?那在这之前没有经过证明的就都不科学了吗?这就是这个题目本身的问题,多少年来,很多人不去研究中医本身,非要去研究用什么方法去证明中医是不是科学,本身一群不真正理解中医学内涵的人是永远证明不了中医的科学性的,中医学的科学性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文化基础之上的,并且经过几千年的验证了,只是现代的人太过于急功近利、浅尝辄止,没有理解不会应用,特别是一些中医院校培养的一些所谓医学生,根本就没有深入进去,没有学会如何准确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所以照猫画虎开出一些处方也基本治不了什么病,反而怪中医不科学,实在可悲可叹,举个简单例子,二十四节气,每年都是到了立冬开始变冷,立夏开始变热,这其中的道理都是日月相参阴阳结合的结果,古人研究的这种计时方法多少年后无论岁月、朝代如何更替都非常准确,你敢说中医不科学吗?再比如我们夏季挑选西瓜的时候都是隔皮猜瓜,照西医的方法都要切开一个口看一看,两相比较,孰优孰劣,科学性显而易见,再说具体到这个问题,临床上,同样的疾病,同样的症候,同样的辩证与处方,药物剂量可能都不相同,但是,都能治愈疾病,这就是中医的本事,西医根本就接受不了,所以中医上几乎找不到同样的适合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也完全没有必要去找,因为中医的科学性需要用中医的方法,没有必要非要用西医的方法去证明,那也不合适,也没有必要,即使有必要,也不是一个随机实验可以解决的了的,只能说,能够证明中医科学性的方法还有待于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因为,能够证明中医科学性的好的方法还没有诞生,几千年的人体证明,难道还比不上一个双盲实验?双盲实验难道就没有弊端?有些东西需要更深入的去思考……


儒康中医


我的理解不一定对:

西药是把所有人一刀切的治疗方法,照顾大多数人的症状,所以有效果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副作用,甚至强烈的副作用。

中药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的体质和症状,对症下药,每一份药方是私人定制,一对一的,照顾的是个体的差异性,尽量把副作用降到最低,这就对医生的医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以很多复杂的中药没办法做科学性的实验调查。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中医治好了多少人的什么病,得出有没有效果的结论,也就是一名医生的口碑。

当然,不排除一些庸医行骗。但可以肯定的是,中药和一些医疗手段,偏方,是经过实践验证实实在在有效果的。

顺便讲讲我外婆的故事。我外婆没有上过学,小时候经常翻院墙去道观里摘树上的水果吃。有一次被一名老道撞见了,轻声让她下来,说:以后你想吃水果了,不要翻墙,从大门进来,跟着我背古医书和药方,背会了就给你吃水果。小时候,我外婆不懂,但是聪明,记性好,一背就会,后来长大了,能够理解了,用偏方治好了村里很多人。有小偷在车上偷东西,外婆一只手掐一下,就让小偷胳膊脱臼,手还在别人兜里动弹不得,只能求饶。

外公去世的早,文革被迫害自杀的。外婆不敢把医术传给两个舅舅,怕他们去报仇。直到外婆去世前,才口头说了几个急救的方子和法门。我记得的也就两三个,顺便也可以说一下。

1,骨裂:栀子花的叶子,摘回来捣碎,用面粉活好,像石膏一样糊在伤处,每天换药,好得快,以后刮风下雨也不会疼。亲测有效。

2,大脓疮:用活鸡蛋涂在棉布或者口罩上,在伤口敷一夜,第二天可以把脓连根拔出来,然后去医院清理消毒包扎即可。(我猜原理是有毒的东西会往有营养的地方跑,鸡蛋最有营养。)

3,记不太清:有一年父亲喉咙肿到无法下咽,呼吸困难,又不愿去医院看。当时处理是将生大蒜头在口里嚼碎,填满两个啤酒瓶盖,左右手手腕号脉的地方,一边敷一个。第二天,喉咙消肿了,两个手腕一边一个透明的大水泡,去医院挑破水泡,消毒包扎就好了。当时医生都啧啧称奇,纷纷打听怎么弄的。


天空之城MJ23


从一次和朋友下午茶的话题说起吧。那天几个人闲聊,聊到了中医。W君说“听说中医有一个治疗方法是牙疼针灸扎虎口?那么如果一匹马牙疼扎那里?扎马蹄子管用吗?”

看到这里先表明个立场,W君绝对是不信中医的。并且认为不信中医是作为一个理工男的基本道德修养,没有之一


中医不敢做大样本分组双盲测试的一个基本来自,在70年代中医做过这些测试,测试的结果被雪藏了而已。在国外针对于针灸学也做了一次测试,一群中国老大爷和老太太和老中医一起拿起了银针为德国的实验患者治疗风湿。结果表明老中医的“医术”还不如临时聘请的老太太。


W君知道现在有很多的中医研究院、中医院,但真正有大夫出诊的只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没有一家挂牌的纯中医院。如果中医管用,那么要中西医结合干什么呢?


目前大多数老百姓还是信中医的,但这种信基本上就是盲目的信了。可以承认——中医中有一些药物是有一定的疗效的,但没有疗效的安慰剂甚至有毒的毒药可就要比能治病的药多的多了。因此

没有必要用自己的身体为中医试药

从W君的概念来看,中医嘛,都是哲学家。通常似是而非的理论太多太多,但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却少之又少。不是说“千人千病千种方”吗?那干什么大伙感冒都喝板蓝根?喝红糖水、喝醋、喝浓茶、喝鸡蛋汤、喝酒、喝童子尿这些不也都是方子吗?能说出板蓝根汤药中到底哪种物质可以治疗感冒?治疗感冒的机理是什么?风邪?你特么体内才邪呢!W君问的是药物的哪种物质作用于身体里哪个受体阻断或促使身体分泌什么激素导致病痛缓解?我能告诉中医一个基本知识吗?地球上的人都是人类,没有哪种人特异到丁丁长在脑门上吗?即便有丁丁长在脑门上的,那也得去西医整形外科治疗。本来是一个多项式求解的问题,中医非得弄成线性代数啊,全没有治病难到是靠禅意吗?

信中医不如信佛好吗?

中医药为啥不做双盲测试呢?原因很简单,双盲测试不通过新药就无法上市。而正规的药物上市流程中往往需要经过将近20年的不断临床测试。为了拯救中医,不是出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政策嘛——典方药物不经过临床测试即可上市。但SDFA至今没给出这个典方药物的目录。只要厂家填个表格那么厂家要申请的药物就能成为“典方”。因此中药新药的研发成本相对比于正规的西药低到令人发指的地步。因此中药的利润也就比西药的利润要高得多。利润高的产业大家都懂得怎么维护吧。


不过闷头赚钱无所谓,但别太奇葩了吧。中医生声称可以治疗百草枯农药中毒,理论说肺部纤维化是有肺火当从清热解毒入手处理。甚至还有更奇葩的:

这就有点颠覆W君的认知了。老鹳草、金银花、瓜蒌皮、柴胡、香薷、黄芪、甘草、 木棉花、鸡血藤、糯稻根、龙葵、白花蛇舌草、整蝎子……放一起能解决人类医学上最大的难题?真心不信!他是不是也通过双盲测试了呢?按照中医一方治不同的病来讲这方子是不是还能治疗跑肚拉稀、神志不清以及脑残呢?

按照唐草片的说明来说:“清热解毒、活血益气。用于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及艾滋病患者(CD4淋巴细胞在100-400个/mm 3之间),有提高CD4淋巴细胞计数作用,可改善乏力,脱发、食欲减退和腹泻等症状,改善活动功能状况。”——摘自百度百科

这么多字里面W君就觉得“清热”二字写的比较客观。

有意思的事情又来了

不会是一个人吧? 百度是不是要继续整顿整顿了?这药不是处方药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