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崆峒山——道祖廣成子修仙軒轅黃帝問道的仙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崆峒山的確不算高,海拔高度只320.1米,但因傳說上古時期的大仙廣成子在山上修道,軒轅黃帝曾問道與此而聞名遐邇。

《神仙傳》記載:廣成子是上古時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河南臨汝(汝州)西南崆峒山的一石洞裡。黃帝聽說後專程去拜訪他,向他請教修煉道術的要訣。廣成子說:"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鳥不到遷徙的季節就飛走,草木還沒黃就凋落了,我和你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談呢?"黃帝回去後3個月不理朝政,什麼事都不幹,然後又去見廣成子,非常恭敬地跪著走到廣成子面前,再三叩拜求教修身的方法。廣成子回答說:"修道所達到的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見什麼,也聽不見什麼。凝神靜修,你的肉體必然會十分潔淨,你的心神會十分清爽。不使你的身體勞頓,不使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長生。注重內心的修養,排除外界干擾,知道過多的俗事就會敗壞你的真性。我能牢牢的專注於養性,永遠心境平和清靜無為,所以活了1200歲,而形體上沒有一點衰老的跡象。得到我道術的可以成為君王,失去我道術的只能成為凡俗之輩。我的道將把你引向無窮之門,遊於無極的原野,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存,凡人都將死去,而得我道的人卻會長存於天地之間。"黃帝因而得以白日昇天。

"崆峒煙雨"是汝州古代八景之一,有詩云:

一片空朦曉欲流,許多嵐翠擁峰頭。

尚留王氣瞻鑾駕,無數仙城幻石樓。

縹渺渾疑蓬萊景,蕭疏恍入洞庭秋。

山中誰系蒼生望,願作甘霖遍九州。

《莊子》中記載的當年軒轅黃帝出新鄭,"登具茨(山名,在禹州市)、過襄城,訪大隗……"逶迤來到崆峒山南的情景閃現在眼前。黃帝站在山下,只見神泉側出,熱氣鳥嫋嫋,為了表達其虔誠,他先在溫泉裡洗澡淨身,然後登上泉西的一座小山,放眼山下方圓百里的廣成澤,汪洋一片,無際無涯。黃帝在山上住了一夜,翌日乘竹筏子來到了崆峒山。這座無名小山以後就叫鑾駕山,因皇帝在這裡住過,也叫"黃"陂。黃帝拜見了廣成子,只見他立如松,聲如鍾,神志清明,思維敏捷,意態安閒,具有超越常人的健康之狀。黃帝向廣成子求教養生之道,廣成子告訴他:"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欲飛,勿勞爾形,勿搖爾精,勿思慮營營,昏昏默默,乃可長生。"黃帝聽了十分高興,為答謝廣成子,黃帝命隨從的樂隊奏了一曲《鈞天》之樂。廣成子聽罷,深為黃帝的平易近人和不恥下問的作風所感動,當即取出《陰陽經》兩卷贈給黃帝。據傳現在臨汝鎮的鈞田村就是當年奏《鈞天之樂》的地方。

據《正德汝州志》記載,崆峒山上建有丹霞院(廣成子修道的地方)和崆峒觀,且山下有洞。據群眾說,1941年前,山上還有廣成殿、殿前有山門和鐘樓,再向南有昇仙石、道士塔,靠山根的地方有十多座艄公碑,東側有戲房8間,山半腰有塌陷的洞口。山下東南方有道士井,井旁臥一石龜。1942年,國民黨13軍的一支部隊在這一帶駐紮時,把山上的建築全部扒掉……後來,由於水土流失嚴重,加之沒人管理,塌陷的洞口漸漸被泥沙淤堵。

"丹灶燒殘槲葉煙,濛濛細雨灑風前,廣成仙子今何在,留得崆峒一洞天。"尋仙的人惆悵之中放眼望去,東南方的澗山口水庫波光瀲灩而來,天水一色,西南方的五龍山上薄霧迷濛,恍若仙境,再看眼前的崆峒山,綠樹掩映中偶爾露出廟宇的一角,綠波盪漾,春意醉人。"沒有仙人有仙境"啊!

這裡的確是道人間仙境。上古時期崆峒山的東、西、南三面為廣成澤,漢時闢為廣成苑。方圓百里,林木蔥鬱,鳥獸成群,為皇家校獵之地。東漢大文學家孔融曾多次來到廣成苑,他被廣成苑的山水美景陶醉,獻《廣成頌》於漢獻帝,盛讚廣成的山、水、林、竹、鳥、獸、蟲、魚,堪稱天然牧場。這裡氣候宜人,四季如春,百花爛漫。時而細雨縟煙,時而山水縹緲,幻若仙境。每到九春三秋,天朗氣清,常有薄霧從山坳中嫋嫋升起,霧中有時隱現"粉蝶(白牆)青甃(青色基石),綿亙數里,樓殿亭閣,車馬喧鬧,花木燦爛"的奇異景象,但又"數息便漫不復見矣。"這種"海市蜃樓"的奇觀,令人遐想霏霏。"崆峒煙雨"被譽為汝州八景之一,自古至今吸引多少人身到崆峒不思歸啊!

身到崆峒即是仙。崆峒山是一副神仙濃墨潑灑的絕美圖畫。這裡既蘊涵著神靈仙界的玄妙與縹緲,又瀰漫著現實人間的美好與溫馨;既流溢著我國源遠流長的道家文化,又傳承著神仙文化的傑作。那獨領風騷的崆峒奇觀喲,定會給你留下終生美好的回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