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秋:「音配像」配念白要比配唱難

今日推送之《“音配像”配唸白要比配唱難》錄自《中國京劇音配像紀念文集》。吳素秋(1922-2016),京劇旦角演員,山東省蓬萊縣人。1932年考入中華戲曲專科學校,因嗓啞退學,在家繼續學戲,先後師從李凌楓、何佩華、趙桐珊、魏蓮芳等。後拜尚小云、荀慧生為師。

 音配像是一個新鮮事物,它一經推出,就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歡迎。因為大家通過音配像既能欣賞到過去的老藝術家精湛的演唱藝術,又能觀看到當今優秀中青年演員的表演,實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而音配像工程最大的功績在於,它的實施,使得一大批傳統劇目不致失傳,為今後的劇目排演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鑑的範本。這對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的振興都是十分有利的。

吳素秋:“音配像”配唸白要比配唱難

吳素秋便裝照 

 音配像工程已歷時17個年頭了,圓滿地完成了355個劇目的錄製工作,除京劇音配像外,還有曲藝音配像124個段子和22出評劇音配像。在音配像工程即將勝利竣工之時,我們要特別感謝全國政協主席李瑞環同志,這不僅因為音配像緣於他的提議,而且在整個拍攝錄製過程中他都親自過問,給予了極大的關心和支持,這麼龐大的工程竟沒有向國家要一分錢,這是多麼不容易啊!另外音配像的成功還得益於各級領導的支持以及參與音配像工作的全體同志忘我的工作精神,無論是健在的,抑或去世的同志,他們都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勞動。 

 音配像大多選用本門本派的弟子或老藝術家的子女為其配像,一般來說,所要配的戲還是比較熟悉的,所以我覺得相對來講,配唸白要比配唱難,而配京白比配韻白還要難。因為京白念得速度較快,臺詞要脫口而出,幾乎沒有思考的時間,一個字念慢了,後面的口型就對不準了。 

 就拿《櫃中緣》來說吧,它是一出小喜劇,在出場的人物中,只有小生嶽雷念韻白,其他如劉玉蓮、劉母、淘氣兒、二公差全是京白。我的學生、天津市青年京劇團的劉淑雲被指定為這出戏配像。我曾經給她說過不少戲,《櫃中緣》這出戏也給她說過,而且她也演過很多次,應該說這是一出非常熟的戲了。 

 但當她要為該戲配像的時候,為了能把口型對準,她仍然要反反覆覆地聽錄音,力求做到準確無誤。畢竟錄像與舞臺演出不同,臺上演完就過去了,而錄像可以反覆播放,何況音配像還要求音像必須同步,所以在錄製的時候,導演和演員都十分謹慎,導演要求得非常嚴格,決不容半點失誤,因此導演的工作也是非常辛苦的。

吳素秋:“音配像”配唸白要比配唱難

吳素秋之《紅娘》

 電視臺播放了很多音配像的劇目,我覺得都很好。如今,中央電視臺又開播了十一頻道——戲曲頻道,極大地滿足了戲曲愛好者的願望。有不少老年觀眾反映,過去看了很多好戲,後來沒有了,現在從音配像中又看到了他們昔日喜歡的戲。同時,音配像的劇目中還都配了完整的字幕,可以幫助觀眾瞭解劇情,有的聽不清楚的唱詞、唸白,通過字幕也弄明白了。而且還可以不出家門,坐在家裡就看了這麼多的好戲。他們高興地說:“先繼承後發展是對的!” 

 另外,我覺得在今後的工作中,還可以更多地發揮老藝術家的餘熱。京劇以及其他地方劇種的老藝術家、戲校的老師們,應該多給青年演員排演一些已經絕跡舞臺的傳統劇日,成熟後給他們錄製下來,保存下來以便一代一代往下傳。因為青年演員形象好,而且精力充沛,他們是完全可以擔此重任的。這不僅對戲曲的發展、振興有利,而且對青年演員的成長、進步也是大有幫助的。 

(《中國京劇音配像紀念文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